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咕作文迷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春望教案(精選10篇)作文

春望教案(精選10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8.68W 次

篇一:春望教案

春望教案(精選10篇)

教學目標:

1.瞭解《春望》這首詩歌的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準確流暢地背誦這三首詩。

2.學習《春望》深切感受詩人熱愛國家、關心民衆、眷念親人的美好情操。

3.通過賞析名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學習名句賞析方法。

4.通過歸納這首詩歌的中心,學習歸納中心的方法。

教學重點:

1.瞭解每首詩創作的時代背景,理解每首詩的思想感情。

2.把握詩的景與情、事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3.掌握詩歌名句賞析的方法和掌握歸納中心的方法。

教學難點:

1.透過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蘊藉的詩意。

2.把握詩的景與情、事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3.掌握詩歌名句賞析的方法和掌握歸納中心的方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作者和寫作背景介紹

另外簡單介紹律詩和絕句的區別,使學生加深對詩歌體裁的認識。

三範讀

讓學生在聽朗讀感受詩文的同時解決一些字詞的讀音問題。

四字詞正音

抵(dǐ)搔(sāo)渾(hún)簪(zān)勝(shēng)

五朗讀課文

讓學生在朗讀同時感受詩歌聲韻美。

六重點字詞

國:國都

破:淪陷

城:長安城

感時:感傷時局

恨:遺憾、不滿意

烽火:古時邊疆在高臺上爲報警點燃的火。詩中指戰亂。

抵:相當於。

渾:簡直。

勝:能承受。

簪:用來綰住頭髮的一種針形首飾。

七感知課文內容

讓學生說說對全詩內容的理解(小組討論)

教師在過程中加以引導,並說說自己的意見。

八問題設置

課文題目是“春望”,作者“望”的是什麼事物呢?

引導學生說出每聯描寫的事物。

答案:國破、城春、草木、花、鳥、烽火、家書、白頭。(借景抒情,借物抒情)

九理解課文內容

帶領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教師說爲主,在說的同時引導學生更深入理解詩文內容和感情)

十朗讀課文

在理解詩文內容的基礎上再次朗讀課文,使學生更好地領會全詩感情,並讓學生髮現本詩所使用的修辭手法。

十一名句賞析

(一)引導學生找出本詩中的名句

(二)向學生介紹名句賞析小方法

(三)讓學生賞析名句

十二概括全詩思想感情

向學生介紹“通過__表達__”這個概括中心思想的句式,並讓學生用此句式概括本詩的思想感情

十三朗讀並背誦課文

十四默寫本詩

篇二:春望教案

教學目標:

1.瞭解《春望》這首詩歌的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準確流暢地背誦這三首詩。

2.學習《春望》深切感受詩人熱愛國家、關心民衆、眷念親人的美好情操。

3.通過賞析名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學習名句賞析方法。

4.通過歸納這首詩歌的中心,學習歸納中心的方法。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內涵,準確把握詩中情感,真正做到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教學難點:1.結合時代背景,理解詩歌內容

2.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感時恨別、憂國思親的情感

教學方法:

活動性閱讀教學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詩歌到了唐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迎來了她的第一個高峯,佳作浩如煙海,名家燦若繁星。今天,讓我們走近歷史的隧道,去感受歷史上一位苦難詩人、人民詩人、偉大詩人。(課件出示插圖)他是誰呢?(杜甫)

2.簡要介紹杜甫的資料。

3.簡介《春望》一詩寫作背景。揭示課題。

唐朝曾經是中國歷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唐朝的歷史上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那就是“安史之亂”。安祿山和史思明的叛軍攻入了長安城,在長安城燒殺搶掠,把繁華的長安城糟蹋得幾乎成了一片廢墟。“安史之亂”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杜甫也被叛軍抓到長安,他孤身一人遠離親人,在第二年的春天來到長安的街頭,目睹長安城滿目荒涼的景象,觸景生情,揮筆寫下了《春望》這首千古絕唱。(聽錄音朗讀《春望》。)

二、初讀詩句,整體感知。

1.學生放聲自由地朗讀,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讀,正音。注意搔、簪是平舌音。

3.整體感知詩歌大意。

三、合作研讀,品味意境。

1.齊讀課題,理解題目的意思。

“春望”是詩人杜甫在國都長安春天來臨的時候看到的景象。

2.小組內交流詩句大意。討論:

(1)那麼,詩人在長安街頭看到的是什麼樣的景象呢?

(2)詩人看到此情此景,又會有什麼感受呢?

3.全班交流:

首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理解“國破”和“草木深”的意思。

明確: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觸目驚心,一個“深”字,令人滿目悽然。

引導:a.學生想象和平年代繁華的國都是一番什麼景象?(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人聲喧譁,一片繁榮的景象。)

b.而今,被叛軍佔領的長安城,放眼望去,看到的是雜草叢生。只看到草木,看不到人呀,人到哪裏去了?(人都被叛軍給捉走了,人都去逃難了,他們都被殺戮了。)

c.放眼望去長安街上空無一人,滿目淒涼,雜草叢生。怎麼把這種感情讀出來?自己練練看。(生自由練習朗讀——點名讀——男生讀——全班齊讀。)

(2)頷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a.面對人煙稀少的、雜草叢生的長安城,作者的心情如何呢?哪句最能表達詩人此時的心情呢?

(齊讀“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b.質疑、解疑:鳥語花香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夠給人們帶來愉快的心情,但是作者爲何卻對花落淚、聞鳥驚心呢?(試說詩句大意:爲這樣的時局而感傷得見花落淚。聽到鳥的聲音,詩人都感到心驚肉跳,心驚膽戰。)

c.看到這繁花似錦的美景,詩人卻落淚了,詩人留下的是什麼淚呢?(傷感之淚、痛苦之淚、憤怒之淚、嘆息之淚……)“別”僅僅是一般的離別嗎?(有可能是生離死別、永別……)

d.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自由練習朗讀——點名讀——女生讀——全班齊背。)

(3)頸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a.在這樣動盪的年代,在這樣“恨別鳥驚心”的年代,詩人最盼望的是什麼?請男同學把後面兩句讀一讀。

b.質疑:爲什麼這樣一封薄薄的家書卻抵得上“萬兩黃金”呢?(談感受,結合“烽火連三月”的背景,從而感受到在當時“家書”上親人的平安,親人的健康比“萬金”還要寶貴。)

c.尾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d.詩人盼啊盼,他多麼希望戰亂早日平復,他多麼希望能夠得到一封報平安的家書啊。他盼望到了什麼程度呢?讀最後兩句。(齊聲朗讀七、八兩句)

e.再讀一讀,體會詩人憂國思家的憂愁之情。

4.小結。

師:杜甫當時只有45歲,人到壯年,爲國家而擔憂,爲親人的離別而憂愁,“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這首詩寫詩人在長安街頭看到的春天景象,寫了他的所望,所感、所盼、所憂,充分地表了作者憂國思家的思想感情。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朗讀,投入自己的感情朗讀,也把詩人的思想感情讀出來,行不行?(配上音樂,自由大聲地練讀全詩。)

四、拓展學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1.詩人爲國家的命運擔憂,爲親人的平安擔憂,他朝也盼,晚也盼,哪一天能回到自己朝思幕想的家鄉呢?7年之後,杜甫逃離了長安城,住在四川。有一天,突然聽到了一個驚天的喜訊,叛軍被消滅了,叛軍的老巢被收復了,聽到這樣的消息,他揮筆寫下了《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屏幕上出現《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全詩,並配樂朗誦全詩。)

思考:這首詩當中有一個詩眼,表達了詩人聽到這個喜訊之後的情感,哪一個字?(喜)

2.邊讀邊理解詩意,小組合作探討:

(1)“劍外忽傳收薊北,”這是作者聽到的什麼消息?詩人表現得怎麼樣?此時作者流的是什麼淚?聽到這個喜訊作者和他的家人都是什麼神態呢?

(2)詩人“喜”什麼呢?他還想幹什麼?美好的春光,可以伴隨我更好地回家。回家要經過哪些地方?

3.總結:這首詩寫的是杜甫在聽到官軍收復了叛軍消息的剎那間狂喜極樂的感情。聞喜訊流喜淚,流喜淚而呈喜態,呈喜態而唱喜歌,喝喜酒思喜歸,喜始喜終。這是詩人杜甫平生第一首快詩。請你們懷着和詩人狂喜極樂一樣的感情讀一讀。

五、背誦《春望》,創新作業。

1.背誦《春望》.

2.拓展作業:

(1)假如你在客棧遇到了老朋友——杜甫,你會對他說什麼?

(2)用學到的賞析詩歌方法再積累背誦杜甫的其他的詩篇。

篇三:春望教案

學習目標:

1.理解詩歌內涵,熟讀背誦。

2.深入理解名句,品味、鑑賞詩歌語言。

3.領略詩人深沉的憂國憂民情懷。

學習重點:

理解詩歌內涵,有感情朗誦詩歌,領略詩人深沉的憂國憂民情懷。

學習難點:

深入理解名句,培養品味、鑑賞詩歌語言的能力。

學習方法:誦讀

教學環節:一、激情導入二、出示目標

三、知人論詩四、初讀感知

五、復讀解意六、品讀悟情

七、拓讀識人八、課外練習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知人論詩

唐朝是中國詩歌的鼎盛時代,在盛唐的詩壇,矗立着兩座不朽的豐碑,分別是浪漫主義的大師李白和現實主義的大師杜甫。我們的大師從一張薄薄的書頁上站起來,沿着字裏行間向我們走來,一襲古裝,長髮飄飄,風姿萬千……今天我們一起走近杜甫,從他的名詩《春望》中,去感悟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屏幕上展示課題,板書課題)

一起來看一下學習目標(出示目標,齊讀目標)

過渡語:學習詩歌首先要了解作者,瞭解他生活的時代,這就是所謂的知人論詩,這是鑑賞詩歌的前提條件。

1.請學生介紹杜甫,教師補充。(課件顯示)

杜甫,字子美。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後人尊稱他爲“詩聖”,他的詩多沉鬱頓挫,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歷史,故被譽爲“詩史”(李白“詩仙”),著有《杜工部集》。我們曾學過他的《登高》(學生回憶),“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2.創作背景

過渡語:大家知道,唐朝曾經是中國歷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唐朝的歷史上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那就是“安史之亂”。安祿山和史思明的叛軍攻入了長安城,在長安城燒殺搶掠,把繁華的長安城糟蹋得幾乎成了一片廢墟。“安史之亂”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妻離子散。作者帶着報國之心投奔唐肅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軍所俘,最終被留居在淪陷的都城長安,他孤身一人遠離親人。757年,詩人在春天來到長安的街頭,目睹長安城滿目荒涼的景象,觸景生情,揮筆寫下了《春望》這首千古絕唱。

二、初讀感知,讀好節奏

學習詩歌,方法之一便是多讀。我們先自己把詩歌讀一讀,初步體會一下詩的節奏和感情。

1.自讀

2.多媒體播放詩歌範讀(聽康橋老師讀,聽準字音、停頓,注意句子的語氣,語調。)

3.小聲學讀(瞭解了朗讀技巧,我們再來感受一遍古詩,這一次,我們小聲讀,注意體會節奏、重音、語氣)

4.學生放聲自由朗讀。(紅學家周汝昌說:古詩“音樂性極強,節奏性特美……無與倫比!”請大家大聲地、自由地朗讀,用自己的聲音來詮釋古詩無與倫比的美吧!)

5.個別讀(哪位小組先展示一下?誰自己展示一下?)

6.學生齊讀。(來,捧起書,擡頭挺胸,我們全班一起讀,讀出詩的韻味來)

7.解讀標題。

讀詩,首先要讀題,題目是什麼意思呢?(杜甫在國都長安春天的時候看到的景象。)

二、復讀詩歌,理解詩意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反覆的朗讀,你讀懂詩歌寫的內容了嗎?請小組同學交流,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歌的意思。(學生活動)有小組內理解不了的詩句嗎?哪個小組來解決?

譯文:

國都雖已殘破不堪,但山河依舊,春日的長安城裏草木長得照樣十分茂盛。(只因爲)感傷國事,傷心離別,看到那美麗的花兒反而痛苦流淚,聽到那婉轉的鳥鳴反而心驚膽寒。(家人的音信斷絕)一封家信抵得上萬金。頭髮早就百了,(因爲憂國念家)變的越來越少了,抓起來簡直就要插不上簪子了。

二、品讀詩歌,感悟情感

過渡語:瞭解了詩歌的大意,我們再來品味一下詩歌的語言。詩歌是抒情性的,詩歌語言形象性很強,所有的思想內容都蘊含在形象之中,藉助形象表達情感,接下來我們通過一個小組活動來感悟詩歌的語言魅力。

1.小組活動

(1)請賞析首聯中的“破”和“深”字。

(2)如何理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的意思?

(3)“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兩句中“抵萬金”的含義是什麼?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4)全詩刻畫了一個怎樣的詩人形象?抒發怎樣的情感?

2.師生共析:

(1)詩人在長安街頭看到的景色:山河、草木、花、鳥。

“國破”是什麼意思?(國家破亡,國都被攻破)破還可以說成破敗,破敗不堪。繁華的長安城被叛軍燒殺搶掠之後破敗不堪,眼前的景象是一片淒涼。

破敗到什麼程度呢?(讀第二句)“深”指茂盛,草木長得茂盛就是草木深。如果跟前面的破敗聯繫起來,這裏的“深”“草木深”還可以解釋成什麼?你想象和平年代繁華的國都是什麼景象?(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人聲喧譁,一片繁榮的景象。而今,被叛軍佔領的長安城,放眼望去,長安街上空無一人,滿目淒涼,雜草叢生。怎麼把這種感情讀出來?)(生自由練習朗讀。師:無比的悲痛、憂傷,語調要低沉一些,速度要慢一點。)

鳥語花香,詩人們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錦,百鳥齊鳴來襯托心情的愉悅和歡暢,可是在這裏,詩人爲時局而感傷得見花落淚,聽到鳥鳴而心驚肉跳,心驚膽戰,就彷彿是永別!戰亂當中,不知道哪一天詩人就會被叛軍殺害,這裏的別可不是一般的分別,有可能是生離死別,有可能就是永別,所以詩人才觸景生情,見花落淚,聽鳥鳴驚心。

(2)“抵萬金”的意思是?杜甫是756年八月爲叛軍所俘的,被困於長安一冬春,一直思念寄居在鄜州的妻子兒女,因此說“家書抵萬金”。杜甫在寫《春望》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長安就寫有《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表現了詩人對家人的眷眷之懷。

今夜裏鄜州上空那輪圓月,只有你在閨房中獨自遙看。

遠在他鄉憐惜幼小的兒女,還不懂得你爲何思念長安。

染香的霧氣打溼你的鬢髮,明月的清光使你玉臂生寒。

何時能並肩坐在薄帷帳下,月光照你我盡把淚痕擦乾。

“三月”這個“三”是表示複數,表示時間很長,戰亂已經持續了很長的時間了,在這樣戰亂的動盪當中,如果能得到一封家人報平安的書信,讓親人知道我還平安,還健在,那抵得上萬兩黃金啊。詩人盼望一封報平安的家書,盼得憂愁地搔頭,頭髮越搔越短,短到什麼程度?連那個簪都插不上了。

此時的杜甫多大年紀?

只有45歲,人正是壯年。但他爲國家的時局而擔憂,爲親人的離別而憂愁,終日愁情熬煎,頻頻搔發,亦然是一位愁緒滿懷的白髮老人的形象了!作者選用搔發這一下意識動作把滿腔的愁情變成了可見可感的生動形象。

3.總結板書

這首詩寫詩人在春天的長安街頭看到的景象,詩的這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詩人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寫望到的春天長安城的敗象(板書:望春城敗象),抒發詩人面對國都淪陷,山河破碎而產生的沉痛、憂傷之情,是憂國(板書:憂國);後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板書:念親人境況)表達對親人的思念牽掛之情,是思家,(板書:思家),尾聯總寫憂國思家的感情,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嘆息衰老,又多了一層悲哀。

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彷彿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詩中先憂國,再思親,最後寫到自己的衰老,全詩沉鬱頓挫,真摯自然,充分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

五、拓展閱讀,再識詩人

詩人懷着“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用悲憫的目光觀照現實,用寫實的筆法進行藝術創造,再現了唐王朝由盛轉衰的全過程,七年之後,當詩人聽到官軍勝利的消息後,又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來看:(屏幕展示《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全詩,齊讀)

比較閱讀-賞析《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在劍南忽然聽說,收復薊北的消息,初聽到悲喜交集,涕淚沾滿了衣裳。回頭看看妻子兒女,憂愁不知去向?胡亂收卷詩書,我高光得快要發狂!白天我要開懷痛飲,放聲縱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啓程還鄉。彷彿覺得,我已從巴峽穿過了巫峽;很快便到了襄陽,旋即又奔向洛陽。

1.本詩寫了哪些形象?表達作者怎樣的心情?

答:驚喜萬分,歸心似箭。

2.兩詩表達的感情是一悲一喜,然而卻有相同點,相同之處是什麼呢?答:憂國憂民,眷念親人。

這首詩寫的是杜甫在聽到官軍收復了叛軍消息的剎那間狂喜極樂的感情。聞喜訊流喜淚,流喜淚而呈喜態,呈喜態而唱喜歌,喝喜酒思喜歸,喜始喜終。這是詩人杜甫平生第一首快詩。請你們懷着和詩人狂喜極樂一樣的感情讀一讀。

這兩首詩爲什麼能千古流傳呢?一首那樣的憂傷,憂傷到見花落淚,聞鳥心驚,憂愁到了極點;另一首詩,詩人喜悅到了極點。他是把自己個人的命運和祖國、人民的命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詩人的詩寫出了人民的心聲,他是懷着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來寫這兩首詩的。

補充資料: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24歲)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36歲)(36歲的詩人杜甫寫下了他一生執着追求的理想:輔佐皇上,使他成爲堪與歷史上的堯舜相比肩的有道明君,讓老百姓過上民風淳樸的生活。)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44歲)(富貴人家門前飄出酒肉的味道,窮人們卻在街頭因凍餓而死。)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49歲)

家與國緊密相連,個人和民族血脈相融,心繫國家,胸懷天下,憂國憂民的思想已經溶入了他的血液!這就是詩聖杜甫!他爲我們後人樹起的,不僅僅是文學的豐碑,更是人格的豐碑!

讓我們大聲誦讀,用朗朗的書聲,向古往今來所有憂國憂民之士——致敬!

七、你心中的杜甫

古人借詩言志,今人論詩識人。那麼,你從以上形象中,瞭解了一個怎樣的杜甫?如果你當導演,把《春望》拍成電視短劇,你選擇拍什麼內容?寫出你選擇的依據和理由。(請同學們小組合作研究,然後展示。)

結束語:從一首詩,我們讀到一個人,一個大寫的人,一個立體的人,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一個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他的厚重與偉大,不是我們這個年齡能完全理解的,因爲杜甫是一首要用一生來解讀的詩,杜甫是一曲要用靈魂來傾聽的歌!

八、板書設計

望春城敗象、憂國傷時

春望

念親人境況、思親悲己

篇四:春望教案

教材分析

《春望》是唐朝詩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詩。

這首詩的前四句寫春日長安悽慘破敗的景象,飽含着興衰感慨;後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繫國事的情懷,充溢着悽苦哀思。這首詩格律嚴整,頷聯分別以“感時花濺淚”應首聯國破之嘆,以“恨別鳥驚心”應頸聯思家之憂,尾聯則強調憂思之深導致發白而稀疏,對仗精巧,聲情悲壯,表現了詩人的愛國之情。

教學目標

1.背誦默寫《春望》,瞭解五言律詩的特點。

2.在自讀自悟、合作探討中理解詩詞的思想內容及主旨,能準確流暢地背誦。

3.體會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的情感。

教學難點

體會情景交融、寄情於物的手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自《詩經》起,經兩漢、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現在,將這些詩堆疊排列起來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長城,讀這些詩就像長城那樣綿延不絕。詩歌是情感的產物,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都會產生不同的心情,創造出不同的詩篇。今天就讓我們來踏尋古人的足跡,推測名人心情,欣賞名作之境界。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作者杜甫(712—770)是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生活的時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變時期。公元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第二年,詩人杜甫知道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後,不顧安危投奔唐肅宗而來,想要再有一番作爲,結果被安祿山叛軍拘留在長安。春天又來了,詩人登高遠望,山河依舊,然而國家卻四分五裂,人民流離失所,長安城一片殘破景象。詩人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表達感時恨別、憂國憂民之情的五言律詩《春望》。

三、學習《春望》

1.聽配樂朗誦。

2.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3.學生結合註釋試着理解全詩。

4.由學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師生共同解答並翻譯全詩。

譯詩參考:

國都殘破,山河依舊,長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傷國事,見花而濺淚;悵恨離別,聞鳥而驚心。戰亂烽火已持續三個月,一封家書可抵萬兩黃金。憂而搔頭,白髮一天天短少,簡直掛不住束髮的簪針。

5.學生齊讀全詩。

6.品味全詩。

(1)本詩是在什麼背景下寫的?抒發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春望》寫於安史之亂之後。當時,唐朝首都長安已被叛軍安祿山佔領,唐玄宗帶着楊貴妃逃往四川。詩人目睹破碎衰敗的祖國,黯然神傷,抒發了國破家亡、憂國思親的沉痛悲苦之情。

(2)本詩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明確:

詩的首聯寫望中所見。長安城被叛軍攻破後,遭到了驚人的破壞。叛軍焚燒軍宮室,殺戮無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國破山河在”,山河依舊,世事全非,失陷後的長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戰亂中的長安城卻是草木叢生,一片悽風苦雨。詩意形象生動,情感極其沉痛。

詩的頷聯是分寫,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寫春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人睹物傷情,見到開放的鮮花,也禁不住悲愴濺淚;聽到鳥兒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驚。

頸聯“烽火連三月”,烽火連天,殺伐不斷,詩人遠離家眷,由於戰事緊張,音信隔絕,更覺“家書抵萬金”,在那種兵荒馬亂的歲月,一封普通的家書是多麼難得、多麼珍貴啊!

詩的尾聯總寫憂國思家的感情,刻畫了一個典型的藝術形象。詩人滿頭白髮如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這一細節描寫,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現了詩人的內心世界。

⑶本詩的情感是通過什麼來抒發的?

明確:全詩觸景傷懷,將憂國思親的情懷蘊含在形象的描寫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四、小結

1.寄情於物

春日長安悽慘破敗的景象,飽含着興衰感慨;後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繫國事的情懷,充溢着悽苦哀思。

2.這首詩格律嚴整。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五、作業

背誦並會默寫《春望》。

篇五:春望教案

教學要點:①朗讀②賞析③探究④拓展

教學難點:①結合時代背景,理解詩歌內容

②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感時恨別、憂國思親的情感

教學方法:活動性閱讀教學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活動導入

1、作者簡介;

2、回憶以前學過的杜甫的詩歌;

3、寫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756年詩人杜甫得知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後,便把家小安頓在鄜州的羌村,不顧安危投奔唐肅宗,想要再有一番作爲,結果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安史叛軍擄至長安,過了半年多囚徒一樣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鳥語花香,長安城處處呈現出一派生機。而詩人與家人久別,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傷感。詩人觸景生情,感慨萬千,於是寫下了這首感時恨別、憂國思親的五言律詩--《春望》。

二、賞析活動(讀懂詩意、品味詩情)

1、學生結合註釋試着理解全詩。

2、學生質疑,領悟全詩內容(由學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師生共同解答)。

三、探究活動

1、詩中常使用反襯手法,即以甲物之是來襯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開頭兩句就使用了這一手法,你能夠說說自己的理解嗎?

“國”是指都城,即長安--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其繁華熱鬧可以想見。但是,目前的長安,惟有山河存在,這不就意味着過去的繁華都城已被叛軍糟蹋殆盡,剩下的只有

山山水水了嗎?春天來了,城裏到處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煙稀少才讓草木叢生嗎?

2、如何理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的意思?

課本的註解是:“感時花濺淚”——感傷國事,看到美麗的花兒都禁不住落淚。“恨別鳥驚心”——傷心離別,聽到婉轉的鳥鳴都害怕。其實在這裏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意思爲:由於爲國事而感到傷心,爲離別而感到遺憾,所以看到美麗的花兒都禁不住落淚,聽到婉轉的鳥鳴都害怕。

四、朗讀活動(讀出詩韻)

1、給學生2分鐘左右,自由朗讀;

2、老師範讀;

3、學生試讀;

4、由男生和女生分聯交錯齊讀全詩;

5、集體朗讀。

五、拓展活動

比較閱讀—賞析《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1)本詩寫了作者聽到勝利的消息後怎樣的心情?

(2)《春望》與《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兩詩,雖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達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樣的。是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呢?

六、教師小結

七、作業

1、以“家書抵萬金”爲話題說幾句話,你想說些什麼?

2、根據老師教的賞析詩歌方法,自選一首你最喜歡的寫景抒情詩進行賞析。

篇六:春望教案

春望

教學目標

1、朗讀並背誦詩歌,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憂國傷時、思親悲己的感情。

2、理解詩人在景物描寫中蘊含情感的寫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一、導入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春天是一個充滿生機、滿富詩意的季節。在春天有着“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豔麗;有着“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的喧鬧,也有着“泥融飛燕子,沙暖臥鴛鴦”的溫暖與舒適。然而,幾千年前的一個春天,詩人杜甫在長安究竟看到怎樣的景象呢?

二、出示學習目標

1、朗讀並背誦詩歌,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憂國傷時、思親悲己的感情。

2、理解詩人在景物描寫中蘊含情感的寫法。

三、詩人及背景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鉅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爲“詩史”。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爲《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爲《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

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詩人赴奉先(今陝西蒲城)探親,未幾,安祿山發動叛亂。756年六月叛軍攻下唐朝都成長安。七月,肅宗即位於靈武(今屬寧夏),詩人聞訊後前往投奔,不料中途爲賊兵所俘,被押至長安;因他官卑職小,未被囚禁。這首詩作於次年三月。

四、朗讀詩歌

1、學生自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停頓、把握好感情基調。

2、學生起來展示朗讀。

3、齊讀詩歌。

五、詩歌賞析

1、詩人在本應該是萬物復甦、生機勃勃的春天看到了怎樣的景象?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首聯所展現的畫面?

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國”是指都城長安,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繁華熱鬧可以想見。“憶昔開元全盛時,”“沖天香陣”“暗聞歌吹聲,知是長安路”但目前的長安惟有山河存在,這意味着過去的繁華都城已被叛軍糟蹋殆盡,只剩山水。春天是充滿希望的季節,這裏的“草木深”寫出了長安城內雜草叢生。因此,這一句是用“山河在”、“草木深”反襯了長安城的殘破和淒涼景象。一個“破”字令人觸目驚心。一個“深”字,令人滿目悽然。

2、看到殘破的城池,瘋長的草木,作者內心的傷痛是不言而喻的,這時看到盛開的繁花和婉轉的鳥鳴,作者產生了怎樣的感慨?如何理解呢?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感懷時局,看到花開不禁落淚;怨恨離別,聽到鳥鳴不由得心驚。一說這是反襯的手法,詩人爲國家殘破和親人離別而傷愁,所以看見繁花爛漫,反使之痛苦流淚,聽到鳥鳴也感到心驚。另一說是以花鳥擬人,因感時傷亂,花也流淚,鳥也驚心。二者雖然有別,但是精神卻能想通,一是觸景生情,一是移情於物,都是爲了表明詩人感時之深,恨別之切。

3、這一聯在結構上起着什麼作用?

承上啓下

結構上以“感時”承上,感傷時局的動盪,“恨別”啓下,悵恨離別之苦,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

4、戰爭不僅帶來了破壞,還給黎民百姓帶來災難,給詩人帶來離別。你怎麼理解頸聯的內容?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訊難得,一信抵得上萬兩黃金。“連三月”寫出戰亂時間之長,“抵萬金”寫出家書的珍貴。表達了對妻子兒女強烈的思念之情,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的迫切心情。

5、在憂慮國家,感懷時局中,詩人的心緒是煩躁不安,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來?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6、爲我們描繪了怎樣的形象?

憂慮國家、煩躁不安、傷心悲痛、白髮蒼蒼等形象。

7、再次朗讀詩歌。

六、小結

相信學完這首詩歌我們都會被作者那憂國憂民的精神上所感動,也希望我們大家也能學習杜甫心繫天下的博大情懷。

七、作業

1、背誦並默寫詩歌。

2、將《春望》改寫成一個小故事。

篇七:春望教案

《春望》

學習目標:

1、瞭解詩人杜甫及本詩寫作背景;

2、把握前兩首詩的主要內容;

3、學習借景抒情的手法,結合背景揣摩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流程:

一、創作背景

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軍攻陷潼關,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今屬寧夏),世稱肅宗,改元至德。杜甫聞訊,即將家屬安頓在都州,隻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解送至長安,後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二、《春望》學習

(1)節奏劃分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2)全詩學習

①首聯:

重點字詞:國:國都,即京城長安。深:茂盛,繁多。

全句翻譯: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涼。

情感指向:憂國

表達內容:寫出了京城中人民離散、無人整治的荒涼景象。

②頷聯:

重點字詞:感時:爲國家的時局而感傷。恨別:悲恨離別。

全句翻譯:繁花因感傷國事而難禁涕淚四濺,飛鳥也因親人的悲恨離散而驚心。

情感指向:憂國傷時

修辭手法:擬人

特別理解:

這是擬人寫法,移情於物。意思是由於戰亂,都城破敗,彷彿花也因感嘆時事而落淚,鳥也因世間的離別而驚心。表明了詩人感時之深,恨別之切。

③頸聯:

重點字詞:烽火:戰爭。抵:值。

全句翻譯:立春以來戰火不斷,已綿延多月,家人的音訊很難得,一信抵值萬金。

情感指向:思親

修辭手法:對偶、誇張

特別理解:

用對偶的手法寫出了安史之亂的戰火連綿不斷,詩人跟家人難通音信,用誇張的手法此時的一封家信顯得極其珍貴,可以勝過萬金,表達了詩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

④尾聯:

重點字詞:白頭:指白髮。渾:簡直。

全句翻譯: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髮越搔越短,白髮脫落既短又少,簡直不能插簪。

情感指向:悲己

表達內容: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壯志

描寫方法:細節描寫

特別理解:

詩句所描寫的這一細節,含蓄而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憂國思家以及哀嘆自己發短衰老的情懷。

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本詩通過描寫破敗山河的景象,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感情,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思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1、《春望》中,表達作者對家鄉親人無限思念的句子是:

2、《春望》中,詩人通過細節描寫,刻畫自己形象,表達憂國思鄉之情的句子是:

篇八:春望教案

教學目標

1、在掌握相應的生字生詞的基礎上,理解詩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詩歌整體含義。

2、讀出詩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鬱頓挫”的詩歌風格

3、感受詩歌中的愛國主義及詩人憂國憂民悲己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在理解詩歌的基礎上,感受詩歌的愛國主義情懷。

難點:讀出詩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鬱頓挫”的詩歌風格。

教學方法:朗誦品讀、合作探究。

教學手段:媒體課件、音樂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是現代詩人艾青《我愛這土地》中的一句話,在那硝煙瀰漫的抗日戰爭年代,詩人艾青藉助一個鳥的形象表達自己對祖國對民族的愛。就在幾千年前,同樣是在戰亂的環境中,同樣有一位詩人通過詩歌來表達自己對祖國,對民族的愛。今天,我們就穿過歷史的煙雲,回到唐朝,去走進這位詩人,去感知一種苦難,體驗一種傷痛。那就是杜甫的《春望》這首詩。

一、作者介紹

1、幻燈片出示杜甫畫像,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回顧有關杜甫的文學常識。(先請同學們回答杜甫的文學常識)然後老師簡要補充介杜甫生平、思想。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愛國主義詩人,現實主義詩人,世稱“詩聖”,杜甫的詩被稱爲“詩史”,世稱杜工部、杜拾遺,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2、介紹《春望》寫作背景,揭示課題。“安史之亂”,是中國歷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指安祿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亂是指他們起兵反對唐王朝的一次叛亂。前後達八年之久。這次歷史事件對唐朝後期的影響尤其巨大,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在安史之亂爆發的第二年,詩人得知唐肅宗在靈武即位後,不顧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爲,結果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安史叛軍擄至長安,過了半年多囚徒一樣的生活。這時的首都長安已被搶掠一空,滿目荒涼。此時杜甫與家人久別,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鳥語花香,草木茂盛,生機勃勃,但這隻能增加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痛苦和傷感。詩人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感時恨別、憂國思親的五言律詩--《春望》。

二、初讀詩篇,整體感知。

1、老師先泛讀一遍,然後出示幻燈片,認讀生詞

濺()抵()搔()渾()勝()簪()

2、個別學生範讀,教師正音。

3、齊讀

三、合作研讀,品味意境,交流感受。

(一)簡單講一下律詩,律詩是詩歌中的一種體裁,分五律、七律兩種。全詩共四聯,頭兩句叫首聯,三四句叫頷聯,五六句叫頸聯,七八句叫尾聯。

(出示幻燈片,逐句翻譯詩句)

1、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國、城:國都指長安

破——形容國都淪陷,城池殘破

深——形容荒草叢生,滿目淒涼

譯文:故國淪亡,空留下山河依舊,春天來臨,長安城中荒草深深。

引導學生想象:和平年代繁華的國都是一番什麼景象?(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是人聲喧譁,一派繁榮的景象。)

對比——而今,叛軍佔領的長安城只見草木不見人,人到哪去了?(被抓、被殺、逃難)

指導學生朗讀:語調低沉,語速稍慢。

提問:面對人煙稀少、雜草叢生的長安城,詩人的心情如何?哪句詩最能表達詩人此時的心情?——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感:感嘆

濺淚:落淚

恨:悲傷

驚心:心驚、害怕

譯文:感嘆時局,看到花開也不由得流下眼淚,怨恨別離,聽到鳥鳴也禁不住心中驚悸。

提問:花香鳥語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夠給人帶來愉快的心情,但詩人卻爲何對花落淚、聞鳥驚心呢?

討論解疑:關鍵在於兩個詞

時——爲動亂時局而感傷

別——爲生離死別而激憤,因爲作者此時心情感傷、激憤,再美好的事物也不能給作者帶來愉悅的心情,所以```````

提問:在這樣動盪的年代,在這樣“恨別鳥驚心”的年代,詩人最盼望的是什麼?(——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3、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烽火:戰火

連:連續

三——複數,幾個月

抵:值,相當

譯文:戰火連綿,久久不息,家書珍貴,足抵得上萬兩黃金。

質疑:薄薄的家書怎值萬兩黃金呢?

答:親人的平安,親人的健康比萬兩黃金還珍貴。

提問:詩人盼啊盼,他多麼希望戰亂早日平復,他多麼希望得到一封報平安的家書啊。他盼到了什麼程度?——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4、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白頭:白頭髮,搔:抓短:稀疏渾:簡直勝:禁不住(“勝”在古代讀作shēng)

簪:簪子(注意寫法)

譯文:痛苦中我的白髮越搔越短,簡直要插不上頭簪。

明確:老師可以告訴大家,當時杜甫年紀45歲,同學們認爲杜甫年紀大嗎?沒錯,不大,45歲正直壯年,可是詩人已經滿頭白髮,這是爲什麼啊?沒錯,因爲杜甫他將自己的喜怒哀樂與國家的命運聯繫在一起,他憂國憂民,爲祖國,爲百姓白了頭髮,那麼我們來總結一下杜甫是怎樣一位人呢?總結:愛國,眷戀親人。

同學們知道了杜甫是怎樣的詩人,那麼接下來,同學們回顧全詩,帶着杜甫對國家的熱愛與擔憂之情有感情重讀此時,配樂朗誦(男齊讀——女齊讀——一起讀)

四、感情基調

這首詩的情感基調是怎樣的?(感情基調是指作品的基本觀點的情感取向,是語句中具體思想感情的綜合表露。如:歡快、憂愁、寂寞、傷感、恬淡、閒適、激憤、堅守節操、思念等)這首詩感情基調:憂愁、傷感

找相應的字詞來說明。

(破、深、感、花濺淚、恨、鳥驚心、烽火、白頭、不勝簪)

五、主題探討

全詩通過寫作者春天望見的長安城的景象,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眷戀親人的感情。

六、合作探究——本詩修辭手法

1、反襯手法,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答:“國”是指都城,即長安--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其繁華熱鬧可以想見。但是,目前的長安,惟有“山河在”,這不就意味着過去的繁華都城已被叛軍糟蹋殆盡,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嗎?春天來了,城裏到處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煙稀少才讓草木叢生嗎?用反襯的手法突出戰亂給祖國,人民帶來的傷害。

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擬人對偶

3、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誇張

七、遷移拓展:

杜甫《春望》與其《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兩詩比較練習。(學生討論)(課件顯示)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一)本詩寫了作者聽到勝利的喜訊後怎樣的心情?

——喜極而泣歸心似箭。

(二)一悲一喜,但卻表達了作者同樣的思想感情,什麼樣的思想情感呢?

——關心國家命運,憂國憂民,眷念親人

學生自由朗誦全詩,體會詩歌中所蘊涵的思想情感。

學生有感情的齊誦《春望》與《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配樂朗誦)

寫一寫(可以是作業):這兩首詩爲什麼能千古流傳呢?一首是那樣的憂傷,憂傷到見花落淚、聞鳥驚心;一首是那樣的喜悅,喜悅到放歌縱酒、喜極欲狂。那是因爲詩人把自己個人的命運與祖國、人民的命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他是懷着和祖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來寫這兩首詩的。由此可知:感情是詩歌的生命。同學們,如果你們也希望能寫出像杜甫這樣流芳百世的篇章,那就請與我們的祖國、我們的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吧!現在老師留一個作業,請同學們懷着對祖國深沉的愛寫幾句話來表達對祖國的愛吧(最好是用詩歌的形式來寫,要求真情實感,不要求格式與押韻。)

篇九:春望教案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理解詩的思想內容及其中所蘊涵的詩情,能準確流暢地背誦,春望教案。2.學會詩歌賞析的方法,培養讀詩興趣,提高鑑賞詩歌的能力。3.在反覆朗讀中體會詩歌的意境,品味詩歌的"美點"。

教學重點:

1.瞭解詩歌的寫作背景及詩的思想內容。

2.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感時傷國、憂國思親的感情。

3.在反覆朗讀中體會詩歌的感情,品味詩歌的"美點"。

教學難點:

1.解詩的思想內容及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感時傷國、憂國思親的感情。

2.品味詩歌的"美點"。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加強朗讀教學,以讀激情,讓學生進入詩歌氛圍,體會詩歌的意境。

2.問題探索法。在整體感知詩歌的基礎上,重在品味詩歌的精妙之處。

3.小組討論法。小組討論,歸納要點,抒發感想。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源遠流長的中國古典文學中,詩歌是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從《詩經》到現在,詩歌一刻也沒停止它前進的腳步。從小我們就會背"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還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可以說,詩歌是伴着我們成長的。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抽背),領略了李白的浪漫主義風格,那麼現在我們再來欣賞一下另一種風格:杜甫《春望》。

二、學習《春望》

(一)請學生介紹杜甫,教師補充。(課件顯示)

杜甫,字子美。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後人尊稱他爲"詩聖",他的詩多沉鬱頓挫,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歷史,故被譽爲"詩史"(李白"詩仙"),著有《杜工部集》。我們曾學過他的《登高》(學生回憶),"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二)創作背景。

安史之亂爆發後,安史叛軍攻下當時的都城長安。作者帶着報國之心投奔唐肅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軍所俘,最終被留居在淪陷的都城長安。此詩就是杜甫在長安時所作,詩人目睹祖國如此破碎衰敗的景象,黯然神傷,這首詩是他當時心情的真實寫照。

(三)正音(課件顯示)

濺(jiàn)搔(sāo)渾(hún)勝(shēng)簪(zān)

(四)範讀,指導朗讀,全班齊讀課文。(課件顯示)

(五)詩歌最主要的閱讀能力是聯想,給2分鐘學生討論從此詩中聯想到什麼?學生描繪詩歌畫面。(注意引導學生要把自己想象成杜甫,想象他當時的心情。)

(六)課文分析

(引導讀詩的方法:抓關鍵詞,通過關鍵詞構建畫面,由畫面表述引導到作者的心情,體會詩歌的精妙。(課件顯示內容分析)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聯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在描寫景物之中蘊涵作者的思想感情:詩人處於淪陷後的長安,一片忠心,無限悲憤,對以往歲月的回憶,對眼前山河殘破的悲愴。作者的這種感情並沒有一一寫出,只寫了山河依舊而都城已經陷落,春色又降但卻滿目荒蕪,多少感情只寄寓在景物中,這是一種什麼寫法?(問)

答: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這一句中,應抓住"破""深"字來體會:由"破"字想到了什麼?腦海中浮現了一個廢墟的場面,殘垣缺瓦,到處顯得非常的蕭條。一個"破"字使人觸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使我們彷彿看到一個雜草叢生的荒涼地。草木深,不僅表明人跡罕見,而且說明拋荒已久,明爲寫景,實爲寫感。簡單的一個"破""深"字把一幅滿目悽然的圖景展現在讀者的面前,詩意形象生動,情感極其沉痛。可見詩歌之精妙。(讀詩可抓住關鍵詞來體會)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頷聯是分寫,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寫春天。這是一種擬人的寫法,意思是由於戰亂,都城破敗,彷彿花也因感嘆時事而落淚,鳥也因人世間的離別而驚心。花鳥本爲娛人之物,但由於感慨時政,國都殘破,與親人離別之恨,反而使詩人對花流淚,聞鳥而驚心。通過寫鳥和花的感時恨別,更加烘托出作者此時此刻的感時恨別之情,這是看到景物觸發作者的思想感情,這屬於哪種寫法呢?(問)

答:觸景生情

這兩句可濃縮爲"感時恨別",一個"感"字,"恨"字把作者的感慨時政,國都殘破,與親人離別之恨的內心痛苦表露無遺。因此我們從這可看出"感時"的"時"即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二句;"恨別"的"別"即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二句,也可見頷聯是起到了一個承上啓下的作用,它使首聯進一步深化,又順理成章地引出頸聯。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學生根據教師前面的方法自己賞析,教師補充。)

頸聯是對感時恨別的進一步發揮:自安史叛亂以來,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連續不斷,多麼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同時,我們也可認爲詩人珍視的"家書",還包含有對北地消息的關心,及盼望王師平定中原混亂的急切願望。這兩句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信不至時的迫切心情,很自然地使人產生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烽":古代邊境上遇有敵情,就升起煙火作爲警報,這裏借指戰爭。古代的烽是用狼糞燒的。

"連":說明戰爭時間長,百姓生活痛苦不堪。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學生根據教師前面的方法自己賞析,教師補充。)

尾聯總寫了憂國思家的感情,詩人經過戰亂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長安,由國想到家,再由家想到自身,白髮越搔越少,簡直連簪子也簪不住了。"白頭"兩字刻畫了一個典型的藝術形象,一位滿頭白髮,因焦慮憂思而頻頻搔頭的形象躍然紙上。寫這首詩時,詩人才45歲,但已是白髮蒼蒼的老人,可見詩人憂思之深。"白髮"爲愁所致,"搔"爲解憂,結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一生活細節描寫,含蓄而深刻地表現了詩人的內心世界。

"白頭搔更短",可見愁亂苦思家已到極致的地位。"渾欲不勝簪",則是前一句的結果。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更增一層悲哀。

(七)總結全詩:(課件顯示)

《春望》這首詩是詩人憂亂傷春之作。詩的前四句即前半部分是詩人感時憂國的內容,都統在"望"中。詩人視域由遠而近,由大而小,從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鳥,視象也由整體到部分,由混沌到清晰。借景抒情,由景見情,而不直抒其情,其情由隱到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層層袒露。從景與情的變化,使人可以想象詩人由翹首遠望,慢慢地轉入了低頭沉思,從而進入了詩的後半部分--思家念親。詩的後四句,是前半部分觸發而出,又進一步有所發展。由前面的景,寫到自己的情,又描出自身的形。詩人眺望春景,想望親人,盼望軍官,最後以望者的形象作結--一位稀疏白髮的詩人,站在殘破的長安城頭,面對遍地草木,心思遠方的親人,老淚縱橫,憂心忡忡,叫人愴然淚下。將前面感時、恨別之情概括無遺,又給人以實感,這也是詩人所擅長的寫法。

篇十:春望教案

學情分析

詩歌教學是中學語文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

學生喜歡詩歌,但懼怕對詩歌的學習。詩歌高度集中的語言,給積累不多的學習者帶來了很大的困惑。可以說,學生對詩歌是又愛又怕。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詩歌背景,瞭解杜甫及其在詩歌上的貢獻。在教學中感悟詩歌的情感。學習詩歌將寫景、敘事和抒情融爲一體的寫法。

2、能力目標:通過品讀,在探討交流中把握詩歌感情,學會抓住關鍵詞理解詩歌的方法。

3、情感目標:理解歷史盛衰有其必然性道理,體會作者的憂國思鄉之情,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詩歌的寫作背景,表達的情感及寫法特點。如何抓住關鍵詞理解詩歌的主題。

教學難點:如何把握詩歌的情感教學。

一、創設情景,導入教學內容——《春望》

導入:春天是一個美麗的季節,令人遐想;春天是播種的季節,給人以希望。然而,誰又曾想過,那戰火紛飛的春天的景象?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唐朝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春望》詩,看看身在囹圄中的他帶給我們什麼樣的獨特感受?

二、教學過程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參考教參)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

杜甫一生憂國憂民,人格高尚,其詩詩藝精湛,給後世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作。被世人尊爲“詩聖”。

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到衰的尷尬年代,國力衰弱,政治腐敗,空有才華而不得志。他的詩又多反映對國家的憂慮和對百姓困難生活的同情,其詩被稱爲“詩史”。

這首詩作於“安史之亂”期間的都城長安。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從鄜(fu)州前往靈武投奔肅宗,途中被叛軍俘虜,後困居長安。該詩作於次年三月。

(二)、朗讀感知

1、感知詩歌,讀準字音。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sāo)更短,渾欲不勝簪(zān)。

2、音頻朗讀,體會朗讀節奏

3、學生自由朗讀,嘗試把握節奏

4、再聽朗讀,體會朗讀情感

5、學生再度,讀出情感並能背誦

(三)內容感知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國家破敗衰亡,城中草木依舊,物是人非,更加凸顯哀傷之情)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感情至深,哀傷之情深入骨髓,善喻善感,詞格生動,感悟時局花兒落淚,離愁別恨,觸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戰火不斷,家書難求,思家念親之情濃烈)

白頭搔(sāo)更短,渾欲不勝簪(zān)。(對生活細節的描寫,小事件展現大手筆,將憂國之情推向極致)

1、詩歌有極強的畫面感,本詩也不例外。在朗讀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善於抓住詩歌的意象,儘量利用想象的方法去體會詩歌呈現出的畫面感,體會詩人那種融情於景的藝術特色。

A、山河破碎、草木深沉,國家處於一片風雨飄搖之中。春景撩人,於亡國的心境格格不入,顯得不合時宜。(都城春景,國都敗象)

B、感時傷懷,觸目花淚流,恨別驚鳥心。(獨傷天地傷)

C、烽火三月,屍殍遍野。家人音信杳無,家書是何等的彌足珍貴。(戰火連連,屍骨如山)

D、憂愁的白髮早已散落凋零,髮簪早已羞於對白髮的裝飾,“不勝簪”的白髮正好襯托出詩人的亡國之憂。(搔手弄白頭,垂暮晚景憂)

2、詩歌賞析:

國破家亡,時局動盪,都城呈現一片衰敗之景。感悟時事,人的心境極度悲傷,似乎連花也掉淚,鳥也傷心。連綿的戰火阻斷了親情往來,家書難求,憂愁的白髮日漸稀少,連發簪也插不上了。

三、教學探討及互動交流

抓住重點字詞,讀懂詩歌內容,把握詩歌情感。

問題:

1、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作者的憂國憂民之心?破,深,感時、濺淚,恨別、驚心。白頭短,不勝簪。

2、哪些詞語可以表現出作者的思家念親之情?

烽火三月(連),家書萬金(抵)。

3、互動環節(突破教參,引導學生對詩句作開放性的理解,打破固有思維模式)

探討:“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中,對“草木深”一詞的理解。

抓住“草木深”一詞作探討。對此句的理解,可根據學生的層次、傾向性等作分析。

“草木深”作兩種理解:

、繁茂迷人的草木,與亡國的慘象形成鮮明對比,凸顯作者的亡國之情。

、繁茂的樹木叢中雜早叢生,無人打理,凸顯京城荒涼衰落之象。

A、國家衰亡,山河依舊,昔日繁華的長安煙花之城,如今在戰火中早已破敗不堪。都城春天依舊,景緻迷人,亡國之人怎能醉心於如煙的美景?

B、草木依舊,物是人非;草木雖繁茂迷人,但無人打理,所以雜草叢生,國都早已荒寂一片。渲染出一種國之將亡的悽傷。

4、學習詩歌將寫景、敘事和抒情融爲一體的寫法

寫景中蘊含抒情,爲下文的抒情敘事作總體鋪設。“國破”是敘事抒情的前提,“破國之憂”是整首詩的情感主調。

詩歌寫景中抒情,抒情中含敘事。寫都城春景,抒亡國之情,寫生活小事,抒亡國之憂,詩人將寫景、敘事和抒情藝術地交融在一起,不着痕跡,技法高超,值得借鑑。

四、教學拓展

1、學完這是詩,你認爲詩中有無對戰爭殘酷的描寫?談談你對戰爭的看法。

2、國破家亡,無國哪有家?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國家強大,人民才能安康,國家衰亡,外族凌人。中日釣魚的爭端就是國家衰敗的遺瘤!

3、世界爲何硝煙不斷?世界何時鑄劍爲犁?

五、教學小結

《春望》可作“望春”解,是杜甫的一首憂國傷時之作。讀此詩,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出詩人那憂國憂民,思家念親的情懷。

詩歌將寫景、敘事、抒情融爲一體,描寫生活場景細膩感人,“白髮”更是襯托了詩人對國之憂慮,越搔越短的白髮,更是將詩人的愁苦推向了極致。家人因戰事而潰散,烽火中的家書又何止萬金之重呢?

七、課堂鞏固練習:

1、杜甫詩三首選自_______,杜甫字_______,號_______,_______(朝代)詩人,其詩被稱爲_______。與李白合稱_______。

2、默寫《春望》詩。

本文地址:https://www.mgzwm.com/czzw/zhongkao/1285996.html

  • 標籤: 精選 春望 教案 小學作文教學教案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春望教案(精選10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春望教案(精選10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咪咕作文迷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