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咕作文迷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作文載體作文 > 話題作文 > 讀《教育向美而生》有感(通用13篇)作文

讀《教育向美而生》有感(通用13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6.88W 次

篇一:讀《教育向美而生》有感

讀《教育向美而生》有感(通用13篇)

有幸聽了名師鄭英的講座,聽她娓娓道來,字裏行間都體現了她對教育的執着和熱情,打心底被她的教育智慧折服。聽了鄭老師的講座,既非常感動,又有很多的啓迪。

鄭老師爲廣大教育人呈現了一個個“教育,可以如此生動、有趣”的鮮活而深刻的案例,激勵着廣大教育人:向美,從修好這顆心開始,在細微處落地發芽,在自我革新中生長。感觸頗深是以下幾點:

一、教師,首先要讓自己成爲一個美好的人

品讀畢業學生寫給鄭老師的“鄭英之治”,聽着鄭老師新學期開學寫給孩子們的《郊遊》,將班裏所有學生的名字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篇記敘文。深刻的感受到鄭老師是一位充滿智慧、熱愛生活、熱愛學生的人。

如何讓自己成爲一個美好的人,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形勝。注重自身修養和儀表,既要樸素端莊,又要大方得體。

第二重境界:氣質。教師氣質要有煙火氣,一個真正美好的老師,既要有詩和遠方,也要有生活氣息。

第三重境界:格勝。做教育的行者、學者、智者、仁者。

二、教師,要懂得成人之“美”

教育,是培養一個個富有生命氣息的、有趣的、有品位的人。要讓學生有趣,教師也要做一個有趣的人,從鄭老師的激勵機制,畫明信片等行爲可以看出鄭老師是一個感悟生活趣味的人。從鄭老師身上,我看到了生活的美好,這種對生活的美的追求,無關年紀、無關學識、無關金錢,只關乎對人、對己、對學生、對教育的深愛。真正的教育,離不開生活之美,因爲我們教師自己就是一門課程,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會影響孩子們對待生活的態度。過好自己的生活,會爲教育注入新鮮美好的元素,從某種意義上說,會以拐彎的方式爲教育人生做新的箋註和眉批。所以說,成爲一個美好的人,首先應該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

三、最美的教育,在於各種關係相處和諧,彼此成全

正如教師的專業成長最終要促進學生成長一樣,鄭英認爲,教育也是一項關於美的事業,教育的過程就是師生一起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過程。教師自身過美好生活,也要引領學生過上美好生活。這是鄭老師與生活的彼此成全。

“對於教育,師法自然,才能一切皆然”,有了這樣的認識,鄭英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自然就堅持學生立場。她遵循學生愛玩的天性、愛美的天性、不喜歡被說教的天性、渴望被尊重的天性、渴望被關注的天性,採用針對性的方式方法,成全學生的天性,贏得了學生的心,成爲學生心中的“自己人”。這樣,爲了實現班級的共同目標,大家都不遺餘力,努力使班級成爲一個有共同價值追求的真正的共同體。這是鄭老師和班級管理的和諧相處。

她重視培養學生的欣賞力、創造力、匠心等,讓學生成爲一個有品的人。她認爲,有品,是對美的深度認識,用審美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發現世界的美,或是創造出新的美。這是鄭老師和學生的彼此成全。

享受教育之美,不僅是教師之幸,更是學生之幸,教育之幸。這是理想的教育,也是我們教育的理想。讓我們一起追尋這樣的理想,向美而生,享受這樣的教育。

篇二:讀《教育向美而生》有感

農人耕田,力求土地柔軟,柔軟的土地才能帶來豐收的希望;師者教育,亦需柔軟的內心,柔軟的心地才能培養出溫暖、良善與光明。

——題記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在斑駁的時間光影裏,回味或深或淺的記憶。

兒時,常隨父母下地勞作。印象最深的除了父母勞作時疲憊不堪的身影外,就是他們在勞作中樸實的言語。

每年秋收後,家裏的田地總會進行一番“革新”:一方硬實的田地總會在父母的犁、耙、平、整下,變得鬆軟而簇新。這時我總會赤了腳,在軟綿綿的土地裏撒歡。身後是一串深深淺淺的腳印……母親總是嗔怪道:“踩實了不長莊稼!”。父親也常常說:耙好的田地莊稼好。

於是從此明白,柔軟的事物最能給人帶來舒適,也更有韌勁,像水——

爲其柔軟纔有了滴水穿石;

爲其柔軟纔有了積水成淵;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水至柔,上化而爲雲,下滋養萬物,服帖於地面,聚集於低窪。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默默無聞不與萬物爭輝。

教育似水,接納百川有容乃大。

善於接納學生的一切,是教育之本。上週週末收到畢業學生小恩媽媽發來的短信,眼眶在碰觸到短信的剎那間溼潤。短信內容是兩張可愛的卡通畫和孩子的幾句祝福,小恩媽媽發來特別強調:孩子說一定要轉給您……

與孩子們相處的一幕幕從記憶深處緩緩流出:小恩是班級裏內秀且文靜的一個孩子,尤其善於畫各種卡通畫,是班級許多同學學習的榜樣。似乎是青春的叛逆作怪,這個一向內斂的孩子在初三那年突然間變得大膽而“不守規矩”。於是,我請來了家長,於是開始了一系列的“教育”……這似乎都未能打動孩子的內心。

換種方式吧,我對自己說。於是試着走進小恩的內心,瞭解她的想法,與她傾心相訴,慢慢地,小恩打開心底的防線,與我交流。我理解了她的想法,知道了孩子“不守規矩”背後的原因,於是不再糾結,讓孩子自己處理,這是一種基本的信任,也是我的一種接納。

換一種方式,我有了收穫:我能理解小恩的一切“與衆不同”,她亦能敢於向我吐露真心。

教育於我,是讓心柔軟似水,善於接納。似農人耕田,師者也要“耕”心。

教育似水,明淨之境創設高雅。

教育向美而生,一切詩意的所在應該是教室。環境,有一種力量,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或者改變一個人。

美的環境,一定是以乾淨爲底子,乾淨,永遠是美的第一要素。

每年的班級文化的建設,我們都是以“美”爲始。從桌椅的擺放整齊有序,到班級角落的點點書香,我們都精心設計,並持之以恆堅持下去。

每天清晨,走進教室,看着整齊的桌椅,擺放有序的工具,感覺連空氣都清新許多。確實,在這樣的環境下,誰還會亂扔垃圾,亂說髒話呢?乾淨整潔的環境對於一個人影響是薰洗,是濡染。

乾淨的環境是基底,豐富的文化是本質。從入校時的“個人成長小檔案”到“最美男生最美女生”的競選活動,從“一對一的傳幫帶”到“小組的組成與競爭”;從“感恩父母的系列活動”到每週“主題班會”的策劃與展示,從“每日一言”的分享到“整本書”的推薦……這些源於我們的班級理念:善良感恩,陽光積極,溫暖有愛,向善向美。

教室不只是一個空間,還應是一個詩意的所在,它充滿美感與質感,更賦予形象與理念。

教育,向美而生。師者用心耕耘,收穫環境的高雅,收穫內心的良善!

篇三:讀《教育向美而生》有感

2019屆,我帶過一批學生,對他們關愛有加,他們親切的叫我“宋媽”,臨別,很多學生對高中生活做了總結,當然也少不了對班主任的感恩環節,其中有一位同學在朋友圈寫到:“這一生,最大的幸運,大概就是遇見宋媽了吧!”後來她私信我,再次表達了我引導她從黑暗走向光明的種種,說自己灰暗的人生,是如何在高三有了起色,此時此刻,她能夠走進一本的大門,回頭想,班主任功不可沒。

末了,她心疼的說:“老師,明年,別做班主任了,太累了!”而與這一句同時引起我注意的,還有同學們的志願填報,絕大多數同學的第一選擇不是師範專業,也有學生說過,做老師可以,千萬別做班主任。

這讓我開始回顧我的教育生涯,辛苦不易,也伴隨着感動與收穫,我開始反思,我們帶領着孩子們前行,他們拼盡全力,卻最不想活成我們的樣子,這是何其諷刺。

於是,我辭掉了班主任,一方面是因爲我的孩子上一年級,需要陪伴;另一方面,我真的想停下來,去思考一下,我到底想成爲什麼樣的老師?想帶一個什麼樣的班級?想過怎樣的一生?

後來,我讀到了鄭英老師的書《教育,向美而生》,被她其中的一句話擊中:“教育,是向美而生的事業。教育的過程就是與孩子一起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過程,最後各自成爲一個立體的、豐富的、完整的人,成爲最好版本的自己。”那麼,什麼是完整的人呢?我想應該是扮演好生命中的每一種角色,正如鄭英老師毫不吝嗇的向我們分享她的家庭趣事,她的愛美日常,她的精緻生活。我想,這樣的人生,我們所有老師是不是也應該嘗試一下,把生活過得精緻,讓學生的生活也過得精緻。

治己

去年,我接手一個新班,我們以“治己”爲名,意在治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我們認真經營着我們的日常。開展讀書分享會活動,孩子們動手佈置會場,反覆用抹布抹乾淨地板,鋪上格子地墊,擺上精緻的小夜燈和花束,播放舒緩的音樂,同學們席地而坐,讀書、聽書、感悟,我們毫無倦意,因爲美好在彼此心間流淌,把活動開展的精緻而有意義,每個人盡心呵護,相互成全,班級初建階段的陌生變成了相惜。

活動的開展,必然需要耗費心力,每個人的付出都渴望回報,有人說,當你開始算計,這件事就變得不值得了。而我也相信,所有的幸福、快樂和美好,都需要費事、費心、費力才能換來,就像米蘭·昆德拉說的,“麻煩的事情裏頭,隱藏着真正的樂趣。”我將這種樂趣與我的生活樂趣融爲一體,我的兒子可以跟學生一起排練朗誦節目《相信未來》,我們一起開生日會,我和兒子一起爲他們表演節目《我要說,謝謝你》,當所有的學生舉着熒光棒,高喊我兒子的名字,歡呼聲帶來的信心倍增,是多麼難得的教育契機,這一年,我極少抱怨,因爲,我和我的兒子同“治己”共成長。

帶着這樣的心態,我還常常與同學們分享我的旅行日記,我的友情閨蜜,我的比賽成敗,我的生活小竊喜。當我與學生之間,不僅只有學習,還有生活的千絲萬縷,那種相信與相愛的力量,我覺得可以抵得過蒼白的鼓勵。正是這樣的意義,讓同學們發自內心的努力,因爲他們看到了生活的美好,終其一生的努力,是值得的,這份值得,屬於每一個平凡的你我。

篇四:讀《教育向美而生》有感

教師之美

第一個是教師的自我修爲,倡導三重境界:始境,形勝;又境,氣勝;至境,格勝。行勝就是教師要注重自己的形象,這即是對學生的尊重,更是對自我對教育的尊重。我們見過聽過很多不修邊幅的老師,似乎覺得有才華的老師就應該隨意灑脫,其實不然,教師的形象,就是教育的標籤,有了教育形象之美,纔能有教育的未來之美。氣勝則是教師要注重提升內涵,優雅從容的氣質,是要用隱形的豐富來支撐悅目,就是要多學習,多思考,腹有詩書氣自華,正如那句話,在你的氣質裏,有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格勝則是靈魂的高貴,做教育的行者,追求教育人生的長度;做教育的學者,拓展教育人生的寬度;學會哲學思考,探索教育人生的深度;提升人格修爲,鑄就教育人生的高度。唯有這四個維度都不斷增加,教師的教育人生纔算豐盈。

如果說“教育即生長”教師最大的使命就是力所能及爲學生提供好的環境。什麼是好的環境?美好的教師自身既是。每個教師身上都有一種無形的氣質,能對學生產生長久的薰陶和濡染,學生是教師的精神後裔,會傳承教師的某些精神基因。若想學生朝着美善的方向發展,教師自己先要成爲美善的典範。

第二個是關於教師工作與生活的態度,鄭英老師推崇積極工作、快樂生活。似乎在大家的印象當中,一名教師尤其是好教師就應該永遠把蠟燭精神、春蠶精神放在前面,多付出少索取。可鄭英老師卻這樣說,把生活過成千般風情,不是矯情,而是深愛和深情,不管在哪裏、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都能在勞作之餘過一種富足的精神生活。而她更是積極踐行者,即便奮鬥在教育最辛苦的第一線,帶班、上課、帶徒、做各種雜事,都不妨礙她過自己想要的生活。鄭英老師有一個觀點,我很贊同,一個有品的人,纔是在生活,而不是在生存。她工作業績突出,同時,她把生活打理的豐富多彩,富有詩意。

學生之美

作爲教師,要喚起孩子們對美的期待,追慕美好。鄭英老師的聰明與睿智,讓學生如春風拂面。她的幽默與風趣,往往給學生帶來由衷的快樂。她不唯利只唯情,把繁瑣的教師工作當成一生追求的最美事業,我感覺她的教育天地就彷彿是一片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在那裏面有藍天白雲,有綠草如茵,有花香鳥語,有牛羊成羣,充盈着自然美、意境美,美不勝收。

她主張,“教育”一詞的重心不在“教”,而在“育”,其目的是向人傳送生命的氣息。教育,是向美而生的事業,從“育”開始,致力於培育出一個個有趣、有品、有情、有思想的活潑的人。

教育的過程就是與孩子一起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過程,這是教育的任務,也是教育的價值所在。

她曾與孩子們相約在校園的二十四節氣裏,曾在每個節氣走進八卦田,並拍下美好的圖片,與孩子們一起分享,着意於引導孩子用一顆審美的心去審視周圍的世界,去發現世界的美好,或是創造新的美好。

她每月開設一期“百家講堂”,過一種有主題的教育生活,班級每個月開設一期,把各行各業、身份各異的人請進教室,與孩子們面對面互動交流,如同把社會生活的不同場景和截面挪到了班級,打開了孩子們觀看社會的視窗,延長了教育的時空維度,讓孩子們看見了更遼闊的美,大大開闊了他們的視野,也提升了他們對事物的慧解。

她引領學生閱讀,閱讀讓人知道“光”在哪裏。教室的書櫃裏,有國學叢書,讓孩子們輪換着閱讀,然後簽上自己的名字。待畢業時,每人挑走自己喜歡的一本,權當是她的一份小小紀念品。鄭英時常用帶有精神成長媒介的物品當獎品,既傳遞了知識,又傳遞了感情,更傳遞了一種品質。

鄭英老師班上一位女孩爲她寫下的頒獎詞就概括了她的執着追求:

“她,自比教育農人,春耕秋收,守望教育的一方農田。一路彷徨,一路風采,採擷細節,不疏點滴。兩個班級,年復一年的班主任,她始終堅持像第一天那樣工作,從容打理好每一株麥苗。她樂於與學生促膝長談,善於在學生困惑時以廖寥數語指點迷津。她身上蘊含着詩人的浪漫,話語間透露着智者的清明。她以教育的藝術、個性的魅力,濡染一屆又一屆的學生,感化一顆又一顆冥頑不靈的心。她留給我們的,是一抹執着的背影,和一份揮之不去的堅定。”

女孩用詩意和浪漫的語言來描繪她的老師,不僅不想辜負老師的不俗氣質,更不辜負老師的橫溢的才華與卓越唯美的教育情懷。

教育向美而生,教師學生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我們的事業,要有千千萬萬鄭英老師這樣的教育有緣人,纔會有未來美好的教育,我們國家纔會有更美好的將來。

篇五:讀《教育向美而生》有感

首先打動我的是這樣一段文字:“一直不喜歡‘紅燭’‘春蠶’之類的比擬,也不喜歡‘堅守’‘奉獻’這樣的字眼。這些看似震撼實則帶有悲辛色彩的詞彙,在一定程度上把教育描繪成了一項苦役,減損了它的美好本義。須知真正的美好是讓人心生嚮往,而不是敬而遠之。”對工作來說,我初入茅廬,堆積的課程,冗雜的班級事務,常常令我手忙腳亂,當然也伴隨着抱怨。而當我那天上午靜坐讀完鄭英老師的這段話,我陷入了沉思,難道我沒有收穫快樂嗎?當然是有的。看到學生拿到令人欣慰的成績;看到勞動課上,男生們搶着幹髒活累活;看到吵架的同桌自願擦去桌上的分界線……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我想正是這些簡單的小美好,推動我不斷的前進。

“幸福,未必源自於驚天動地的大事業的完成,它也可以是因爲生活中一些微小願望的實現,或是意外小驚喜的到來。”對生活充滿期待感,對每一件事都認真待之,我們也會收穫滿滿的幸福。身爲教師,從早上邁進校園的那一刻,我們就化身成可以自轉的陀螺,是身後無數學生渴望成長的注視,驅使我們一刻都不停歇。生活當然是忙碌的、枯燥的,但同時我也收穫了來自於學生的最純真的愛。一間精心佈置的教室、一句溫暖的祝福等等。在某一個正常的上課時間,學生指着窗外讓我看,原來是有個女生在外面。當我走出去的時候,她激動的問我:“老師,你還記得我嗎?”當然記得,她是個生活中的熱心腸、學習中的“困難戶”。簡單聊了幾句之後,我就回教室了。等中午回到辦公室,我在桌子上發現了她買來的熱騰騰的湯麪。寬寬的麪條跨越了兩年的時間,溫暖了我的心扉。

“教育也是關乎美的事業,需要師者專注於審美,處處涵養起情性與品質、智慧與才華,從而成就一顆美慧的師心。”

教師的師心既表現在課堂語言的組織上,也表現在發現學生身上美的過程中。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相信他們“人之初,性本善。”曾帶過一個小學畢業班,班裏有個男生,是所謂的“偷奸耍滑”者。他厭惡課堂的地步簡直令我震驚!有段時間內,他只要看到我從前門進教室,就從後門趾高氣昂的走出去。我欣賞他的少年“志氣”,我們倆成了王不見王的“對手”。這樣持續了一週之後,我深感愧疚,作爲教師,我竟然輕易的放縱我的學生。於是,在課堂上,我有意無意的喊他給我幫點小忙。從一開始的極不情願到後來的主動幫忙,從一開始的厭惡學習到主動拿着書來問我問題,只用了一週的時間。我驚訝於他身上的變化來的如此之快,同時我也意識到:爲人師者,我竟忘記了用專業的眼光去尋找學生產生問題的根源,從而有針對性地去解決問題,而是一味地陷入自己情緒的泥潭,和學生產生對抗的情緒。畢業時,他來找我了,我們倆談起了心。我問他,爲什麼一開始那麼討厭我的課堂。他說:“其實一開始,我學習挺好的。後來有一段時間因爲個人原因學習成績一落千丈。然後各路老師就開始對我進行批評,說我拖班級後腿。那我就想,既然你們說了,我就把這個罪名落實了,所以,我就跟你對着幹。”我的內心受到了極大地觸動,我也時常反思自己,我在日常工作中,有沒有做到以詩心去看待每一個孩子,有沒有真正的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上學時學知識,爲大腦擴充內容;工作後學道理、學方法,爲做合格的班主任而添磚加瓦。鄭英老師的書,化漂浮的文字爲具體的感觸,每一樁、每一件,深深地與我的工作生活相契合,鞭策我以匠心守初心、以發現美的眼睛成全一顆師心。

篇六:讀《教育向美而生》有感

近期學校組織了全校教師閱讀“教育,向美而生”,閱讀後也真實體會到教育理念、方法、策略給教育效果帶來的差異。特別是鄭英老師提到的“教師的意義在於以詩心和匠心成就教育的美,同時成就於教育的美。”對我啓發很大,做爲教師要陽光快樂的工作、健康充實的生活,同時引導學生陽光快樂的學習、健康充實的成長。

這本書讓我明白教育的美是自然而然的,正如春雨般“隨風潛入心,潤吾細無聲”。教育要懂得成人之美,將讀書體會與班主任實際相結合,談一下平常是如何借鑑鄭英老師的思想、理念管理班級的。

要培育有思想的人,通過班會課,我經常給學生播放與當前社會契合度與熱點比較高的勵志視頻,比如“最強大腦、一站到底、非你莫屬、成語大賽、詩詞大賽”等等。今年6月24日高考成績發佈時我給學生講,今天一定有許多歡笑許多淚,並且淚水要比歡笑多,大家想想這是爲什麼。並再次讓學生回看了2017年詩詞大賽冠軍上海復旦中學的武亦姝的精彩視頻。武亦姝的志向是考入清華大學,當年奪得冠軍後武亦姝便謝絕一切採訪,專心致志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2019年高考她以613分(總分660分)被清華大學以“古今貫通、中西融匯、文理滲透”爲宗旨的清華實驗班新雅書院錄取。由此激勵學生要想成功先要有遠大志向,然後還要通過個人不懈的努力與追求,拼個青春無悔。

教育之法本於天性。高一分層教學後,各班同學重新組合到一起,很多學生對原班級滿是美好的回憶與留戀,而對於新班級的一切都帶有挑剔的眼光。如何將他們儘快融合到一起是比較困難的事情。所以在開班會時,我讓學生將教室裏講臺前拉出一片空地,擺上八個凳子,然後找一個宿舍學生,指導他們坐好,然後沿一個方向依次躺到另一個同學腿上。這時問他們,若將凳子抽掉,他們會怎樣?得到的答案是倒地。通過幾組同學的嘗試,最後支撐不倒時間比較長的接近三分鐘。並找參與的同學談體會、談感受。通過活動既能使同學儘快融合,又能讓他們意識到團結的重要性,並進一步的體會到有些事情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教育也可以有童話般的浪漫。有段時間我發現部分同學對於上大學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認爲上不上大學對人生的成長影響不大。在某次開班會時,我請所有同學閉上眼睛,利用三分鐘的時間,想象出一個必須是以前沒有聽過、看過、見過的全新的事物。結果同學們越使勁想大腦裏越是一片空白。這次想象體驗,讓學生意識到個人的創新、思維與個人的學識、經歷、環境息息相關,沒有憑空而來的好創新與好主意。

用儀式感擦亮一些重要的時刻。做更好的自已、成就完美人生不僅是一句口號,更多的是成爲學生生活、學習的一個指導,激發學生的潛能,不斷進步,成就自已最好的夢想。以這個思想爲指導,班內按時進行每週一期“感動班級人物”的評選,在班會上要進行致頒獎詞、領獎、發表獲獎感言,並將其照片、事蹟、頒獎詞撰寫人、獲獎感言張貼在教室外宣傳欄內公開表彰。通過有儀式感的表彰過程,讓表現好的同學得到應有的尊重,對未獲獎的同學也是一種激勵,讓班級多些正能量,並在學習與生活中充滿活力與激情。

讓教室成爲一個詩意的所在。按照學校對教室文化“指向高考、指向學業、指向育人”的要求。我班教室內外做了醒目的班級文化主題標語展示,比如“做更好的自己、成就完美的人生”、“靜下了築我實力、拼上去亮我風彩”、“陽光快樂的學習、健康充實的成長”、“摒棄僥倖之念,必取百鍊成鋼;厚積分秒之功,始得一鳴驚人”等。並通過教室外的宣傳欄與榮譽室對活動、學習等方面表現突出的同學進行及時的宣傳、表彰。回顧這兩年,也可以發現校園內外正悄無聲息的發生着巨大的變化,校園景緻越來越美了,校園文化成爲學校的一大特色、亮點,生活在校園內的學生們的心情也越來越好了,笑臉多了,見面一個微笑、一個手勢、一聲老師好,讓人感覺無限愜意。

最美的教育,莫過於師生相互啓迪,彼此成全,爲了學生的一切,爲了一切的學生,最好的教育就是適合學生的教育,能讓學生成長、受益的教育;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學生信服的方法,最好的交流就是笑臉相迎、笑着喊你的名字、心與心的溝通。我相信隨着學校“靜以修身、志以成學”教育理念進一步的落實,校院內的笑臉會越來越多,師生的心情會越來越好,學校育人的幸福花朵會遍地開放。待到山花爛漫時,咱在叢中笑。

篇七:讀《教育向美而生》有感

讀過鄭英老師的《教育,向美而生》一書,好像度過了一場美麗的心靈之旅。鄭英老師的文字,字間自然流淌出教育之美,行間娓娓道來教育之心,這也是教師在教育工作中所能達到的較高的境界。

一、師者,當懷一半詩心

詩,其實印證着一種相遇。生命中一些偶然的相遇,那些瞬間的驚奇與感動,會使孤獨的個體意識到自己和自然洪荒、歷史洪流、身外之物、世間之人的聯繫。詩人珍視這種相遇,將其訴諸文字,用文字表達顏色、味道和動感,以及智慧、浪漫和啓示。教育,也印證着一種相遇,尤其是師生之間的相遇,它追尋的是兩者之間心靈的契合與共鳴。教師雖未必是詩人,但需要涵養一點兒詩人的情懷,話語間需透露一點兒詩人的意趣。這裏的詩不是一種文體,詩人也不是一種身份,而是在做人做事中的一種情懷、一種品性和一種格調。

師心,同時也是一顆詩心。任何職業都有着其獨有的艱難,也有着其獨特的美妙。教育亦如此,除了困難和挑戰,它也可以有詩意和浪漫,正如馬卡連柯說的,“教育是像詩一樣美好的科學,尤其是教育新人的過程更如同詩歌創作一樣,其間充滿着艱難困苦的探索,同時也極富浪漫傳奇的色彩”。是故,師者,當懷一顆詩心。

二、師者,當懷一半匠心

雕刻大師高應美,雕琢一堂不足10平方米的六扇格子門,用了17年。因爲大師的專注和執念,這堂格子門充滿了生命的質感,千百年來一直挺立在那個小村落裏,閃爍着歷史的幽光。一個工匠,凝聚畢生的夢想、心血和才情,用生命中最鼎盛的17年,鑄就了一個傳奇。同是匠人,手藝有高低,格局有高下。匠,分匠氣與匠心。

前者意味着機械、重複、固執和守舊,後者意味着執着、專注、完美和情懷;前者重斧鑿之氣,後者渾然天成;前者重技術,後者重藝術;前者做產品,後者出作品。取法匠氣,只能成爲一個亦步亦趨的技工,就教育而言,多成教書匠,“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但“致遠恐泥”。取法匠心,纔有可能成爲巨匠,就教育而言,纔有可能成爲人師,能適應各種變化,創造諸多可能,讓教育進入到一種審美境界。匠心,纔是一個職業的靈魂。是故,師者,當懷一顆匠心。

在《教育,向美而生》一書中,鄭英老師分享了幾個教育案例:“紅孩兒”偉偉、“低起點”孩子濤濤、“芥末型”績優生子軒等。

在這些學生的身上,我們都能看到自己班級裏學生的影子。相比較而言,我們是如何面對這樣的問題的?我們處理問題的方式,決定了我們的教育效果,也決定了我們教育人生的幸福指數。

教育無小事,無論是科任老師,還是班主任,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都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而當問題出現的時候,逃避肯定不是辦法,把問題推給學校、家長,也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有敢於面對具體的問題,並想辦法進行解決,纔是我們應該秉持的教育態度,也才能取得較爲理想的教育效果,從而豐富我們的教育智慧。

我們常說,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三尺講臺,如何能安放下教育的千鈞重擔?

所以說,教育不僅是指老師們在課堂上的言傳身教,它還應該有更廣闊的外延空間。

當一個老師把教育的視野無限拓寬了之後,教育也就變成了我們生活的日常。

生活中,美是到處都有的,我們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同樣,教育之美也是到處都有的,我們不僅要能發現,還要能創造,能享受。

享受教育之美,不僅是教師之幸,更是學生之幸,教育之幸。

這是理想的教育,也是我們教育的理想。讓我們一起追尋這樣的理想,享受這樣的教育。

詩心是仰望星空,匠心是腳踏實地;

詩心是提升境界,匠心是印證境界;

詩心是致其廣大,匠心是盡其精微;

詩心是向美而生,匠心是讓美成真。

篇八:讀《教育向美而生》有感

與名家對話、與大師對話、與自己對話,鍛造自己的教學風格,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生成自己的教育思想,“讀別人的書,想自己的事”,這是我讀書的目的。

——題記

最近,我有幸與鄭英老師的《教育,向美而生》相遇,書中的教育觀點如一股股清流潤澤我心。細細讀來,既興奮於自己曾一直追求的美的教育,與名師共鳴,又激動於鄭英老師把班主任工作描述得如此生動美妙,讓自己更加心生嚮往。

教育在於發現

在教育的國度裏,發現,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每一個學生都有屬於自己的閃光點,等待我們一一地去發現,去挖掘。書中鄭英老師介紹自己遭遇到惹事生非的“紅孩子”,一開始讓她痛苦萬分,甚至爲了早點擺脫噩夢還動員他轉學,到最後終於喚起一顆柔軟心。其實,鄭老師就是給予他時間的等待,善於捕捉他的優點,並逐步地放大,適時地加以表揚。每一個問題生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他們都需要我們反覆抓,抓反覆,我們要始終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綻放之時,最重要的是找到那個“點”。教育的意義在於發現,教育者應力求去發現每個孩子的“源動力”所在。我想,只要我們善於發現,美就在我們身邊,教育中的每一次“山重水複疑無路”,都只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鋪墊。

教育在於喚醒

教育是一項愛的事業,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對學生髮自內心的關愛,能夠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能夠喚醒孩子內在的力量,幫助他變得強大,這是一個教師最大的善。書中鄭英老師介紹自己如何幫助一位“低起點”的孩子確立向上向善的信念。“我也是別人的環境”“我也是一塊發光體”“我有能力改變”“我很重要”,這些點點滴滴的話語讓我們感受到了鄭老師對孩子的關愛,也幫助濤濤一步一步地找到了久違的自信。教育在於喚醒,更在於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與尊重。關愛在於一句讚美的話語,在於一個賞識的眼神,在於一次平等的交流,在於一個溫暖的擁抱,在於一次真誠的握手……我想,這點點滴滴的關愛既陪伴着孩子們的成長,也讓我們在這陪伴中感受着歲月之美。

教育在於堅持

有人說,一個人不是因爲看到了希望纔去堅持,而是因爲有了堅持纔會看到希望。我想,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貴在堅持。堅持可以讓我們變得跟別人不一樣,如果我們能把一件事堅持做下去,便是成功。鄭英老師連續七年擔任兩個班的班主任,班上的科任老師生病或懷孕,她就去做替補,結果讚譽爆棚。每天處理完班級繁雜的事情和繁重的教學任務之後,她還堅持寫作,至今已出版個人專著三本,這是何等的毅力,實在讓人佩服。堅持不光是對教學專業成長路上的孜孜不倦的追求,還有對教育事業的憧憬與情懷。面對着每天單調乏味的重複性的工作,鄭老師沒有絲毫的懈怠,反而更加堅定地行走在教育之路上,堅信着教育是向美而生的。

教育在於引領

教育的最好方式是引領,引領,意爲帶領、引導。教育不只是傳授知識,還在人格塑造、思想引領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學生學習的知識可能會隨着時間的推移慢慢地遺忘,但我們給予他們的思想卻可以深遠至未來。教師要努力做精神富有,品位高雅的人。因爲,教師思想的高度不但決定了自己的人生高度,更會影響到學生的精神世界,唯有教師自身思想豐富,他的學生纔有可能思想豐盈。一個思想豐富的教師,本身就是一本行走的教材,對知識有自己獨到的解讀,對世界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對育人有自己堅定的信念,使自己的思想熠熠生輝的同時,也努力讓自己的學生們站在了思想的最高處

我想,一個人無論幹什麼,首先要有一顆熱愛之心。教育中,我們要學會用儀式感擦亮一些重要的時刻,使之在歲月深處始終閃着微光,帶給我們一生溫暖的回憶。讓我們懷一半詩心和一半匠心,用詩心指引,用匠心行走,從早上到黃昏,從年少到花甲,從熱愛變成喜愛。我願意以鄭英老師爲榜樣,努力追求向美而生的教育,把教育做得有滋有味。

篇九:讀《教育向美而生》有感

暑假,偶然讀到了鄭英老師的《教育,向美而生》這本書,感想很多。教育,從來都不只是知識和技能的訓練,而是關乎精神和心靈的格局。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有自己人格的介入,有一種無痕的濡染,如風行水上,自然成紋,卻有種有力的內在力量。所以,提升精神顏值,纔是根上着力。

教育之美,美在“發現”。我自2000年8月如願登上講臺以來,在近20個春夏秋冬中,我與學生之間發生了許多故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從教學中感受教育的幸福,體悟教育之美。起初,我一直認爲女孩子就要文雅一點,不要瘋瘋癲癲的,而小孟正屬於我不欣賞的那種另類女孩。一次,我正在上英語課,小孟卻在那裏彈紙團,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我不由得火冒三丈,大聲呵斥道:“你還有沒有一點兒女生的樣子?”這一聲怒吼讓她低下了頭。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裏,小孟在我的課堂上都安安靜靜的。我暗自高興,覺得她一定是被我“降服”了。誰知一測試,她的成績直線下降。這說明她壓根兒就沒好好聽講。於是,我把她狠狠地批評了一頓。當我把“你不會有出息的”這句話扔給她的時候,她的眼中掠過一絲倔強。不久,學校通知以班級爲單位組織開展“花樣運動會”活動。令我沒想到的是,比賽那天,小孟的花樣輪滑表演得特別精彩,贏得了大家熱烈的掌聲,爲班級爭得了榮譽。隨後,小孟跑到我面前,調皮地問我:“老師,你說我會有出息嗎?”還沒等我回答,她就轉身跑開了。自從這件事之後,我知道了每名學生都是或深或淺埋藏在地下的金子。教師要承認學生個體間的差異,並用欣賞、鼓勵的眼光看待每名學生,發現學生的長處,挖掘他們的潛能,尋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在教學相長中與學生一起成長。

教育之美,美在“智慧”。《聖經》上說:“一個人,就是他心裏所想的樣子。”這個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獨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內在意義,人的外相便是她內心的透射,這就是所謂的“相由心生”。因着這,人的長相是可以改變的,提升長相之美的好方法,不是停留在皮相上下功夫,而是從內裏進行改造。一個教師的內在光華,由其教育智慧透射出來。教育是難的,難在對天性、對生命、對心智的完善的責任,這需要教師的智慧。哲學家安·蘭德所說:“有智慧的人的最高道義便是保持其健全的大腦和完整的自尊。”有智慧的教育者,何嘗不是?如果教師自身智慧豐盈,他的學生多半豐富;反之,如果教師的思想很孱弱,他的學生多半羸弱。

教育之美,美在“反省”。聽俞敏洪先生回憶父親的文章《一堆散亂的磚頭》,很感動:養孩子能養到這樣的結果,我想九泉之下的父親也會感到欣喜。“我自風情萬種,與世無爭”——陳果,復旦大學教師,被學生尊爲“女神”。課堂上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之間,真是“風情萬種”;聽她的課,旁徵博引,娓娓道來令人頓悟,心生感慨:做老師能做到如此,令人神往!面對孩子,很多老師、家長時常會茫然、困惑。就像我,儘管做了二十年教師,也時不時的會有這種情緒。《孟子·離婁上》:“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每當這個時候,讓自己平靜下來,認真反省,你會有所醒悟,有所提升。想起南宋詩人陸游的《遊山西村》:“山重水複疑無路”只是尋找出路時的情緒,有了這種情緒,就有了克服困難的動力;然後,你就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幸福感就是一次次這樣的成就感帶來的。孩子的成長也是,教育就是引導孩子戰勝一個個困惑,發現一個個柳暗花明的過程。

一直喜歡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用來描述教育的句子“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用一朵雲去推動另一朵雲,用一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誠哉斯言!教育應是用詩意的情懷去傾聽,去喚醒,去培育每一個靈魂,讓孩子們的笑容從此明媚而粲然,生命從此豐盈而飽滿,教育因此而美麗。教化之功,善莫大焉。

篇十:讀《教育向美而生》有感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教育的根本在於教師。教師每天面對那些活潑可愛的孩子們,她們的可塑性極大,要始終站在“爲國育人,爲黨育才”的職業高度,教好每一個孩子,盡心盡責關心每一個孩子,春風化雨般的點滴浸潤,用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去尋找身邊的美好,把平常每一天的教書生活變得有滋有味。

一、美在發現

教育從瞭解學生開始,瞭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家庭情況、學習基礎……做到知根知底,方能百戰不殆。每一個學生都有屬於自己的閃光點,等待我們去發現與挖掘。

書中作者介紹自己遭遇到惹事生非的“紅孩子”,一開始讓她痛苦萬分,到動員他轉學,到最後喚醒一顆柔軟心。其實作者就是給予時間的等待,暗地裏對他時時留意、處處留心,捕捉一些他身上的優點,逐步地放大,適時地表揚。

問題生需要抓反覆,反覆抓。相信每一個小宇宙都有爆發之時,需要我們找到那個點燃點,善於發現,美就在身邊,教育中的每一次的山重水複疑無路,過後都有可能讓人覺得雲淡風輕。

二、美在關愛

教育是愛的事業,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對學生的關愛和關心,能夠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能夠讓學生喜歡上你的課,自然而然上課就會認真聽講,課後完成作業,成績也不會差哪去。

書中作者介紹自己幫助一位“低起點”的孩子確定向上向善的信念。從點滴的話語裏感受到關愛:“你也是別人的環境”、“你是一塊發光體”、“你有能力改變”、“你很重要”,幫助孩子一步步地找到自信,教育在於喚醒,更在於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與尊重。

關愛在於一句鼓勵的話語,在於一個讚許的眼神,在於一次真誠的談心,比如:早上老師站在本班級門口迎接學生相互問好,給考試成績不理想學生一次握手,給深受打擊孩子的一個擁抱,陪伴着她們的成長,自己慢慢地變老,感受歲月的靜好。

三、美在堅持

我不是因爲看到了希望而堅持,而是因爲有了堅持纔看到了希望。做任何一件事,貴在開始,難在堅持。堅持可以讓你變得不一樣,一事精緻,足以動人,一事堅持,便是成功。

作者連續七年擔任兩個班的班主任,班上的科任老師生病或懷孕,她就去“填空”,做替補,結果讚譽爆棚。每天處理完班級繁雜的事情和繁重的教學任務之後,還堅持寫作,至今已出版個人專著三本,這是何等的毅力,實在讓人佩服。

堅持不光對教學專業成長上的孜孜不倦地追求,還對教育的熱愛順帶着那份憧憬和情懷。面對着單調乏味的重複工作,她絲毫沒有懈怠,反而更加的堅定,堅信着教育是向美而生的。

四、美在思想

教育不光是傳授知識,還在人格塑造、思想引領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學習的知識若干年之後可能會遺忘,但留下的思想卻可以深遠。

教師的內在華彩,取決於其思想的豐富。思想的高度不但決定了自己的人生高度,還會影響到學生的精神高度,只有教師自身思想豐富,他的學生纔有可能思想豐盈。

一個思想豐富的教師,本身就是一本活的教材,對世界有自己獨立的看法,對知識有自己獨到的理解,對育人有自己堅定的信念,從而使自己思想熠熠生輝。教師要努力做精神的巨人和思想的富者。

用儀式感擦亮一些重要的時刻,用熱愛歡迎每一個孩子,過好每一個日子,讓教室成爲學生的嚮往之地,懷一半詩心和一半匠心,帶上自己的初心,行走在教育人生路上,從早上到黃昏,從年少到花甲,從熱愛變成喜愛。

教育可以如此的動人、有趣而美好,我心嚮往之。

篇十一:讀《教育向美而生》有感

初讀鄭英老師的《教育,向美而生》,我被鄭老師美的文字深深吸引着,第二次讀,我被鄭老師美的教育人生深深打動。

“麻煩的事情裏頭,隱藏着真正的樂趣。”年復一年,教學熱情慢慢退卻,備課教學批改作業慢慢流於程式,讀完鄭英老師的《教育,向美而生》後,發現她秉承着一種詩心來對待班級和學生,把全班學生的名字串編成一篇妙趣橫生的短文,讓每個孩子隆重地介紹自己名字的由來,在教室每週更換一束鮮花。她像對待自己家一樣的精心對待班級,像尊重呵護家裏的小輩一樣的呵護學生。我領悟到,教育智慧從用心、細心開始。

鄭英老師說,“有思想的人,纔可能創造出精神上的伊甸園;有思想的人,纔可能力量無邊。”這讓我想起了央視一個節目中主持人對一名女生的提問,“衡水中學教會了你什麼?”這名女生答道:“獨立思考”。現今社會上亦有很多人在向教師發問,你們教得有啥用?那麼多篇課文,那麼多公式,畢業以後有啥用?確實,進入大學或步入社會的他們,很容易便忘卻了書本知識,很容易便忘卻了課堂細節,但我想,他們在學習中獲得的獨立思考的習慣一定能伴隨他們一生,讓他們一生獲益。

審美情趣是學生核心素養中比較難操作落實的一項。因爲審美能力並不能像學科知識一樣通過幾節課程就能獲得,它浸潤在教育的每個細節當中,它是悄無聲息的,是潛移默化的。鄭英老師在教育中就秉持着一種敏感心,引領着學生去發現美,創造美,感悟美。愛中學校校園外有幾棵銀杏樹,每到深秋,金黃的樹葉在陽光下煥發出光澤。我曾見到個別學生蒐集銀杏樹葉,夾在本子裏,我想,學生應是受到了美的感召吧?但遺憾的是我僅僅充當了一個旁觀者,並沒有參與進去或加以引導,任學生們一次次地從銀杏樹旁跑過,如果是鄭英老師的話,她一定會帶領着學生去感受秋的色彩吧。

在學習和生活中涵養學生的性情和品質。每當接手新班級時,我一定會向學生們講解《鄒忌諷齊王納諫》,讓他們體會外在形象的重要性,從而認識到穿好校服的必要性;我會提醒高一新生們,過教師節時不要忘記向初中老師們發去祝福。我想,在之後的班會課上,我還會加上《致匠心》,加上《庖丁解牛》,讓他們去深味工匠們對極致和完美的執着追求,從而提高做事的品質。

鄭英老師善於賦予重複的事情以創意。三年的教師節,她帶領着學生們一年送卡通肖像畫,同一時間共同發祝福短信;一年根據學科特點來描述每個老師年爲每科老師量身定製一段評語作爲禮物。三年端午節,她一年送給每個學生一個香袋,一年發動家長起來煮糉子,一年發放五彩線,讓長輩給他們佩戴。教育的趣味就在於這樣的美的創造中了吧。

“農人犁田,師者犁心。對農人來說,不管種什麼,最要緊的一步是耕耘,讓土地變得柔軟,才能孕育出無限生機。”作爲一名青年教師,鄭英老師肩負教育的重任,經受生活中的種種無奈,卻仍胸懷尋美的理想,尋覓着、欣賞着、思考着,更有一種別樣的精彩。她啓發我,在日常生活中,應成爲一個美好的人,成爲一個有品有趣有情的人,也應用儀式感、詩心、匠心來實現美好的教育理想。

篇十二:讀《教育向美而生》有感

本文地址:https://www.mgzwm.com/zuoweizaiti/huati/1350478.html

  • 標籤: 教育 通用 有感 美而生 《感恩》作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讀《教育向美而生》有感(通用13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讀《教育向美而生》有感(通用13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咪咕作文迷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