咪咕作文迷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作文載體作文 > 讀後感作文 > 活着讀後感(推薦20篇)作文

活着讀後感(推薦20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7.18W 次

篇一:活着讀後感

活着讀後感(推薦20篇)

人爲什麼而活着?人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這是餘華在書中的自序。

《活着》這本書太過於沉重,它超出了我的承受底線,那些鮮活,最終變得死寂的生命,深深地映在我的心上。作者用平靜的近乎殘酷的筆觸詮釋了主人公富貴的一生,書中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驚豔的語言和詞彙,也沒有刻意的煽情,但全書令人感到深沉,令人對生命產生深深的感悟。從初始的淡然到後面的凝重,翻動書籍的手指越發遲疑,期待着一個轉折,讓主人公富貴走向幸福的轉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樣的殘酷和吝嗇,我幾乎是一路心痛走到最後。

富貴,又富有貴,多好的名字啊。是他父母對他的期望,但他窮困潦倒,厄運相隨。他賭博成癮,地和房契都抵給了龍二,一無所有,但是富貴的妻子卻不計前嫌,他們有兩個子女,一個叫鳳霞,一個叫有慶,鳳霞只做了4年的小姐,因爲發燒,成了聾啞人,因爲想讓有慶上學,她被送走,卻沒有一句怨言。歡喜的是,她嫁人生育了一個兒子,名叫苦根。不幸的是,她突然大出血死在了醫院……苦根的爸爸活活被鋼筋板夾得血肉模糊,苦根也因爲一次發燒吃多了包子,撐死了。

全書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慶死的那一章。有慶天真可愛,從小就懂得幹農活,幫父母分憂。也就是有慶的善良,他搶着要給市長夫人獻血,但護士的漠然態度,爲了討好高層,幾乎抽乾了有慶所有的血。看到這一段,我的眼淚不禁掉了下來,是對有慶的心疼,也是對護士的行爲感到憤怒。就是護士的漠然,八九歲的有慶就這麼離開了這個世界。富貴爲了不讓家珍傷心,偷偷地將有慶埋了。但家珍終究還是知道了,但她卻沒有拆穿富貴。終於有一天,太想念孩子了,便對富貴說:“帶我去埋他的地方看看吧。”這幾件事無疑是給了他巨大的打擊,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而是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殘忍世界。他親手埋葬了六位至親的家人,我不能想象富貴的承受能力有多麼了不起。

在我看來,餘華是冷漠無情的,他何以讓那麼善良的妻子,那麼聰明伶俐的兒子女兒乃至更多的人相繼離富貴遠去。餘華用他的筆桿直戳人性的弱點。富貴爲什麼不去自殺?我們有時候會想,在經歷了一次次的悲劇,看着自己身邊的人相繼地離自己而去。他不應該絕望嗎?他不應該對生活失去自信了嗎?他不應該很孤獨嗎?我想,富貴是絕望、孤獨和寂寞的,但是,餘華偏偏讓富貴活着,這活着就是一種折磨。活着,爲了活着而活着。活着,執着地活着。已成爲唯一能描述富貴的形容。

讀了《活着》這本書,讓我認識了什麼叫做苦難、堅強,什麼叫做平凡而不平凡。有一句話說:我連活着都不怕,我還怕死嗎?活着纔是最美好的希望。

篇二:活着讀後感

活着便是最好的幸運,亦是最大的勇氣。

——題記

微風吹過清涼的下午,一位老人牽着名爲“富貴”的老牛,講述着一個生命的故事。

城裏最大的妓樓,悠閒的少爺,吃喝嫖賭,沒日沒夜地享受着,一不小心賭了大價錢,把自己的土地賭沒了,父親氣死了,爲了養家餬口,他只好下地幹活。幫母親去城裏抓藥,半路上又被國民黨部隊拉去當兵。在戰場上經歷九死一生,當他幸運歸家時,女兒卻已經成了啞巴,母親也死了,家裏一窮二白。

但他依舊這麼活着,這是最悲慘的人生,最輕鬆的心態。

在一開始,家珍對於生命的意義比富貴深刻些。她在病重時,對富貴說:“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見你們。”不想死,不是爲了得到什麼利益,只是想和家人一起多待一會兒,只是爲了不荒廢一個生命而努力掙扎。很多人認爲,對於生不如死,離開算是解脫,但他卻沒想過,活着便是最大的幸運。世界上有多少人爲了在這世上多待一會兒而努力戰鬥,但又有多少人因爲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妄想輕生。許多人從小就知道要愛護小動物,因爲它們是大自然的饋贈,但我們也是上天的饋贈啊,我們也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在那個時代,在地主的壓迫下,窮人對“活着”的珍惜比富人濃烈許多。

有慶爲縣長的老婆獻血,被活活抽死。每當看到這裏,我的腦海裏總會浮現出有慶臉色蒼白的樣子:他的嘴脣都烏青了,迷離的雙眼好像下一秒眼皮就要蓋住瞳孔,他已經暈過去都沒力氣了,但依然想把醫生握着的皮包骨的手抽出來。他是個多麼可愛的孩子啊!上學前,放學後就去放羊割草,上學認真用功,還十分孝順。可是,在縣長眼裏,有慶最多算一頭牛或一隻羊,有利用價值已經不錯了。在縣長眼中,自己妻子的生命是最寶貴的,只要她活着,一切都好,而其他人只是她的工具,是爲了讓她好好活着而存在的。那有慶呢?那農民呢?那窮人的生命就不是生命了?這些富人有什麼權利阻止窮人好好活着!其實有慶是不是代表着那個年代想要拯救中國的有志之士呢,他們一腔熱血被時代活活抽乾,成爲有權階級的美食。

福貴的兒子意外身亡;之後女兒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卻因產後失血過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時被板車壓死了;外孫子吃豆子時噎死了。

福貴經歷了人生最大的痛苦,當他看着親人離自己而去時,心底如同被刀割般地痛,但他卻奇蹟般地挺了過來,依然樂觀豁達地應對人生。到風燭殘年之時,依然牽着一頭老牛做伴過日子。

他沒有因爲親人的離去而結束自己的生命,他因爲活着是爲了讓死去的人安心。其實福貴並不明白什麼是活着,他只明白人活着就是這樣,經歷一下酸甜苦辣,有錢就賭一賭,沒錢就種種田。活着就是這麼簡單。

爲什麼有人總想着離開,因爲他們不懂的愛,總是認爲沒有人在意他,沒有人理解他,自己是被拋棄的。何必在意他人的眼光呢,別人不需要你,你需要自己呀,你是爲了自己而活,活在自己的世界裏也比離開這個世界好。無法和人們深度溝通,那就與自然對話,窗邊的一草一木、一花一世界都是你的朋友,抑或是像富貴一樣與牛兒一同活着。

春天夏天的銀杏樹綠油油,和其他植物一樣,很少人注意它,或許根本沒有存在感,但它並沒有因此放棄,而是在秋天綻放色彩,即使它明白,它美麗的背後是衰老的象徵,是離開的徵兆;美麗的曇花,一生都在蓄力,在臨終時展現最美的姿態;頑強的壁虎爲了逃生而不惜放棄尾巴,尾巴可以再長,但命不能丟……

就連這些小生命都在爲了活着而努力,何況是我們。

一層層褪去人生的虛榮、一層層撕掉人生的依靠,一層層摧毀着人的堅強。到最後,剩下一個人最柔軟、最純淨的人生存在的唯一的理由——活着,爲了活着而活着。活着,執着地活着——已成爲一個唯一能描述福貴的形容,也是對福貴的最好的肯定與頌讚。至於幸福或不幸福,我們無法斷言,也許在旁人的眼裏,福貴的一生是苦苦煎熬的一生;但在他自己,也許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賀拉斯說: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後,在他的生前,葬禮前,無人有權說他幸福。

“活着”是什麼?“活着”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與平庸;“活着”是享受,去享受生命贈送我們的幸福,去享受現實送給我們的考驗與成功,樂趣與特色。

“這天有慶,家珍耕了2畝田,苦根還小,也耕了1畝田,你呢,我明白你年紀大了,也就不說出來羞你了……”故事結束了,太陽悠悠地下山了,老人聊着天兒牽着富貴下山了,在星河的照耀下,望着太陽離開的地方,彷彿那兒還有倆富貴的剪影,久久不捨得離去……

篇三:活着讀後感

在吳老師的推薦下,我有幸閱讀了班級圖書角里餘華的代表作《活着》。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是啊,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本書的主角——福貴,也許正如他的名字那樣,一生充滿“福氣”,他還活着,一個人活着。他身旁的那些人啊,一個個死去了,留下的僅有福貴那早已千瘡百孔的心,似有,似無。

少年去遊蕩。老人叫福貴,年輕時嫖賭敗家,仗着幾代家業,不聽長輩教誨,辜負跟着他、對他百般忍讓的妻子,最終賭光了幾代人的積蓄,所有的風光如海市蜃樓般轟然倒塌。從富家少爺到下層百姓,如同一個晴天霹靂,將這個把靈魂都置於嫖賭中的少爺劈醒,纔開始珍惜身邊的親人,打算重新開始。

中年想掘藏。命運似乎因爲福貴犯的錯而要刻意懲罰他,破產後接着喪父,爲母抓藥被抓去當壯丁,九死一生回了家,母親早已亡故,女兒鳳霞也因一次生病成爲聾啞人。後來人民公社成立,家裏所有的東西都歸了人民公社。妻子在這期間得了軟骨病,而且日漸嚴重。禍不單行,兒子有慶死於採血事故,爲救縣長夫人被一個無情的醫生奪去生命。女兒鳳霞死於生產,只留下了兒子苦根,四年後,女婿二喜死於工地事故,就剩福貴、兒子和外孫相依爲命。死神連這僅有的幸福都不肯給福貴,又奪去了苦根的生命。

老年做和尚。福貴親手埋葬了所有至親至愛的人,老來卻是無牽無掛,和一頭老牛相依爲命。他似乎看透了一切,也不去抱怨,也不去哀悔。路是自己一步一步走過來的,不管是對是錯。這就是命吧,他用一句自嘲歸結了自己的一生:“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活着”,這兩個字既簡短又平常,給人一種朦朧之感。也許從科學角度上說,活着即是生命還未結束,說得再籠統一些,也就是你的心臟還在跳動。說到底,生命這個看似高大上的東西,在人的手中把玩了許久後,卻變得難以解釋。

生命可以是福貴年少時輕狂的紈絝模樣,去賭、去揮霍,最後傾家蕩產;生命也可以是福貴被抓裝壯丁後痛苦的害怕模樣,子彈呼嘯穿梭在他身旁,讓他顯出一副心驚膽戰的滑稽樣;生命也可以是福貴歸家後感動的幸福模樣,可以抱抱自己的孩子,看看自己的妻子,扯扯那些瑣事兒;生命也可以是福貴失去妻子、失去女兒、失去兒子之後絕望的癡呆模樣,就好像上天默默地給福貴開了一個閃電一般的玩笑,只見福貴被劈得暈頭轉向;生命更可以是富貴老了時無奈的懊悔模樣,只牽着黃牛等待着死亡的來臨。

但是,這樣活着,生命是不是有點兒變味了?

福貴的一生就像一葉小船,遊蕩在廣闊社會的海洋裏,小船的力量又如何反抗海洋呢?福貴只有受着命運的擺佈,能做的就是死死地抓住一切“稻草”不放手,忍者,活着,就像小船隻有隨着波濤時起時伏,能做的,是不讓自己沉下去。

福貴的一生是平常的,卻有一種力量讓人在合上書後爲他感嘆。是他強忍着親人生老病死的天災,社會灰暗的人禍的力量,一種“忍”的力量;是他無論多苦多難,仍然磕磕碰碰地往前走,跌跌撞撞地活着的力量,一種生命的力量。

作者在這本書裏沒有發泄,沒有控訴或者揭露什麼,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書的最後留下了一句令人回味的話:“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

我們擁有豐富的物質,當一切即將消散,死神讓你最後一次回眸人生,從容吶喊出心中那一縷縷的不凡和堅持——活着,只是爲了活着!僅僅活着就足夠了。

篇四:活着讀後感

終是不敢再看一遍《活着》,苦難的經典,卻不存一絲希望,我想餘華先生根本是不打算往好的方向寫!

主人公富貴,亦是一個悲慘的人。年少好賭,敗光家財,又氣死父親;後又陰差陽錯被徵兵,未見母親最後一面;妻子無怨無悔,默默陪伴,也是勞苦一生;兒子有慶,未救他人而死,卻也不是自己心甘情願的;女兒風霞,難產而死;女婿兒喜也是一個苦命的人,一場事故而造成的人命;孫子苦根,竟是被活活噎死……勞累了半生,富貴終還是落得孤家一人!

整本書中只有幾處希望的存在,餘華先生的文筆平淡,他着力刻畫了許許多多的悲慘生活,但又讓書中的富貴放不下活着的希望。通篇如此,也正是這樣,我看到上世紀千千萬萬的農民的縮影,那是怎樣的影子?是畸形的。是什麼壓垮了他們的脊樑?是文革,是災荒,是農民活着的困難!潦潦幾十頁,卻是中國自開國以來的歷史的濃縮,我們看到的,也絕非只是悲慘而已,還有的,是一個人活着的困難啊!

我不禁聯想的我的父母,他們生活在社會基層,沒學歷,沒文化,只能依靠自己的力氣掙錢,養家餬口,解決溫飽問題。但是他們從來都沒有放下活着的希望,爲什麼?不只是因爲我,更是因爲活着本不易!

佛講輪迴,人生就是渡過苦海,我們每個人在苦海中掙扎,希望到達彼岸。那濤濤江水,不就是一道又一道苦難嗎?不經歷風雨,怎麼能看見彩虹?

活着就有壓力,但正是壓力,才讓我們感到自己還活着,心臟任然跳動,而並非是棺材中的枯屍,死氣沉沉。

我想富貴經歷了那麼多苦難之後也明白了,人生老病死都是註定,這也是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的,既然如此,活好當下,不必糾結,畢竟新的一天太陽照常升起,地球依然在轉!

活着本就是一場不易的修行,何談容易?

篇五:活着讀後感

《活着》這篇小說的創作靈感是來源於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的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磨難,他的家人都先後離他而去,而他卻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地打動了餘華。

《活着》寫出了一個飽經摺磨,歷經坎坷的人生。故事裏的主人公福貴,就是這樣的一個形象,他從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經歷了一系列的折磨,才成就他的晚年生活,一個對人、對事都已經看淡了的人,這樣的人究竟經歷過什麼,才能煉出如此的人生態度呢?

主人公福貴年少時,是一個愛賭博的人。一天福貴去賭博,過了許久,家珍還不見他回來,就挺着八個月大的肚子去找他,找到他時,爲了不讓福貴把錢都賭光,她就去勸他,說不要再賭了等一系列的話,可是福貴不但沒有聽進去,還踹了她一腳。當時,周圍還有很多人,可是卻沒有一個人來站出來阻止福貴的這種惡劣的行爲,反而是任由福貴對他的妻子這樣做。由此,我們可以得知當時的社會,人心的複雜及醜陋。

之後,福貴因爲沒聽家珍的話而把整個家業都輸光了,因爲這事他的父親被氣出病了,最後父親病死了。因爲父親的離去,福貴也比平常成熟了,他帶着母親和妻兒去到了一個小山村生活。因爲家珍的父親當初是看福貴家裏有些權勢,才把女兒嫁給了他,現在他們家已衰落,可就不能讓他們帶着家珍受苦了,家珍就被迫回了孃家。可過了幾個月,家珍帶着剛出生的兒子有慶“逃”回來了,就這樣他們一家人得以圓聚。

但從這之後,磨難也就真正的來臨了。先是家母生病,福貴被抓,過了幾年福貴逃了出來,而這時,鳳霞卻因發高燒變成聾啞人。幾個月後,福貴母親終是抵擋不住疾病的折磨去世了。有慶上了五年級,發了善心去幫人輸血,卻因輸血過多而逝世。之後,家珍的身體便是一日不如一日,當鳳霞嫁了好人家,家珍的病情纔有點好轉,但終究是好景不長,鳳霞在生孩子的時候因失血過多去世了,聽到女兒去世的消息家珍的病情加重了,最終也是因病去世了。此後,就只有孫子苦根、女婿二喜和福貴一起相依爲命。突然有一天二喜在工地上幹活被水泥板砸中,就這樣又一個鮮活的生命離開了人世。但上天似乎要把福貴趕盡殺絕,苦根發燒了,福貴等他病好做了很多好吃的,可是沒人能想到苦根被噎死了,從此以後只有福貴一個人留在這世上。

書名是《活着》,但書中卻一直都在講每一個人的悲慘命運,這不禁讓人覺得矛盾,可是反過來再看這本書的每一個人物的名字,都是寄託了前一輩人對他們的愛,如福貴、家珍、鳳霞、有慶等,可以清楚地看到命運與美好的寄託是不成正比的。

“活着”意爲要做一個有生命的人,可是這本書裏的人,除了福貴,沒有一個人不是跟“活着”相反的,從這裏可以看出,富貴是幸運的。福貴靠着強大的意志力在家人都一個個離去的情況下,還能堅強的留在人世間,這就是“活着”,但是,從他由一個富家子弟到窮困潦倒,再到家破人亡的過程看,他又是不幸的。活着真是不容易啊!

篇六:活着讀後感

“我認識的人一個挨着一個死去,我還活着。”麻木、摧殘、冷漠、絕望緊緊扼住咽喉,只有活着的意志給讀者以最後的喘息。

壓抑——這是我在讀完《活着》後最大的感受。我感到震驚,作者竟能用那麼平淡的語言,那麼短短几十萬字訴說完一個人如此悲痛的一生!

全書最殘忍之處莫過於作者一次次將角色逼入死地,又透露給讀者一絲柳暗花明般的喜悅與希望,正當所有人期待着美好生活將要降臨時作者又毫不猶豫地、鐵青着臉,讓那些善良的人兒倒在血泊之中。在你還錯愕着回不過神兒的時候,故事已經只剩下一位敘述者和一位旁觀者了。

置身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革的大背景下,似乎每個人的悲慘下場都與時代的迫害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有慶爲救縣長夫人被抽乾了血,鳳霞難產死在手術檯上,二喜因公殉職留下可憐的苦根因太飢餓而吃豆子被撐死……這些死因離奇而又殘酷,太過真實而顯得與現今格格不入,無怪有人怒斥這簡直是“時代精神的倒退”。

誠然,《活着》寫得太殘酷了,殘酷得彷彿是在再一次揭開文革時期人們血淋淋的傷疤,它彷彿是又一部試圖訴說時代悲劇的“傷痕文學”。不願再憶及人類文明倒退慘劇的人們高舉“時代精神”的旗幟呼籲人們“迴歸當下”,呼籲作家不要再寫《活着》一類的作品……《活着》真的只是一部充滿時代悲劇的小說嗎?我更願意關注《活着》的另一條線索——人性的救贖。

那是他人的救贖——即使福貴輸光了家產,即使挺着大肚子在衆人面前被福貴打倒在地,家珍不哭不怨只跟他說“只要你以後不賭就好了”。人們鄙夷福貴的行爲,爲家珍的忍氣吞聲而打抱不平,但也更爲家珍的不離不棄、溫柔體貼而感動。還記得有慶爲心愛的羊求情、鳳霞偷偷跑回家看父母、二喜孝順地伺候岳父……縱使全書有太多的悲涼,那一絲絲溫暖仍能直抵人心深處。我無法說是親情讓福貴從此振作,但確實是父親的死將他從“敗家子”的混亂生活中拯救出來;是母親的死讓他感到自責,感到親情的珍貴;是孫子讓他從兒女的死中緩過來,給予他活下去的動力和希望。

然而世事不遂人願,在親人一個個逝去後,正當我們都平靜地看着孫子苦根的死將成爲壓倒福貴的最後一根稻草時,他沒有選擇死亡,那是最後的救贖——自我的救贖。“福貴是那種能夠看到自己過去模樣的人,他可以準確看到自己年輕時走路的姿態,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經歷了太多生死,福貴最終完成了對自我的救贖——他在審視自己的一生之後明白了“活着”的最大意義就是堅強地活着。儘管自己太過平庸,儘管有太多不幸,人就是爲了活着而活着。

卑微的小人物在時代的大背景下無法選擇自己的命運,他們能做的最偉大的事莫過於縱使有太多死的理由,仍無怨無悔地活下去。如果說前半生的福貴太過軟弱無能,而後半生的他是勇敢的:直面死亡,堅強地活着。這一切源於救贖——他人的救贖給予他暫時活下去的動力,而自我的救贖更是賦予他毫無理由地選擇活下去,去擁抱一切接踵而來的幸福、苦難、轟動與平凡的力量。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吶喊,也不是來源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這是作者餘華對其作品的詮釋。而我認爲全書最大的意義也就是在探索活着的意義,無論是他人的救贖——他人賦予的生命意義,還是自我的救贖——直面活着的真諦。所謂的“過於慘痛”的悲劇不過是帶有誇張與情感衝擊力的藝術手法。

所以,與其說《活着》是悲痛的時代印記,我更願相信它是在訴說美好的人性救贖。

篇七:活着讀後感

決定要買這本書,是因爲朋友的推薦。當我雙手捧着這本《活着》時,便隱隱感到了它不同於其他作品的特性:它沒有華麗的封面,沒有刻意要抓住讀者眼球的設計,有的只是簡單的純黑顏色、和那白得刺眼的書名——《活着》。

家珍

家珍和福貴的婚姻可以說是辦的風風火火,一位是城裏米行老闆家的千金,容貌俊俏,一個是大地主家的獨苗,兩個有錢人家的孩子結婚,用福貴的話說就是“把錢堆起來,錢在錢上面嘩嘩的流。”可是,天無成人之美,偏偏家珍就是嫁給了這個“敗家子”。自打家珍嫁過來,就沒過過一天好日子。家境未沒落時,丈夫日日去城裏花天酒地,小半年都不着家,家珍挺着個大肚子去賭場給丈夫跪下時,她丈夫還嫌她丟臉:“老子跟個女人回家算什麼事,你起開!”家珍夜夜掩袖自泣,直到福貴吧徐家剩下的一百餘畝地輸光。家珍的爹來吧家陣領走,許她後半生養尊處優,但家珍不,沒過幾天就跑回了福貴身邊。之後,家珍爲福貴任勞任怨,盡了一個妻子、母親的責任,爲福貴早了一個並不圓滿但令人安心的家。

有慶

有慶是個苦娃子,還在孃胎裏時就被生父踹了一腳,自打生下來,就沒踏進過祖宗傳下來的寶宅。小小年紀,就被老爹揪起來下地幹活,天不亮就起牀拔草餵羊,然後光腳丫跑去上學。死亡的陰霾無情的罩到了有慶身上,有慶是爲了救人死的,是抽血抽死的。這麼一個善良的小男孩,這麼無情的大夫,這麼出人意料的離去,這樣一個令人同情、愛憐、嘆惋的有慶。

福貴

福貴也算是來人世間走一趟的男子,年輕時大富大貴,卻燈紅酒綠敗了家產、喪了父命、害了妻子、苦了子女。大痛大悲之後,終於了悟,要踏踏實實的過日子。然,命運卻偏要玩弄他於股掌之間讓他兜兜轉轉,看着身邊的親人一個個離去,遭受一次次剜心的痛楚,他的妻子、兒子、女兒、外孫,都是他親手葬入土中。在命運的股掌間,福貴成熟了,踏實了。“我們徐家的祖宗不過是買了一隻小雞,雞養大後變成了鵝,鵝養大了變成了羊,再把羊養大,羊就變成了牛。我們徐家就是這樣發起來的。”爹的教導似乎還在耳邊,福貴卻也是垂暮之年了。福貴給他的牛起名福貴,兩個福貴漸漸走遠了,和黃昏中夕陽的餘暉融爲一體,慢慢的隱沒在遠處,消失在這片黃土地上。就像女人召喚小孩回家一樣,土地召喚着福貴。

有人說:“《活着》,是一次殘忍的閱讀。”它會帶我們走進福貴的一生,或悲,或喜,或壓抑,或逍遙。

篇八:活着讀後感

何寶妍

對於《活着》這本書,我覺得感觸很深,僅僅只是隻言片語就讓我一個看書動情不動累的傢伙流淚了。可能是讀的時間不同吧,之前陪同學買書的時候無意間看見了,那時是中考的時候,說實話壓力挺大的,導致我那段時間心情總是飄忽不定,和家人的關係也日漸惡化。動過歪念頭,就看見了這本書,小有興趣的看了一下,一下子便迷住了,但因爲帶出來的錢不夠,就沒有來得及買。

這本書主要是講主角福貴因爲賭錢敗光家產,欠了一屁股債,爲了還債變賣家產淪爲農民的故事。他爹死在了昔日的老宅,老宅卻已經物是人非,沒過多久他的娘也走了,當我認爲他的惡報已經完了的時候,身邊的人也接二連三地走了,最後只剩下一人一牛。

當我看見福貴一家四口在田裏打鬧的時候,總是很羨慕有一個爲姐姐着想的弟弟,有一個珍惜兒女如寶的爸媽,可能是我覺得爸媽偏心吧,我總感覺他們有點太過讓着弟弟了,害,沒辦法這是我弟弟嘛。但是故事到後來有慶卻因爲抽血時失血過多死了,那時我捏着那本書,不停地對劉縣長咒罵,當福貴失控時又發現那個劉縣長竟然是春生。這個轉折使我又有話說不出了,這都是熟人,現在的社會地位截然不同,讓我有點舉手無措,福貴也只好嚥了這口惡氣。看到這裏我慶幸我不是那個年代出生,我可不想就這麼走了。

二喜和鳳霞見面時我也以爲鳳霞這次相親要黃了,沒想到二喜竟然給我們帶來了驚喜,然後就把鳳霞娶走了。“鑼鼓聲大老遠就傳過來了”“鳳霞的臉紅的像番茄”看到這裏我的心也不住地憧憬那個時候,我會不會也是那個樣子,好吧這已經是以後的事了,我也沒多想,哪個女生沒有一個十里紅妝的夢呢。

當二喜和鳳霞走後,我以爲這樣會是一個爺孫倆的孤單結局,沒想到最後苦根竟然是撐死的,有點意料中的意外一樣,我想過有兩個結局,一個是爺孫倆孤苦相依的結局,另一個是爺孫倆只有一個活了下來,但是着實沒想到苦根竟然是撐死的可以說驚到我了。到最後變成了一人一牛的慘狀。

看到這裏不禁嘆了口氣,明明這麼慘,但是爲什麼開頭時那個老人還在田裏悠悠地笑呢,我蓋上了書,“對啊,他在落魄的時候也沒有開心的時候啊,或許是角度不同的原因吧,我們認爲他的生活悲慘,他自己可能認爲還好呢?有一個愛自己的妻子,儘管他年輕時總是打她罵她,但到了最後還是會說下輩子還要一起。儘管家境貧寒二喜也過來娶鳳霞,認真一看真的其實也不是很苦。

我突然悟到了,沒人能改變你對生活的觀點,改變的只是立場不同而已。

篇九:活着讀後感

有沒有這樣一本書,它能讓你看一眼標題,就覺得沉重不已:能讓你產生渴望,將它一口氣全都讀完;能讓你每讀一次,就會潸然淚下……而《活着》,就是這樣一個存在。

餘華說:“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這種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因此,忍受與苦難造就了活着。

初次讀過之後,只留下些許印象。如果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我覺得“慘”,再合適不過了。在後來的幾次深度閱讀中,我才慢慢領悟到故事的真諦。故事的主人公叫福貴,但實際上,這個人,不“福”,也不“貴”。福貴年輕時,貪圖享樂,以致傾家蕩產,父親不久摔在

糞坑上去世了,母親也相繼離世,原以爲命運到這裏便會有一些好轉,但往往事與願違,幾年平靜生活過後,他親手埋葬了自己的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和外孫。最後,只剩得福貴與一頭老牛在世上相依爲命。那麼多的災難都發生在福貴與他的家庭身上,但當厄運襲來時,福貴並沒有自憐,只是在稍許的麻木後,又開始迎接挑戰,憑藉着一己之力,承擔着照顧這個破敗家庭的重擔,但他始終沒有放棄生命的想法。

他,只想活着。

太多的悲慘集中在福貴身上了,但是在苦難的背後,我們會發現,餘華並不是在批判,同樣的故事讓魯迅來寫會是對國民性”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控訴,但餘華卻無意於此。當看到有慶是爲縣長夫人輸血而死這段情節時,可能會立馬聯想到這是對“官本位”思想的諷刺。但下一步,作者就告訴你,這個縣長,其實是曾經跟福貴一起共過患難的好兄弟,他對此也並不知情,立馬沖淡了情節的批判精神。當你以爲他是在控訴賭博害人時,他轉頭就寫了個福貴因爲輸了錢,而意外逃過了槍斃地主這一帶有喜劇色彩的情節。

在接二連三的死亡中,或是疾病,或是意外,人在其中完全不可掌控,苦難並不是由某種社會現實帶來的必然,而更像是一種帶有偶然性的宿命。他擺脫了古典小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限制,討論了一個更加哲學的問題——“如果人類的命運是苦難,終點是死亡,我們該如何活着?”

我無法再像一開始那樣批判福貴,將他不幸的開始歸結於自作自受。魯迅先生說人與人的悲痛交歡井不相通,沒有人能真正的“感同身受”。沒有親身經歷過,所有的言行,都顯得十分蒼白且無力。

餘華說:“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即使在深淵,在低谷,甚至生活給了你很大的打擊,但只要你想活着,活下去就有希望。這種希望不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這也是中國人“熬”的精神。

人之爲人本身,活着,不就是最偉大的事情嗎?

人生如逆旅,而我們皆是行人。

篇十:活着讀後感

作者:蔣彥

活着,不止是活着。

和朋友打聲招呼,微笑一下,那是活着。

在書中徜徉,那也是活着。

軀體在,靈魂已無,那不叫活着;軀體不在,精神永存,那才叫活着。

活着已死,死後猶存,臧克家先生筆下的魯迅,還活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全力解放全中國的毛澤東主席,也活着。

活着,不光是這樣,有所成就,也叫活着。

努力學習,奮發向上,那叫活着。

持之以恆,堅持不懈,那也叫活着。

臨危不懼,敢於克服可能,亦是活着。

臨陣脫逃,貪圖享樂的人,不算真正的活着;實現了自己遠大目標的人,那才叫活着。

不斷進取,激發自己的潛能,叫活着。

給同學講一道題,與同學共同奮進,那也是活着。

戰勝恐懼,突破自我將自信調到最大值,積極向上,做回自己最大限度的展示自己的優點和才華,那便是最好的活着。

活着,不止是活着。做回自己,好好學習,便是我們當前活着的最好方法。

篇十一:活着讀後感

一個小村,一座小城還有那主人翁福貴,餘華那談炎的文字,平凡的故事沉澱於我記憶中的最深處。

本書主要記敘了福貴一生的故事,年輕時的福貴是地主家的兒子,仗着自己身居豪門,而迷戀上了賭博,贏得少,輸得多,將家裏的財產都給敗光,就連自己的的棲息之地也拱手讓給別人,讓別人據爲己有,淪爲了一無所有的窮人,讓全家人同他受苦受難,後來爲了給母親看病,獨自跑到縣裏買藥,卻被國民黨抓去做苦力,經過兩年的輾轉反側總算回到家中,但後面的日子越來越苦,先是有慶抽血抽死了,鳳霞大出血身亡了,後來家珍得了軟骨病離去了,最後苦根又吃大豆撐死了,只留下福貴與一頭老牛相依爲命。

福貴的一生十分苦難,坎坎坷坷,但他卻用一生詮釋了”活着”兩個字,活着不是讓我們去進攻,而是忍受,忍受生命賦予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與苦難,無聊與平庸。年輕時的福貴,整日不學無術,整日喝嫖賭,當時的他是爲了玩樂而活着;後來,他去市裏爲母親抓藥,卻被國民黨抓去做苦力,在外孤獨地漂泊了兩年,他想念孩子們,更想念家人,那時的他是爲了家庭而活着;後來親人都陸陸續續地離開了自己,只剩下老牛的陪伴,這時他是爲了活着而活着,但我們自始至終都要明白,活着不爲別人,只爲自己。

有的人心態總是非常樂觀,心像陽光,從不爲任何事而苦惱,遇到任何問題都會迎刃而解;而有的人卻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永遠戰勝不了自己的內心,說離去就離去,拿生命當兒戲。

有什麼比活着更重要呢?

篇十二:活着讀後感

餘華的小說好像都是以悲慘結尾,死是死,老的老。我看的小說裏每一個主角運氣都是那麼背,那麼慘的。

福貴一生下來就是錦衣玉食的少爺,可他年輕時偏偏不喜學習,愛賭把家產都敗光,把父親給氣死,自己也從枝頭被人打了下來,住到了茅草屋裏。做着農活對着別人點頭哈腰喊老爺,妻子也被城裏開米行的岳父接回去。後來在抗戰時期被抓去當壯丁,認識了春生,他們靠自己的腦子活了下來。抗戰勝利後,佔了福貴敗掉的財產的人變成了地主被槍決了。福貴回到家裏,從村口看見了女兒——鳳霞,邊上還帶着個小男孩,才知道這是他兒子有慶。家珍回來了。再後來,有慶死了,鳳霞嫁了。鳳霞生孩子時難產死了,福貴那女婿——二喜在施工時被水泥板夾死了,家珍最後因爲病,安靜地死了。鳳霞與二喜的孩子名叫苦根,也死了,五歲那年因爲吃太多豆子撐死了。最後福貴的家人都死絕了,只剩下他一個人與一頭老牛,孤獨地活着。他悟出個道理:人存在這世間就是爲了活着。

其實想想,如果福貴沒把家財都輸給別人,那麼抗戰後不出意外他是會成爲地主而被槍決。如果他是個讀書人,那麼文革的時候他不單會被拷打,還會遊街等。

福貴生命所剩的時間不多,他還是選擇了活下去,竟還想到了自己死後要有人爲他收屍。村裏人都知道他要埋在村西,埋着他親手下葬的親人們的身邊。我想,他是因爲明白了,才那麼坦然,死了就什麼也沒了。如果還沒死,至少你還活着。

命運就像一把刀,你不知道它什麼時劃到哪裏,隨時有可能把生活劃得支離破碎。其實我有時覺得福貴爲什麼沒有自殺?面對各種打擊,他就不絕望,沒有想自己就拋下一切,一了百了!他是怎樣悲痛,徹骨地痛,他需要有多大的意志才能熬過那段時間,做到如此坦然地接受一切。

篇十三:活着讀後感

命運的碎片總是在不經意間碰撞,然後砸向你。面對人生道路中縱橫交錯的路口,有些人隨意的選擇,或者放棄,而以不認真或退縮的態度對待生活,生活就會讓你徹底崩潰。在茫茫人海中,真正爲自己本身而活着的並不多。

讀了餘華的《活着》,我深有感觸。福貴,書中的主人公,因嗜賭成性,從富裕走向貧窮,從虛幻走向現實,沒有了支柱的家庭瞬間瓦解。他被抓去當壯丁,或許這只是一個簡單的開始。有着那麼一個人,無時無刻不在思念他,那個人就是他的妻子家珍,家珍在他敗光家產時,不離不棄,幫助他還清債務,她心裏想的,只是和丈夫白頭到老,可命運卻總是喜歡和人開玩笑。

書中最讓我忘不掉的片段,是福貴的孩子有慶爲了救縣長的妻子,獻血時被活活抽死,“抽着抽着有慶的臉就白了,他還硬挺着不說,後來連嘴脣也白了。”看到這,我的心被戳了一下,爲什麼一個孩子要忍受這樣的痛,我彷彿就在那樣的場景中,我想要把有慶推開,可是我只能眼睜睜的看着他死亡。更加令人憤懣的是,當醫生知道有慶死去,卻來質問福貴,你爲什麼只生了一個孩子。他們毫無愧疚之心,一條活生生的命在他們眼裏似乎也不過如此。命運不公,現實總是有諸多變數。

我從福貴的經歷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一個生活讓人崩潰的影子,我相信很多人也有過這樣的影子,只是影子的“濃厚”程度不同罷了。書中有一句話讓我很深刻——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讀了《活着》,再想想自己的生活,我懂得了人活着的真正意義。人的一生,無數坎坷如巨浪般涌來,生與死在大海的深處,命運總是在我們認爲某些事不會發生時,突然讓它發生,給你一份大“驚喜”,而我們活着的真正意義是以強大的承受能力,讓生命更加堅強,以最堅強最樂觀的姿態,期待一次又一次的破繭成蝶,觀賞雨過之後一道又一道的美麗彩虹。

在我們失落時,當我們看到陌生人的一個微笑,看到大街上的盞盞燈火,應該重新拾起對生活的希望,樂觀堅強地面對生活,這纔是真正的活着,這纔是活着最好的模樣。

篇十四:活着讀後感

在一個晴朗的早晨,朦朧的眼睛還睜不開,陽光灑在臉上,微暖,許久不見的太陽如期而至,幾天的下雨,讓我知道了陽光的珍貴,微風拂過臉頰,舒適。慢慢的,我努力的在牀上掙扎這爬起,走向書桌,隨意的拿起一本書,如此之好的天氣,書就是現在的夥伴。坐在書桌上,陽光傾灑,鳥鳴就在耳邊盪漾,桌旁還有一杯茶,一人一茶一書,正好。

讀完後,關上書籍,緩緩閉上眼睛,書中的內容像畫面一樣翻來覆去的演着,不停歇。《活着》它讓我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不一樣的生命力,感受那個時代的跌宕起伏。

《活着》講述着主人公福貴年輕時的吃喝享樂,沉迷於賭博,最終還是把家產是的一乾二淨,父親爲他的墮落,不爭氣,感到失望,生了病,去世了,搞得家破人亡。

而後妻子家珍陪着他一起受苦,母親也是生病走了,自己被國民黨捉住,幾個月未歸,女兒鳳霞變啞了,長大後加了個老公二喜,本以爲迎來了春天,卻不想爲生下苦根,大出血死了,福貴的兒子與老師的血型相匹配,抽血過度,導致死亡,二喜在工作時被鋼泥板砸傷而死亡,苦根好久沒有吃豆子,一下子太多而導致撐死。福貴最後與一頭老牛相依爲命,獨自一人,在時間的消逝下,回憶着與家人快樂的生活。一個個身邊的人離去,再也回不到身邊的感受是很難熬過去的。但福貴最終還是看開了。突出着生命的可貴。

我感嘆着,其實作者餘華並沒有寫的有多悲傷,用樸素的語言講訴着那時候的故事,解放戰士的善良,文革的傷害,紅衛兵的無理取鬧,批鬥着那些所謂的“資本家”,在農村他們經歷的那些苦難,一一的刻在我的心裏,揮之不去,望着現代的世界,原來是多麼的來之不易,我不懂他們到底有多麼的幸苦,但我知道的是,使他們爲着我們的未來纔打下來的天下,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

努力的活着。

人爲什麼要活着?爲的是我們愛的人好好活在我們的身邊,爲的我們的未來更加美好,最重要的是,我們爲的是那個藏在心中的美好夢想,最初的夢想。《活着》讓我感受到生活就像一條鋪滿刺的道路,我們必須靠着我們的毅力向前衝,再苦再難也要撐着,努力的向前攀爬。

我不知道將來的路到底有多長,但未來是不知的,我們滿懷期待着等待她的到來。人生不像是一盤磁帶,我們沒有快進,沒有後退,也沒有暫停。面對着困難我們只能勇往向前。

篇十五:活着讀後感

閱讀《活着》後,我感到的是內心低沉的怒吼與無聲的震撼。

讀這本書之前,我瀏覽過作者餘華筆下的一段文章,樸實沉穩的語言,細緻撓心的描寫,讓人感到密不透氣,整個人都彷彿被嚴實地囚在眼前這密閉狹小的空間,《活着》也是這樣一部詞句中瀰漫着蠻荒、苦澀、與土腥味兒的作品。

“二喜、有慶不要偷懶,家珍、鳳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稻田裏,老人富貴對身旁老牛吆喝。富貴向四處尋找故事的我講述了他的一生。

富貴原是一名富家少爺,因自己的放蕩敗光了家財,父親因此去世,一家人的幸福就此而亡失,憨厚的傭人長根無處可歸,他終在自己悲慘的現狀中找到了自己,正懷孕的妻子家珍被硬拉回了孃家,滯留下女兒鳳霞。妻子回來時帶回了兒子有慶,原以爲一家人可開始過過安靜的小日子。富貴的母親卻落上病,富貴尋找郎中,路途中被拉做了俘虜,撿回一條命歸家,卻母逝女啞。文革時,日子似乎有了點起色,兒子有慶抽血過多死亡,家珍又得了軟骨病,好不容易爲啞女鳳霞討來好親事,鳳霞卻死於產後大出血,妻子也去了。富貴和女婿二喜一起照顧孫兒苦根,三人沒有了負擔,平安而又平靜。不久,二喜工作時被水泥板壓死。只剩下富貴和孫子倆人,富貴把孫子當做生的最後希望,兩人忘卻痛苦輕鬆地活着。可最終,苦根吃豆子撐死了。只剩富貴一人,他買回一頭牛,取名富貴,於是,這個世界上便有了兩個老不死的富貴……

“我看着那條彎曲着通向城裏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是啊,他再也看不見兒子有慶了,多好的娃子,就沒了。曾經那個懂事的有慶如今頂着瘦骨嶙峋發青的面,毫無預兆地離開,又毫無生機地回來。縣長妻子大出血急需用血,活生生地抽乾了有慶的血。黑暗的社會,在冷血的人的眼裏,有慶的命一文不值,縣長妻子的命大於天。

生命其實如此荒唐。抽血、吃豆子……彷彿一陣風都可立馬結束掉一場完好的生命。有人認爲,《活着》是刻意堆砌的悲劇,它只是道破: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事物所活着。

人死像熟透的梨,離樹而落,梨者,離也。餘華說過,人類是無法接受太多現實的。善良會受到保佑?不,不是的。這部作品恰恰打破了這種觀念。正因爲打破陳舊古老的定論,萬物才顯現出本真的模樣。

全文看起來的冷靜,其實反襯出當時社會的黑暗。富貴的經歷使人麻木,人不能改變社會,要麼等社會冰冷地改變自己,要麼自己接納社會,從容面對。有人說過:最美好的狀態就是看過了世界的黑暗與痛苦,依舊勇敢面對。

我也認爲富貴悲慘,上蒼不公,也許,是我們自己忘記了上蒼無公無德,會德的只有人。到最後,富貴或許分不清苦甘,可被命運碾壓過,才懂時間的慈悲,從而珍惜當下。因此,他最終和老牛過成了最純最真的模樣。

“今天有慶、二喜耕了一畝,家珍、鳳霞耕了七八分田,苦根還小都耕了半畝,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說了,你年紀大了,能耕這麼些田也是盡心盡力了。”

文章的結尾,我似乎明白了小說題目的深刻含義。

篇十六:活着讀後感

晨光熹微,漸有人聲。翻來覆去,毫無睡意,偶然瞥見桌角之書。

四方,端正,似有兩股清泉,又如滄桑之證,兩個小字“活着”。再次遇見,已爲摯友,閱後所歷,恰似千帆。

這是一個人,福貴,他一生所歷。年少時紈絝,以致賭光家產,他揹着銅錢,忍受着身心之痛;勞作,爲了醫母之病,入城,卻被抓去當兵,歸來其母已逝;兒子被抽血致死,他心如刀絞,卻無可奈何;女兒難產至死,他哀傷,可生活仍舊得繼續。妻子、女婿、孫子接連去世,他每次都如發瘋般絕望,可也只能面對,面對現實,面對活着這幸運卻不幸的事。他買了即將被屠之牛,與其繼續面對生活。

這同樣是一枚證章。

初讀《活着》,我在字裏行間所感受到的,是福貴這個人遭受的苦難。很難想象,親人已逝,白髮人送黑髮人,如此大的痛苦,會令他受到多少折磨。這是直白的現實,這是足以令人崩潰的力量。透過“福貴”,我望見了幾十年前那段黑暗卻充滿溫情的時光。我欽佩於他的毅力,也動容於他平凡生活中對親人不一般的珍視。

再讀《活着》,是另一段人性的旅行。我望見,戰爭時期國民軍閥殘暴的場景,我同樣看到,福貴戰爭下與難友的真摯友情。我看到,爲了救縣長妻子,人們的草菅人命,我同樣感受到,福貴殺子之仇下的釋然與大度。醜惡的人性與真摯的品行交織,這正構成了善惡交融的社會。於《活着》中,作者所披露的,所讚頌的,對人性的討論引人深思。

最後一遍精讀,我卻感受到《活着》不一樣的魅力。書中福貴雖歷經滄桑,但並未失去活着的信心,而是平靜地、沉穩地面對。這是一種信念。或許活着不止於爲他人而活,更是爲自己而活,爲活着本身而活。這是人與命運相奏鳴譜出的動人樂章,是歷經萬難後的超然。

一段人生,一份苦難,一種人性,一篇華章,一絲釋然。《活着》所想傳達的,正是命運之路上人與宿命的友誼,人與內心的圓融。或許,不該抱怨、控訴現實,而應以高尚展示現實,展示“活着”不一樣的,富有價值的美。

合上書,四方,樸實,放於桌角。

日至中天,光亮四射。

我想,我找到了活着的幸運。

篇十七:活着讀後感

匹夫不可奪生之意志也

我沉浸於一個奇妙的世界裏,在這個世界,我緊緊的跟着一名男子,看着他放縱無賴,敗光家產;看着他遭受苦難,浪子回頭;看着他身邊的人一個個死去;最後又看着他與一頭老牛一起在生命暮年中相伴而活……

這個男子,名爲福貴。

從書本世界中醒來,才發現自己的眼淚早已落至頁面,浸溼了紙張。我的心軟的一塌糊塗,可背後卻又不經發冷。坐着的平等描寫實在太過真實,而我也經不住內心的蠢動,在恐懼和好奇中,探尋着書中故事。

我認爲富貴生活的很累,他輸光家產後父死,妻離。終是開始下田去幹農活——不然他活不下去了。一人種五畝田,想想都辛苦,何況這人先前還是個養尊處優的公子哥。我本以爲他是堅持不了的,可他的心卻又踏實了下來,慢慢適應了這種生活。正如他娘說的,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人就是這種情緒化的動物,活得高興了,再累又有什麼?

福貴的人生是苦是慘,可裏面也有着無數細小的溫情存在,正是因爲這些溫暖,才讓他眷戀這個世界,不想放棄活着的希望。他之前活着,是爲了養家餬口,他之後活着,是因爲只有活着才能擁有足夠的時間回憶往事,那些辛苦的和快樂的事。

那麼,我們爲什麼要活着呢?爲了學習,爲了陪伴對自己重要的人,爲了享受這世間的美好,還是爲了承擔自己身上的責任,爲了報效給我們提供保護的祖國?我心中的答案還有些模糊。但未來的路還很長,我相信,我總有一天會明白自己活着的意義。

福貴活了很久了,他醒悟後一直掙扎着活着。戰爭,改革,饑荒他都經歷過了,他把他的親人,所有的親人都親手埋在了地下,可是他還是沒有死。其實人一死很容易,可不死也是容易的。福貴說過,一個人命在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麼也活不了。我認爲,這句話反過來說也是可以的。一個人要是真正的不想死,那就怎麼也死不了。

人求生的意志是強大的,有人說,活着的意志,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這看似平常的東西,卻少有人真正擁有。

舉個例子吧。身患絕症的病人有兩種,一種是積極向上,配合治療的。這種人對人世還有眷戀和希望,往往會得到好的治療結果。另一種人怨天憂人,自怨自哀,最後竟鬱鬱而終,而並非因病死亡。難道說這種人就沒有求生的意志嗎?難道他就不想活嗎?不!不是這樣的。我覺得想活並不等於擁有求生的意志,擁有求生的意志,你就可以抵制身心上的痛苦折磨,而如果只是想活着卻不能忍受苦難,也終將死去。書中的春生就是這樣,他答應了福貴要活着,可卻忍受不了嚴刑吊打之苦,最終上吊而死。

縱然人生不可避免苦難,但生命本身就應該是幸福的。我們不應該被挫折戰勝,所該做的,應是好好呵護生命中的美好,活在當下,努力去活。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吾曰:“匹夫不可奪生之意志也。”

篇十八:活着讀後感

“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餘華在《活着》中寫的這句話,引發了我的深思。“人爲什麼要活着”?“活着有什麼意義”?

故事發生在20世紀40年代,福貴是一個只懂得享樂的大戶人家的少爺,他祖輩曾有豐厚的基業,因爲他濫賭成性,整天無所事事,最後輸光了家產,他的父親在債主龍二討要房契時被活活氣死,後來母親病死,兒子爲救縣長夫人抽血過多而死,女兒鳳霞因病變成聾啞人,好不容易成家卻因產後失血過多死在手術檯上,妻子家珍也在鳳霞死後三個月去世,女婿二喜在幹活時,被兩排水泥板夾死,外孫苦根因太餓吃豆子撐死……生命裏難得的溫情,被一次次的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老了的福貴和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人爲什麼要活着”?青年時的福貴整日吃喝嫖賭,爲了玩樂而活着,壯年時他被國民黨抓去做壯丁,爲了回家而活着,中年時經歷了喪子之痛,妻子又身患絕症,他爲了家庭親人而活着,到了老年,看着親人一一離去,此時的他無牽無掛,孑然一身,纔是真正的不爲金錢不爲他人而活着,僅僅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餘華用冷酷的筆調寫出了血淋淋的現實,用福貴一生的坎坷遭遇,折射出那一年代人民生活的艱辛與苦楚,反映了上個世紀中國的困頓與變遷,而福貴勇於承受苦難的性格也讓我感受到了人性力量的強大。可以說,福貴是當時社會某一人羣的縮影,而這羣人,他們處於社會底層,遭受着種種磨難,但不曾屈服,讓人既同情又敬佩。有人說,《活着》是一面人性的鏡子,讓我們面對福貴的堅強樂觀來反思自己的品性,同時也讓我們更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與安逸。

《活着》像一首歷經滄桑的詩歌,用簡單質樸的語言給我們講述了生命的脆弱,生活的艱辛。讓我們明白了活着的意義,同時也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無論生活多麼悲慘,現實多麼殘酷,我們都要相信人性的光芒可以戰勝一切黑暗,讓我們用樂觀向上的心態去面對生活帶給我們的困難挫折,堅強地活下去。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只要活着,就是勝利。

人間很值得,無論如何,請你務必努力地,樂觀地,簡單地活下去。活着——爲自己而活着,爲活着本身而活着!

篇十九:活着讀後感

餘華作家的《活着》這本書讀完,福貴就一直在我的眼前浮現:

他坐在田埂上,佝僂着背,右手裏拿着菸袋。瘦骨嶙峋的身子比田邊殘葉還要單薄,滿是泥土的褲腳被捲了起來,兩隻腳踩在地上。老牛在他的旁邊“哞哞”的叫着,他的眼中閃着旁人看不透的亮光。

身在動盪的年代,福貴無法改變時代帶了的災難。走過解放戰爭,熬到包產到戶,這其中大大小小的各種革命,福貴總是歸在了“受害者”一類。

人越是活得艱苦,就越是艱苦的活着。“悲慘”二字足以概括福貴這苦難的一生。出生在一有錢有權的家中,可因頑固,他成不了大器。而正因爲他的頑固,他的父親被他氣死;因意外被選爲徵兵,未能見得母親最後一面;兒子有慶,爲救縣長夫人而死在醫院;女兒因難產而死;女婿在這之後也因事故而去;就連外孫,也因吃豆子而撐死。到頭來,終是一人孤獨而存,寂寞獨行…

也許因爲這些數不清的苦難,他才能用心去感受在時光的夾縫中那微小的幸福。

最終的他沒有過上榮華富貴的生活,但是他活着的一生,全是故事。由盛轉衰的家業,度過文革,熬過大躍進,經歷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楚。他無能爲力,但走的一生,全是他的歷史。

他走過了曲曲折折的一生,埋怨着命運的不公,爲活着而活着。可是卻從來沒有想過因爲他以前貪於安逸,貪於享樂纔會當災難來臨時感到命運世道的不公。

如果年輕時的他,戒了賭癮不當賭徒,不再敗光家產,重操家業或者在當解放軍和領盤纏回家的兩個條件中,他選擇前者,這樣他可能就不會再有後面一系列悲慘事件發生。可惜,他從不直麪人生,他選擇了逃避。

我們每個人活着,都有着或遠或大的目標,有着奮不顧身甚至傾盡所有想要追求的理想,可若只是單純地只想餵飽自己,安安靜靜的在這個世界活着,日新月異的社會不會允許,而你自己也會被時代的不斷變化給拋棄。因此,我們要去努力,去拼搏,讓自己活的更加充實。

篇二十:活着讀後感

十幾年過去了,我仍然記得初次讀《活着》的感受:讓人震撼,久久不能平復,看完之後大腦一片空白,各種情緒夾雜在一起,這是一次殘忍的閱讀。

《活着》一書是從徐家的敗落寫起的。“我們徐家的老祖宗不過是養了一隻小雞,雞養大後變成了鵝,鵝養大了變成了羊,再把羊養大,羊就變成了牛,我們徐家就是這樣發起來的。到了我手裏,徐家的牛變成了羊,羊又變成了鵝。傳到你這裏,鵝變成了雞,現在雞也沒了。”這樣一段形象生動的發家史和敗家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成了福貴貧困生活和“活着”意義的源頭。

福貴爲生病的娘到城裏請大夫的路上,被硬生生地拉去當壯丁拉大炮,結識當了六年兵的老全和十六七樣子的娃娃兵春生,並與他們在戰場上成了患難與共的朋友,一起擡大米、搶大餅。槍林彈雨的戰場上,士兵死傷無數。福貴和春生幸運地揀回一條性命,老全卻永遠離他們遠去。帶着對妻兒的牽掛,福貴回到了家。

土地改革懲罰地主,龍二作了福貴的替死鬼,福貴又悻悻地逃過一劫。福貴的兒子有慶爲救生孩子大出血的校長——劉縣長春生的女人,被荒唐的醫生抽乾了血,死了,死在醫院一間磚砌的小屋裏。女兒鳳霞自己生孩子時大出血,沒有保住性命,也死在那間房裏。偏頭女婿二喜在工地上被兩塊水泥板夾死,又死在醫院的同一間房裏。成了孤家寡人,這是何等的淒涼。福貴的女人家珍,這是一個堅強賢惠的女人,軟骨病並沒有停止她辛勤勞作的步伐,直到雙腳不能站立。她爲福貴活着,爲鳳霞活着。待有慶、鳳霞相繼離開後,她也毫無牽掛的走了,走的那樣安詳,那樣坦然。

連續幾個災難砸在福貴的頭上時,我老在期待後面應該會有反轉吧,然而並沒有。苦盡會甘來,不過是我們對生命、對世界的美好期待罷了,現實通常是以叢林法則呈現的啊。

後來,能說會道的外孫——唯一爲福貴的生活增添色彩的苦根也被豆子噎死了。這徐家的人就真沒一個命好的。家珍、有慶、鳳霞、二喜、苦根,都是經福貴的手埋的,所有生命中的美好都永遠也不屬於他,“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直到故事結尾,老人淒涼地唱道:“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我想,這不正是福貴的人生寫照嗎?孤孤單單一個人和棄世的和尚有什麼分別?反正都是經歷世事滄桑後,萬事皆成空的人了。

讀完之後,我很痛苦,對小說中的人物的遭遇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就如居於岸上的魚,明明張大着嘴呼吸,卻只是徒勞罷了。

當年的我曾反覆的讀,習慣性的問,餘華想告訴我們什麼呢?心裏似乎有模模糊糊的亮光,但是又似乎什麼也沒有。

年紀漸長,我終於有些明白了:“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喊叫,也不是來自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想起餘華自己說的一句話:

如果你的世界,沒有痛苦的害怕,沒有尊嚴的擔憂,沒有富貴的貧賤,沒有暖寒的交替,沒有外貌的困擾,沒有男女的區別,沒有你我之分,沒有生死顧慮,你纔會離“真正的活着”越來越近。

活着必須認真,但無須沉重。

前幾天翻看了葛優演的《活着》,在福貴的無邊的痛苦與悲慘中,我竟咂摸出一絲命中註定的因果存在。如本文開頭所說,福貴生在富貴之家,從小嬌生慣養,長大吃喝嫖賭,就差無惡不作了。也許福貴年輕時賭博、泡妓院、氣丈人,福貴這麼混蛋的生活就已經種下了深深的惡因,從他敗家又被抓壯丁開始,他種的惡因已經發芽成長了,他的後半生一直活在惡果裏。或許用因果有些玄而又玄,換種說法或更能讓人接受:人在做,天在看。

這是我讀《活着》的一點感觸,只是這兩種感受有些相左,卻又不吐不快,於是只用“無題”作題,見笑於大方之家。

用《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一句話來做個結尾:

強者自救,聖者渡人。

本文地址:https://www.mgzwm.com/zuoweizaiti/dhgzw/1366147.html

  • 標籤: 讀後感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活着讀後感(推薦20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活着讀後感(推薦20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咪咕作文迷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