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咕作文迷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作文載體作文 > 話題作文 > 關於陽性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推薦15篇)作文

關於陽性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推薦15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6.82W 次

篇一:關於陽性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關於陽性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推薦15篇)作文

關於“王”姓的歷史和現狀研究報告

馨馨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學校有不少同學姓王,我有好幾個鄰居也姓王。“王”姓是怎麼來的?歷史上姓王的名人有哪些?現在“王”姓是不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姓氏?帶着這些問題,我對王“姓”的歷史和現狀做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閱書籍和報刊。

2詢問身邊的人。

3其他方法。

三、整理資料

來源:王姓源出姬姓。周靈王之子太子晉,稱王子晉,因直諫而被廢爲平民。其子中敬仍在朝中讓司徒之職,詩人因其王族的後代變稱“王家”,這支族人遂以王爲是氏。先秦時期,這隻王鑫一直活躍於河南洛陽一帶,秦末漢初,王之子王元和王威,爲避戰亂分別遷徙至山東琅琊,山西大原,最終發展成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兩大姓望族。

歷史人物:王詡、王翦、王陵、王昭君、王莽……

現狀:網絡查詢王姓人口情況統計,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9。74%。

四、研究結論

1王姓來源複雜,派別勝多,但仍有一些共同點即多以爵但是天子之後代多以爲姓,也有不少人是賜姓王的。

2在歷史長河中,王姓人才輩出。有女中豪傑,王昭君。唐代詩人王維、王勃,王之渙,王安石。我們以王氏祖先創造的輝煌驕傲。

3王姓是當代中國人最多的姓氏,王姓人口總數超過1億。

篇二:關於陽性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關於謝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學校有些同學姓謝,身邊也有些朋友姓謝。“謝”姓是怎麼來的?歷史上姓謝的名人有哪些?現在“謝”姓在我國人口大約有多少?帶着這些問題,我做了一次“謝”姓的研究報告。

二、研究方法

1、查閱書籍和報刊。

2、詢問身邊的人。

3、其它方法。

三、謝姓歷史起源

根據《元和姓纂》上記載,謝姓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後代。周宣王的王后姓姜,是一個以賢德著稱的王后,申伯就是姜後的兄弟,以國舅的身份被封於謝,後來這一家人在失去爵位之後,子孫也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國爲氏,稱爲謝氏。

四、謝姓分佈現狀

當代謝姓的人口已達到864萬,爲全國第二十四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72%。從明朝至今600年中謝姓人口由79萬增到864萬,增長了11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萬,當代的人口按12億計,人口增長了13倍。謝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這1000年中謝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廠”形態勢。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廣東、江西、四川三省,大約佔謝姓總人口的36%;其次分佈於湖南、河南、浙江、江蘇、湖北,這四省又集中了29%。廣東爲謝姓第一大省,佔全國謝姓總人口的13。2%,佔省總人口的1。5%。全國的謝姓分佈以粵東爲中心,向北、西、東三方向輻射,謝姓人口逐漸減少,華北和東北地區少見,西北罕見。在近600年期間,謝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很大的區別,由東南部向中原、華北有一定的回遷,向西和南部地區的回遷十分強勁,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和南方的遷移。

謝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粵瓊桂、湘贛閩臺、湖北大部、浙皖南部、川渝東部,謝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9%以上,有的達到2。4%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6%,居住了大約60%的謝姓人羣。在雲貴川大部、重慶南部、陝甘豫南部、湖北北部、安徽中部、浙江北部、上海、江蘇南部、黑龍江和內蒙古北端的連接地區,謝姓在當地人羣中的比例一般在0。6%——0。9%,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5%,居住了大約21%的謝姓人羣。

五、謝姓的歷史名人

1、淡泊名利的謝安

謝安(公元320——385年),字安石,東晉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書法家。

他自幼沉敏灑脫,氣宇軒昂,雖有才名,但隱居於家鄉會稽東山,與王羲之等人縱情山水。直到40多歲,他才應徵入仕,後官至司徒。

2、山水詩鼻祖謝靈運

謝靈運,南朝宋詩人。他幼時被寄養在外人家裏,族人名之爲“客兒”,世稱“謝客”。他祖父是東晉名將、康樂公謝玄,母劉氏是書法家王獻之的甥女。謝靈運18歲時襲封康樂公,故又稱“謝康樂”。其詩大多描寫會稽、永嘉、廬山等地的山水,描摹細緻,見解獨到,開山水詩之先河。

3、謝混

謝安之孫,晉朝美男子,字叔源,小字益壽,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名士,太保謝安之孫,會稽內史謝琰第三子,晉孝武帝司馬曜之婿,東晉安帝時爲宰相,晉孝武帝司馬耀旳乘龍快婿,後被劉裕誅殺。

謝混出身於陳郡謝氏,年輕時頗有美譽,有偉姿容,善寫文章,爲皇帝悅,後與晉陵公主成婚,育有二女。東晉晉安帝隆安四年(400年),襲望蔡縣公,任中書令。義熙二年(406年),加中領軍、尚書左僕射領選部。義熙四年(408年),加侍中、錄尚書事、揚州刺史。

4、謝升卿

謝升卿(約1195—1273年),南宋寧宗時福建長樂縣十九都漳阪鄉人,約生於南宋慶元年間(約1195—1200年)。因認安南陳守度爲族叔,改名陳日煚(jing)或(陳曰照,陳照),科舉中第後當了安南國王的附馬,後來當了安南國王,開創了安南歷史上的陳氏王朝。

5、謝道韞

東晉時女詩人,是宰相謝安的侄女,安西將軍謝奕的女兒,也是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次子王凝之的妻子。

謝道韞留下來的事蹟不多,其中最著名的故事,記載在《世說新語》中:謝安在一個雪天和子侄們討論可用何物比喻飛雪。謝安的侄子謝朗說道“撒鹽空中差可擬”,謝道韞則說:“未若柳絮因風起”,因其比喻精妙而受到衆人的稱許。

六、結論

1、我國謝姓的歷史十分長久,開姓始祖是伯爽。謝姓出自於姜姓,是炎帝的後代。周宣王的王后姓姜,申伯是姜後的兄弟,以國舅的身份被封於謝國。子孫也就以當時的習慣,以國爲姓,就讓謝氏人口從此發展開了,他族的改姓也是謝氏人口發展成第二十四大姓的重要原因之一。

2、我知道了廣東、江西、四川、湖南四省的謝姓人比較多。謝姓還分佈在許多少數民族內,我爲姓“謝”的人分佈在全國各地,連少數民族內都有姓“謝”的人而感到自豪。

3、謝姓的歷史名人十分多,有東晉宰相謝安,有南朝宋國著名詩人、畫家、文學家謝靈運,有南朝齊國詩人謝眺,有東晉名將謝玄,還有魏朝時代農中郎將謝纘。看了這些謝姓的名人,我心中的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

篇三:關於陽性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老師說,姓氏是一種文化,很值得研究。於是,我就對我的姓氏“範”做了一次調查。

二、調查方法

1、上網查詢關於範姓的歷史資料。

2、通過查詢書籍瞭解範姓歷史名人。

3、詢問身邊的長輩獲得有關範姓的信息。

三、資料整理

1、尋根溯祖

出自祁姓,爲杜氏後裔。舜時,封堯的兒子丹朱在唐,丹朱再傳至堯裔孫劉累,後劉累遷居魯縣,稱系韋氏,商末,遷於唐。周成王時,唐被滅。唐貴族遷到杜,爲伯爵國,稱唐杜氏。周宣王時,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稱杜伯。桓因宣王一寵妃誣告被屈殺後,其兒子隰叔投奔晉,爲士師,他的兒子士蒍以官名爲氏,子孫稱爲士氏。士蒍的孫子士會任晉中軍元帥,執掌國政。士會先得到封邑隨,後得到範邑,所以又稱隨會、範會,他死後,又稱範武子。他的子孫後分爲士氏、範氏和隨氏。後有範文子、範宣子、範獻之,世代爲晉國上卿。晉靜公二年,範氏或遷入魏國或遷入秦,或遷至南陽。範氏又有外族一系。晉時,南蠻有林邑王範文,初爲夷師範椎之奴,後爲林邑王範逸輔佐,後因林邑王無子,範文自立爲王,使這一支範氏不斷繁衍壯大。

2、遷徙分佈

西周成王時,其祖遷於杜。公元前4世紀中葉,範氏遷入魏。西漢以前範氏部分人遷至南方。漢代至南北朝時期,範氏分佈更爲廣泛。據範氏族譜記載,唐僖宗乾符元年,由於中原戰亂,河內人範坤舉家18口徙居浙江杭州,後移江蘇南京,再徙福建寧化黃竹徑,是爲範氏入閩始祖。至宋代,範氏稱盛於福建,人才濟濟。此後,範氏除在閩南一帶發展繁衍外,又分出廣東海陽、嘉應、梅州、大埔、長樂、陸豐、饒平,湖南寶慶、長沙等支派。從明末開始,閩、粵範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有的進而遷至海外。宋代以前的範氏名人,大都出自今河南。(還有陸河範氏,在那的一世祠,歷今有24代,16萬子孫。但此地字輩已失,以世論輩)。

3、範姓歷史名人

范蠡(前536——前448),字少伯,又稱範伯、邸夷子皮、陶朱公。楚國宛三戶人(今河南南陽)。著名春秋後期越國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精通韜略,足智多謀,拜爲大夫,封上將軍。

范增(前277——前204),今安徽桐城人。著名秦末楚王重臣,政治家、謀略家。是秦朝(前221——前206年)末期農民戰爭中霸王項羽的主要謀士。封歷陽侯,項羽尊稱他爲“亞父”。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人(今江蘇蘇州)經考察,範公出生在(河北正定),著名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和軍事家。曾任參知政事。逝世後封楚國公,諡號“文正”。着有《范文正公集》。子範純仁哲宗時爲宰相,範純禮爲尚書右丞,範純粹爲龍圖閣直學士。

范成大(1126——1193),號石湖居士,吳郡人(今江蘇蘇州),著名南宋大臣,“田園詩派”的集大成者。初爲徽州司戶參軍,累遷禮部員外郎。淳熙五年以中大夫爲參知政事,是著名“中興四大詩人”之一。封崇國公,諡文穆。

四、結論

當代範姓的人口已近460萬,爲全國第五十一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7%。在全國的範文內主要集中於河南、安徽、山東三省,大約佔範姓總人口的33%,其次分佈於河北、江蘇、四川、遼寧、黑龍江、山西,這六省的範姓又集中了29%。河南省是範姓第一大省,約佔範姓總人口的17%。全國形成了以河南爲中心的四川、遼寧三大塊範姓人口聚集地區。範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晉豫魯、冀京津、皖蘇滬浙大部,範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4%以上,中心地區可達0。9%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30。3%,居住了大約72。5%的範姓人口。在四川東部、重慶、雲南北端和西南、貴州西北、甘肅大部、寧夏南部、陝西西南、湖北西南、湖南東北部、廣東大部,範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3%一0。4%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7。8%,居住了大約18。4%的範姓人口。

篇四:關於陽性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關於饒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其中姓氏作爲十分普及的一種文化,它既是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係的標誌和符號,也有着許多有趣的故事,今天我就帶大家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一、問題的提出

這一單元在丁老師的帶領下,我們領略到了漢字的博大精深。我是一個姓“饒”的小女孩。我們班只有我一個人姓“饒”,這使我覺得自己姓氏十分獨特也感到了好奇:“饒”姓是怎麼來的?“饒”姓主要分佈在哪裏?歷史上姓饒的名人有哪些?於是我藉此機會,做一番調查。

二、研究方法

1、查閱書籍和報刊。

2、詢問身邊的人。

3、其他方法。

三、整理資料

(一)饒氏起源

第一種說法認爲:饒氏家族的最初發祥地,是在古代的饒陽。饒陽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個邑。根據《史記》的“趙世家”記載,趙悼襄王六年,將饒邑這個地方賜封給其弟長安君,其後代子孫以祖上封邑爲姓。到了漢高祖統一天下,實行郡縣制度,就把饒邑改煢爲饒陽郡,就是現在的河北省饒陽縣。饒氏發祥於河北饒陽。

第二種說法:根據《古今姓氏書辯證》一書的記載,饒姓出自姜姓,戰國時期有齊大夫食採於饒邑,據說是周朝開國宰相姜子牙的子孫。所在地就在現在的山東省青州一帶,其子孫以邑爲氏,稱爲饒氏,望族卅白平陽、臨川。

第三種說法:根據《百家姓考略》上的記載,饒氏出自嬀姓,舜帝本爲姚姓,因居嬀訥而得嬀姓。舜帝系主支姓氐歷經多次變遷,夏代和商代商均、虞遂爲正朔。商均的支子受封於饒困,後代以國爲氏,亦稱饒氏。因此,中國饒氏家族得姓的歷史至少有2200年以上,是一個古老的姓氏。望族居於平陽郡,就是現在的山西省臨汾縣西南。饒氏後人奉商均爲饒姓的得姓始祖。

第四種說法:饒姓系上古五帝之一唐堯之後裔。堯名放勳,帝嚳之子,受封於唐,定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諡號爲“堯”,史稱唐堯。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滅商,分封諸侯,追思元聖,周武王封地給帝堯後人23世“京”(字子京),住薊(今北京附近)。其子“理”遷移到西平陽,其子孫後代以祖上諡號爲姓,稱平陽堯氏。至秦滅六圍,堯姓家族爲逃戰禍,從此子孫散遷天下,54世堯萱從平陽徙居江西鄱陽(古饒州,今屬江西),後遷臨川(今撫州)。到56世堯濙時爲西漢,漢宣帝劉詢即位,劉詢本名劉病已,即位後改名詢。下令全國要避帝名“詢”之諱,如把姓“荀”的改姓“孫”。堯濙任當朝京兆尉。同朝御史大夫魏相上奏皇上,說堯濙雖是上佔唐堯的嫡系後代,但帝堯乃上古五帝之一,百聖至聖,堯濙也應該避瑋,於是漢宣帝就在“堯”(繁體爲“堯”)的左邊加一個“食”旁,就變成了“饒”(繁體爲“饒”),賜堯濙改姓“饒”,爲饒姓始祖,擢升爲太傅,並下詔全國,要求天下凡姓“堯”的均改姓“饒”。

(二)遷徙分佈

饒氏是一個古老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羣體。饒氏這個家族的最初發祥之地,是古代的饒陽。饒陽曆史悠久,是戰國時期趙國的一個邑。在史籍《史記趙世家》上面就有一段記載:“悼襄王六年,封長安君以饒”的記載。

饒姓自得姓至今已有超過2200年曆史。饒姓的遷分路線始於河北饒陽(衆多起源之一),繼而是江西省饒州,再南遷浙江、福建、廣東。有些因爲華南地區山多田少,還遷往臺灣一帶。在上海圖書館中的饒姓家譜約有八九部,多是湖南、湖北的,都是幾十年前的舊譜。殘本,上圖沒有新譜。在廣東、湖南、福建等圖書館也有舊版《饒氏家譜》。

新編的家譜在浙江、福建、廣東等省圖書館有收藏。

(三)饒姓名人

饒威漢代,山東人,官拜魯陰太守,有惠政,得吏民之心。

饒景五代時期,山東淄水人,吳越錢鏐麾下大將,累有防禦之功。

饒節宋代,高僧,掛錫靈隱,晚年主持襄陽之天寧寺。

饒魯宋代,江西餘幹人,大學者,著名的“雙峯先生”

饒延年宋代,陸九淵弟子,以經學著稱。

饒子儀宋代,從胡瑗受經,潛心經學。

饒介元代,1341-1368江西省臨川(今撫州)人,書法家,著錄《石渠寶笈三編》

饒瑄明代,學者。

饒位明代,江西省南昌縣人,工部右侍郎。

饒伸明代,江西省南昌縣人,刑部侍郎,著《學海君道部》。

饒禮明代,江西省饒州南城人,浙江道監察御史及河南左布政使。

饒欽明代,安徽省祁門人,剛介清謹、民俗爲之丕變的好官。

饒之初明代,湖北省廣濟人,出知孟縣。

饒敬承明代,湖北省蒲圻人,出知賓州。

饒天民明代,1502-?,湖北省崇陽人,中書舍人,官至河南道御史。

饒震元明代,安徽省旌德人,綿州知州,書法家。

饒廷選清代,福建侯官人,官至貴州安義鎮總兵。

饒幹清代,福建邵武人,出知長沙縣。

饒鬆清代,福建沙縣人,道教中大名鼎鼎的佑真天。

饒漱石1903年9月生,1975年逝世江西省撫州市臨川鍾嶺鄉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傑出的政治家。

饒宗頤1917年生,祖籍廣東潮州,享譽海內外的學界泰斗和書畫大師。

饒雪漫1972年-?,四川自貢,作家

饒天亮湖北省赤壁市,內地男歌手

四、研究結論

1、饒氏是一個古老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羣體。饒氏這個家族的最初發祥之地,是古代的饒陽。

2、饒姓是中國衆多姓氏之一,《百家姓》有收錄此姓。除北方外,饒氏亦見於湖北、湖南、安徽、廣東、福建,四川,雲貴以及臺灣等省份,其中江西,湖北兩省約佔饒姓人口總數44%,由2008年公安部統計數據顯示,饒氏人口全國排名172位,約72萬

3、我們這個家族是個古老的家族,世世代代繁衍至今,也出了很多能人和強人。作爲一個在“百家姓”排名207位,全國只有七十幾萬人口的“小”姓,我絲毫沒有覺得它小,反而讓我覺得很自豪。

篇五:關於陽性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劉澤鉅

一、問題的提出。

現如今的社會,各地都要求普通話去溝通交流,學校裏很少有人會方言,甚至在家爸爸媽媽與我們交談都是普通話,人們漸漸遺忘了方言。可是在奶奶那一輩的人們卻堅持一直用方言去交流,奶奶說身傳言教,才能傳承。方言的來源到底是什麼?方言,是怎樣形成的?方言的現狀又是什麼?荊門方言的特色是什麼?

二、研究方法。

查詢資料。

詢問身邊的人。

其他方式。

三、資料整理。

四、研究結論

一、通過研究發現:荊門方言最大的特點‘子’作爲後綴,發作小舌顫音。一般人難以學會。方言是文化重要因素之一,學習或傳播方言非常重要,言傳身教從而達到保護方言的目的。

二、怎樣做到保護方言:傳承保留大量以方言呈現的載體,也可以藉此傳播各地的風土人情,保留各地特色,達到通過方言即可判斷各地區之間的不同。

三、方言,傳承千年,有着非常豐富的文化底蘊。我覺得這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是應該繼續傳承下去。

篇六:關於陽性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我的身邊有不少親人姓張,我有許多朋友姓張。所以“張”姓是怎麼來的?歷史上姓“張”的名人有哪些?現在“張”姓在全國人口數量的第幾?

二、研究方法

1、網絡蒐集

2、查閱書籍和報刊

3、詢問身邊的親人

三、資料整理

來源

張姓,是全國第三大姓。最早出自於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姬姓。在距今5000年左右,黃帝先後戰勝蚩尤、炎帝,統一了中國的中西部,生活在東部地區以少昊爲首的東夷族看到黃帝的勢力強大,就臣服於黃帝。

歷史名人

張儀(前310),戰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家,秦惠文王時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縱的策略遊說各國服從秦國,瓦解了蘇秦倡導的連橫抗秦策略。後入魏爲相;張蒼(前152),西漢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有功,封爲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嬰擔任丞相十五年;張禹(前5),西漢河內軹(今河南濟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爲丞相,封爲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歸;張邯(23),籍貫不詳。因爲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稱讚,地皇四年(24)拜爲新朝宰相,任大司徒;張華(232——300)西晉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書令,力排衆議,制訂滅吳計劃。咸寧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書。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書監加侍中光祿大夫,在位六年,“盡忠匡輔,海內晏然”,封爲壯武郡公。

現狀

2014年所統計的數據中,中國張姓人口,有8960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6。83%,只比王姓和李姓人口略少。這還不包括海外華人的張氏宗親,全世界張姓人口總共將近一個億!其實,中國姓氏人口記住三個重要數據就可以了:王李張三個姓氏人口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21%,前十大姓氏人口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42%,前100個姓氏人口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85%;截止2010年,張姓人口約爲8480萬人,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07%。作爲中華姓氏之一,張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以及其他姓改姓等。

四、研究結論

1、我國的張姓源遠流長,傳說皇帝的第五子揮在觀察天象時得到了啓發,發明了弓矢,這個是古代重要的武器。所以,揮被皇帝賜弓氏,然後又成了張氏。後來,又有許多姓氏先後改爲張姓:比如聶氏、諸氏……還有許多少數民族改爲張姓。

2、在這歷史的長河中,張姓人才輩出。有劉邦重要的謀士張良,西漢外交家張青,著名政治家張居正……我們爲張姓祖先創造的歷史輝煌而感到自豪。

3、張姓是當代中國人口的三大姓氏之一,在世界上人口也是名列前茅,據統計傷心人口總數是也超過1億。

篇七:關於陽性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每個人都擁有的就是姓氏,而我姓劉,所以我對劉姓歷史和現狀作了一次調查

二、調查的方法:

1、查閱書籍和報刊

2、上網查資料

3、其他方法

三、調查的情況和資料的整理:

1、“劉”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5。38%。數量在6778萬人左右。北方地區的河北、內蒙古、遼寧、京津地區中劉姓比率較高,約佔該地區漢族人口的8%以上

2、“劉”姓的起源:源出於祁姓。相傳帝堯姓伊祁,他的子孫有一支以祁爲姓,被封在劉國(河北唐縣),後代稱劉氏

3、“劉”姓的身世

1、最早的一支來源於祁姓,是帝堯的後裔,形成於夏朝後期,出自河南魯山。祁姓之劉有同出一源的兩支:一支直接出自劉累,形成於夏朝;一支出自劉累後裔士會,形成於春秋初期

2、劉累生於夏朝後期,曾經跟着精通養龍技術的豢龍氏學過馴化龍的本領,爲夏朝第十三帝孔甲馴養4條龍,因而被孔甲賜姓爲御龍氏。劉累在爲孔甲養龍時住在今河南偃師縣南

3、後來,由於飼養不善,死了一條雌龍,劉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帶着家眷南逃到魯縣(今河南魯山縣)躲了起來。劉累的子孫以劉累的名字爲姓氏,就是中國最早的劉姓

“劉”姓的歷史人物

1、劉邦

劉邦(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豐邑中陽裏(今江蘇徐州豐縣中陽裏街道)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指揮家,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2、劉備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漢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稱其爲先主

四。結論

據《史記》所載,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實行和親政策,以皇室女嫁匈奴單于冒頓爲妻。當時匈奴習俗,貴者皆從母姓,冒頓子孫遂姓劉氏。劉漢王朝賜姓。據《漢書》所載,齊人婁敬,在洛陽向劉邦獻西都關中之策,高祖賜其姓劉氏。遂改作劉敬,又項羽之伯父項伯纏,在鴻門宴保護劉邦有功,賜項伯家族姓劉氏。

劉姓位列我國宋代百家姓第252位,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位的大姓,人口衆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五點三八。劉姓在當代中國爲第4姓,佔5。38%,總人口大約在6千5百萬。

篇八:關於陽性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關於繆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姓氏是一個人的標籤,也是一個家族的符號,對於每個人,每個家族,不可或缺,每個姓氏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班只有我一個人姓繆,所以我對自己的姓氏特別感興趣。“繆”姓是怎麼來的?繆氏人口分佈在哪裏?歷史上姓繆的名人有哪些?繆氏的家訓是什麼?帶着這些問題,我對“繆”姓的歷史和現狀作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閱書籍。

2、搜索百度。

3、詢問長輩。

三、資料整理

1、尋根溯祖

繆姓,出自百家姓,但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繆姓的起源很早,有詳細記載的一支起源於春秋時期,是秦穆公的後代。秦穆公的諡好爲“繆”,由於古代“繆”與“穆”同音,所以秦穆公也稱秦繆公。他的庶子以他的諡號爲姓,世代傳爲繆姓。

另外一種源於官位,出自秦、漢時期官吏繆吏,繆吏是專職負責絞殺罪犯的劊子手,是一種很重要的職官。師古曰:“繆,絞也。”繆吏多爲世襲,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或職業稱謂爲姓氏者,稱繆氏,世代相傳至今。

2、遷徙分佈

在古代,繆姓的望族大多出自於蘭陵。有聯曰:“秦室家聲遠;蘭陵世澤長。”

繆姓一直十分純正,自立姓後,一脈相承2600多年,歷史上幾乎沒有發生過外族改姓繆的事件。直到清朝初期,纔在滿族中出現繆姓。

當代繆姓人口約有四十六萬七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29%左右。目前,繆姓主要分佈於江蘇、浙江、四川、福建、湖南、廣東6省,佔繆姓總人口的74%。江蘇省爲繆姓第一大省,居住了繆姓總人口的21%。

3、歷史名人

三國時期魏國文學家繆襲,撰述了歌頌曹操功業的詩歌《魏鼓吹曲》12首;南宋狀元繆蟾,入贅皇家爲駙馬,官至禮部尚書,太子太傅;元代經學家繆主一,撰有《易精蘊》《尚書說》等著作;明代醫藥學者繆希雍,精通醫術,著有《本草經疏》《本草諸方》等書;清代詩畫家繆謨,詩文清麗,善畫山水,尤長樂府,有《雪莊樂府》等著作傳世;近代藏書家、校勘家繆荃孫,是京師圖書館,江南圖書館,三江師範學堂等的主要創辦人。

4、繆氏家訓

繆氏家族源遠流長,其“十全”家訓更是在家族中代代傳承。

爲人一則:繆氏家訓教導子孫要寬人律己、處世謙恭,“人生之旅如棋局,一步不慎全盤輸”;

居家一則:繆氏家訓教導子孫要勤儉持小家,更要持大家,“強國始能除禍患,德鄰方可保平安”;

立業一則:繆氏家訓不求子孫大富大貴,只求精於一技,“家有資財千萬貫,不若教兒一業精”;

仕途一則:繆氏家訓倡導爲官之人要廉潔,“民勤致富國昌盛,官到守貧纔是廉”;

夫妻一則:繆氏家訓倡導夫妻富有貧窮平等對待,做到“同心協力貴如金,舉案齊眉老更新”;

兄弟一則:繆氏家訓要求弟兄切莫相煎逼,因爲“世間難得者兄弟,和善仁義振家聲”;

教子一則:繆氏家訓要求潛移默化須身教,畢竟“人之初性本善,嬌寵溺愛質變遷”;

結友一則:繆氏家訓倡導選擇“忠信仁義講原則”的人;

親鄰一則:繆氏家訓要求做到“文明禮貌話家常”。

四、研究結論

1、“繆”姓源於姬姓和官名。

2、“繆”姓主要分佈於江蘇、浙江、四川、福建、湖南、廣東6省,江蘇省爲繆姓第一大省。

3、歷史上,“繆”姓人才輩出。

4、繆氏家族家訓從爲人、居家、持孝、立業、仕途、夫妻、兄弟、教子、結友、親鄰十則予以訓誡。

篇九:關於陽性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這姓李究竟是怎麼來的?這個世界上總共有多少姓李的人呢?歷史上有多少姓李的名人呢。

二、調查方法。

1、查閱有關中華姓李的的書籍,閱讀報刊,上網瀏覽,瞭解李姓的來源和李姓歷史名人。四、結論

1、李姓來源的說法共有九種之多,最多的說法是:出自嬴姓,爲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外族的改姓和指李爲姓。

2、李姓名人層出不窮,有有春秋末期思想家李耳,戰國時期水利專家李冰,唐太宗李世民,大詩人李白,北宋女詞人李清照,明朝藥物學家李時珍,明末農民軍領袖李自成,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李大釗……我們爲李姓祖先創造的輝煌感到自豪。

3、李姓是當今中國第一大姓,也是世界頭號大姓,人口大約有八千七百多萬,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4%。

4、我們廣東李氏源於李世民後裔。

篇十:關於陽性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學校有不少同學姓張,我有好幾個鄰居也姓張,張姓是怎麼來的?歷史上姓張的名人有哪些?現在的張興穎是不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姓氏?帶着這些問題,我對張姓的歷史和現狀做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閱書籍和報刊

2、詢問身邊人

3、其他方法

三、資料整理

“張”姓來源:張姓是中國當代第三大姓,人口有7800萬左右,在臺灣排名第四,張姓最早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相傳,張姓出自黃帝,是黃帝的第五子,揮的後代,揮發了明瞭弓箭,並因此而被皇帝任命爲弓正(官名)

“張”歷史名人有:張良:西漢劉邦的謀臣、張騫:西漢外交家陝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往來、張飛:三國時期,劉備手下大將、張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張仲景:東漢醫學家被後人尊爲“醫聖”。

“張”姓現狀:2021,張姓是我國分佈很廣,人口衆多的姓氏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總數的7。07%中國人口第三大姓,尤以山東,河南,河北,四川省爲最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

四、研究結論

1、傳說,“張”姓來源於上古時代的黃帝第五子,揮的後代,揮發了弓箭,並且被皇帝任命爲弓正(官名)

2、在歷史的長河中,張姓人才輩出,有西漢劉邦的謀臣張良,西漢外交家兩次出使西域張騫,三國時期,劉備手下大將張飛,張衡科學家、文學家,東漢醫學家張仲景,清代詞畫家張子祥,宋代詩人張耒。

3、2021年,我國戶籍人口“張”姓排名第三名。

篇十一:關於陽性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李俊峯

一、問題的機出

我們學校有不少同學姓李,我有好幾個同學也姓李。“李”姓是麼來的?歷史上有哪些現在的“李”姓。是不是我回人口最多的姓氏?”帶着這些問題。我對“李姓的史和現就作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閱書籟和報刊。

2、詢問身邊的人。

3、其他方法。

三、資料整理

傳說皋陶曹任克帶的大理官《掌管刑罰的官職),其子辦以官名“理”爲姓氏。後來“李”姓大多來源於此。唐代時、“李”爲國姓。一些姓除、安、杜、郭、麻、鮮于的武將,因立功被皇帝賜“李”姓。

歷史名人:

戰國時期的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都江名人歷史堰水利工程;漢代的李廣杭擊匈奴、威名遠揚:隋代的李春是著名的橋樑專家、奉世聞名的趙州橋就是他設計並參加建造的:唐代的李白被警爲“詩仙”;宋代納李清照是一位詞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明代的李時珍編寫了我國古代藥物學著《本草綱目》近現代的李大釗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

現狀:

據統計,2018年全國戶籍人口中、王、

現狀名。其中,“王”姓和“李”姓的數量均超李、張、劉、陳五個姓氏的數量佔據前五

過一億,並且“王”姓比“李”姓略多。

四、研究結論

1、傳說,“李”姓來源於上古時代的官名。唐代時,大量姓氏改爲“李”姓,這可能爲後來“李”姓人口的增長奠定了基礎。

和分進行

2、歷史上,“李”姓名人輩出。有水利專家李冰父子、軍事將領李廣、橋樑專家李春、“詩仙”李白、詞人李清照、藥物學家李時珍、革命領袖李大釗……他們在各個領域都閃耀着光芒。

3、2018年,我國戶籍人口最多的姓氏是“王”姓,“李”姓排名第二。

篇十二:關於陽性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關於張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張墨涵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班不少人姓張,我也有幾個好朋友也姓張,張姓是怎麼來的?歷史上張姓的名人有哪些?現在張姓是不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姓氏,因此我對張姓的歷史和現狀做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閱書籍和報刊。

2、上網查詢資料。

3、其他方法。

三。資料整理

1、張姓最早出自於人文始祖的皇帝姬姓,黃帝的孫子輝發明了弓箭,於是他將輝的子孫賜姓張。

2、在古代,張姓人在各方面都走向世界前,列:如張良輔佐劉邦得天下。張騫加強了中原與少數民族的聯繫。張衡發明了渾天儀和地動儀……

3、我國張姓人口約9000多萬人,僅次於李姓王姓,爲中國第三大姓,約佔全國人口的7。07%。全世界張姓人口約有1億多個。

四。研究結論

1、張姓來源於皇帝的姬姓,後來大量人被尚爲張姓,這爲人口增長奠定了基礎。

2、歷史上張姓人才輩出。在政治,軍事,醫學,科學,書法等方面均作出巨大貢獻。

3、我國有張姓人口,9000多萬人,全球共有1億多人,在中國僅次於李姓和王姓的第三大姓。

篇十三:關於陽性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在我的身邊,除了我的家人幾乎沒有認識翟姓的人,所以我對翟姓爲什麼那麼少,而感到好奇。“翟”姓是怎麼來的?有哪些“翟”姓名人?“翟”姓的現狀如何?帶着這些問題,我對“翟”姓作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翻看書籍或報刊;

2、諮詢老師或家人;

3、上網查詢收集。

三、翟姓的來源

出自隗信,以國名爲氏。隗本來是周代中原北部地區的遊牧民族赤狄人的姓。春秋時,是狄人活動於晉、衛、齊、魯、宋等國之間,稱爲翟姓。公元前六世紀末,晉國大舉進攻赤秋狄,滅掉翟國翟人大多淪爲晉國臣民,逐漸融合於晉人。翟人的後代,就以原國名爲姓。據《國語注》所載,新安翟姓,春秋時,赤翟(即赤狄),後改爲翟(Zhai)姓。

1、翟毅東(1917至1974),原名翟明仁,山東省德平人,1935年在北京大同中學高中部讀書,參加了“一二九”運動,1936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7年回家鄉,參加國民黨進步人士組織的抗日遊擊隊,該游擊隊後縮編爲民黨臨沂專區獨立營3連,任排長。

2、翟志剛,男,1966年10月出生,黑龍江省龍江人,大學文化、雙學士學位。1985年6月入伍,1989年畢業於空軍第三飛行學院,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戰鬥機飛行員,飛過殲七、殲八等幾種安全飛行950小時,被評爲空軍一級飛行員。1998年1月正式成爲中國首批航天員,2003年曾入選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航天員梯隊,現爲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

四、翟姓的現狀:

翟姓,中國百家姓之一,排名第108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92位。翟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河北、山東多此姓,上述兩省之翟姓約佔全國漢族翟姓人口的48%。江蘇省連雲港市宿城鄉是翟姓較多的聚集地,翟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108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5%。

篇十四:關於陽性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身邊有不少的好夥伴、鄰居,他們都姓朱。“朱”姓是怎麼來的?歷史上姓朱的名人有多少?現在的“朱”姓人口數量多不多?帶着這些問題我對“朱”姓的歷史和現狀做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閱書籍和報刊。

2、詢問身邊的人(如:父母、爺爺、奶奶等)。

3、查看族譜。

4、其他方法

三、資料整理

1、來源:說朱襄氏,也就是炎帝,曾經是伏羲氏的大臣,後來被封到了朱(一個地名,根據歷史考究應該是現在的河南商丘一帶),朱襄氏的後代,就以朱爲姓氏,至此流傳下來。(來源1)

2、我國的朱姓源遠流長。此姓出自曹姓。已國爲氏。據《元和姓篡》和《通志氏族略》。周武王封曹陝於邾國(金山東鄒縣)。後被楚宣王所滅,其遺族以原國名去邑爲朱氏。(來源2)

3、歷史名人:宋朝的朱子朱熹,出生於南劍州尤溪,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爲朱子。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漢族。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後改名爲“元璋”。明朝開國皇帝,年號洪武。

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字玉階,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締造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勳,是以毛澤東同志爲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

朱亥,戰國時魏國人,隱居於市井之中,有勇力,早年在大梁(今河南開封)當屠夫。

魏安釐王十九年(公元前258年),因侯嬴的推薦,成了信陵君的上賓。曾在退秦、救趙、存魏的戰役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四、研究結論

1、在歷史長河中,朱姓人才輩出。有明朝創始人朱元璋,中國人民解放軍創造人朱德,大詩人朱熹,魏國的勇將之一朱亥……是我國幾顆耀眼的星星!

2、朱姓人口數量統計

另據一些研究人員對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資料抽樣調查統計結果,朱姓佔當時全國總人口的1。21%,在全國100大姓中排第16位。其中,在北京市,朱姓佔全市總人口的0。934%,是全市排在第17位的大姓;在遼寧省,朱姓佔全省總人口的0。607%,排在第30位;在上海市,朱姓佔全市總人口的3。451%,排在第5位;在福建省,朱姓佔全省總人口的0。594%,排在第26位;在廣東省,朱姓佔全省總人口的0。526%,排在第38位;在四川省,朱姓佔全省總人口的1。478%,排在第17位;在陝西省,朱姓佔全省總人口的0。870%,排在第22位。

篇十五:關於陽性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學校有不少同學姓丁,我有好幾個鄰居也姓丁,“丁”姓是怎麼來的?歷史上姓丁的名人有哪些?現在的“丁”姓是不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姓氏?帶着這些問題,我對“丁”姓的歷史和現狀做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詢書籍和報刊。

2、詢問身邊的人。

3、其他方法。

三、資料整理

“丁”姓來源:歷史上的西域(今疆大部分地區)人名中,最後一個字是“丁”的人很多,進入中原文化以後往往改姓丁。如《靈山房集高土傳》:“鶴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爲烏碌丁,又有從兄土雅漠丁,不知何義,後世逐以鶴年爲丁姓。”

“丁”姓歷史名人:丁士美,準安府清河縣人。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己未科狀元。曾主持纂修國史,實錄及重錄《永樂大典》。丁度,祥符人,北宋文學訓詁學家,官至端的殿學士。丁顗,祖籍恩州清河人,後遷居祥符,北宋著名藏書字。

“丁”姓現狀:目標,丁姓在我國姓氏人口牌型榜上名列第四十八位,屬於大姓之一,人口約五百七十八點四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百分之三十六左右。

四、研究結論

1、定性是源遠流長的一個大家族古代很早就有了丁姓。其間,丁姓光祖發跡到衰敗前後共五百餘年。

2、在歷史的長河中,丁姓有很多人才,如宋代大臣黼,中共黨員丁福順和丁文,詩畫家丁寶書,現作家丁玲……

3、“丁”姓是當代第四十八大姓,總人口共五百多萬人。

本文地址:https://www.mgzwm.com/zuoweizaiti/huati/1411696.html

  • 標籤: 歷史 報告 關於陽性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陽性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關於陽性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推薦15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關於陽性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推薦15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咪咕作文迷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