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咕作文迷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爬山虎的腳教案(精選14篇)作文

爬山虎的腳教案(精選14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7.58W 次

篇一:爬山虎的腳教案

爬山虎的腳教案(精選14篇)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梳理課文結構,初步瞭解爬山虎的特點。(重點)

3.通過對“描寫爬山虎葉子”的學習,學習作者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難點)

教學過程

一、回顧所學,複習導入

1、回顧上節課的學習內容,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爬山虎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爬山虎生長的地方。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爬山虎的葉子的特點。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2、爬山虎不是動物,可它有腳,而且會爬,這是爲什麼呢?今天,就讓我們隨觀察高手葉聖陶爺爺一起走進課文揭開爬山虎會爬的祕密。板書課題

二、品讀感悟

(1)學習第一自然段,瞭解爬山虎生長的位置。

1、聽老師讀第1自然段。

思考:爬山虎長在什麼地方?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出示第1自然段。指生回答。爬山虎很茂盛。出示關鍵詞:“滿是、一大片”

3、我們從文字中彷彿看到了那一片佈滿外牆和屋頂的爬山虎,它是那樣茂盛。

(2)學習第二自然段,體會課文準確生動的表達

1、學習提示:默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思考葉聖陶爺爺是從哪些方面描寫了爬山虎的葉子。

2、發現爬山虎葉子的顏色變化:嫩紅--嫩綠--綠得那麼新鮮。

圍繞“舒服”指導學生讀出安逸、愜意的感受。

3、瞭解無風時爬山虎葉子的樣子。

①出示爬山虎的圖片,理解“一順兒”的意思。

②聯繫上下文“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理解“均勻”的意思。

4、品味起風時爬山虎葉子的樣子。

①出示: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一陣風吹過,一牆的葉子就蕩起波紋,好看得很。

“拂”和“漾”體現了葉子的靈動和輕柔有溫柔之感。而吹和蕩無法體現這種輕柔和優美。多麼準確而又生動的表達啊!讓我們帶着這種輕柔和舒服的感覺再讀一讀。板書:表達:準確生動

過度句:無論是葉子顏色的變化,還是葉尖一順兒朝下鋪得均勻的形態,以及微風拂過時,葉子輕微的震顫,爲什麼都能被葉聖陶爺爺發現呢?板書:觀察:細緻

過度句:是啊,他之所以能表達得如此準確,是因爲他進行了認真細緻的觀察啊!那麼接下來葉聖陶爺爺又有了怎樣的發現呢?運用我們學過的方法:找重點語句,圈畫關鍵詞,談體會。去學習3-5自然段。

三、遷移運用,自主探究學習第三至五自然段作者細緻的觀察

1.小組合作學習要求:

①自由朗讀課文第3-5自然段。

交流探討:用“___”勾畫出表現作者細緻觀察的句子。

②圈畫關鍵詞語,說一說自己的感受。

2.交流學習收穫,體會細緻觀察。

1、描寫爬山虎腳的位置、數量、形狀、顏色的相關語句。

出示: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這些細絲很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討論:從這些句子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進行了細緻的觀察?

細絲的位置隱蔽、數量精確、形態細小而捲曲都可以看出作者進行了細緻的觀察。

2、描寫“爬的過程”的相關語句。

出示: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爬牆的過程:觸、變、巴、拉、貼

通過一系列的動作描寫,形象地寫出了爬山虎爬牆的過程。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出示視頻,請同學配音朗讀。

我們再次感受了爬山虎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堅定,爬山虎那茂盛的生命力。再回到課文當中還有怎樣的發現呢?

3、交流爬山虎的腳變化的語句。

引導:請說一說“逐漸”的意思。一點一點的變化,說明作者觀察了很長時間。文中還有很多表示作者連續觀察的句子。

出示:

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

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麼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

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着牆,不幾天就萎了,後來連痕跡也沒有了。

我們通過“爬”的過程和腳變化的過程,都能發現作者進行了連續的觀察。(板書:連續)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呢?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作者不僅觀察得十分細緻,而且進行了連續的觀察。其實生活處處皆學問,如果我們也能這樣連續細緻地觀察,一定會有新的發現。

五、拓展閱讀《牽牛花》

思考:作者寫了牽牛花的什麼特點?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篇二:爬山虎的腳教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並掌握文章的重點字詞,瞭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和生長過程

《過程與方法》

通過初讀和研讀,掌握描寫爬山虎腳的特點的修辭手法,並且能運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這篇爬山虎的學習,一方面建立起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建立起對身邊大自然的喜愛。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教學難點:理解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爬的。

三、教學方法

教法:講授法;小組討論法;情景教學法;

學法: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圖片導入

師:同學們,在上課前我們來玩猜一猜遊戲,大家想不想玩啊?

生:想。。。

師:好,那大家可都看仔細了啊,老師手上有一些圖片,同學們來猜猜這是什麼?(教師模擬第一張圖片)大家看看這個圖片上畫的是什麼呀?我們來看看那個同學平時最善於觀察了。

(這時學生思考,紛紛舉手想要回答)

就這樣通過小貓腳圖片、小鴨子腳圖片、小狗圖片和爬山虎腳的圖片,引出腳這個話題。

師:同學們,其實不光是我們的動物有腳,我們的植物也有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植物的腳,看看它怎麼走路的,好不好?

生:好。。。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爬山虎的腳》

(板書課題)

(二)合作探究、研讀課文

1、初讀課文,學生自由拉朗讀,勾畫出不會、不懂得字詞,同座之間通過查字典的方式相互幫助學習。

2、再度課文,以前後四人爲一小組,先自己勾畫出爬山虎腳的描寫句子,然後四人通過討論合作的方式得出爬山虎的特點?從哪些方面描寫爬山虎的腳的?(引導學生從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形狀、顏色和如何爬的這四個方面去尋找)。

3、深入研讀課文

整體閱讀課文,讓學生帶着問題閱讀課文(例如:葉聖陶爺爺爲什麼要這麼仔細的描寫爬山虎啊?)感知作者寫這篇課文的目的,以及要表達怎樣的感情,在這過程中,通過分析句子來介紹文中所用到的一些新的修辭手法。

(三)你說我演,加深學生對這篇課文的理解

通過一個遊戲來加深學生對課文描述的爬山虎的腳的爬行方式的理解。

遊戲一:一個同學說爬山虎的腳樣子以及運動方式,一個同學根據同學的敘述一步一步的做出相應的動作。

遊戲二:貼紙遊戲,在黑板上展現課堂開始的圖片,讓學生把對應的圖片上腳的特點貼在對應的圖片中來。

(四)鞏固提高

通過遊戲的方式鞏固回憶字詞。

從第一小組的同學開始:

師:爬山虎爬呀爬,爬到…同學

生:我是爬山虎,這個是我的腳,它讀….,它可以這樣來造句,我身邊有這樣的….植物,它的腳是這樣的…..。

通過爬山虎腳移動這樣的方式來讓學生起來分享自己這篇課文學習到的字詞和修辭手法以及身邊的其他相似的有腳植物。

(五)小結和作業

1、課堂小結采用發散式+收束式,通過提問的方式完成:

師:同學們我們這節課學的是什麼呀?

生:《爬山虎的腳》

師:那有那個善於總結的同學能告訴老師,這節課你都學到了那些新本事呢?

生:我學到新的生字和新的修辭手法

師:這個同學非常棒,還有哪位同學能起來和大家分享嗎?

………..

同學們,這節課老師帶領大家一起認識了我們的一個新朋友-爬山虎,一起了解了植物爬山虎的腳,知道了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以及它是如何的爬,在這之中呢,我們也學到了新的生字寶寶和新的修辭手法。最後,讓我們再次的自由朗讀課文,去再一次感受爬山虎的神奇運動腳步吧!

2、同學們下去後仔細觀察自己身邊的有哪些植物是有腳的,用今天新學到的修辭手法來描述出來,明天上課的時候我們一起來分享,看看哪位同學觀察最仔細,描述的最生動。

篇三:爬山虎的腳教案

(一)、圖片導入,質疑。

1、出示圖片,初步瞭解爬山虎。

出示圖片,問:知道這是什麼植物嗎?(根據學生的回答介紹爬山虎:這是爬山虎,也叫巴山虎、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開花,花小,黃綠色,漿果紫黑色,常攀緣在牆壁或岩石上,是可作爲垂直綠化的植物之一。)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著名作家葉聖陶先生寫的一篇文章《爬山虎的腳》,就是介紹爬山虎這種植物的。

2、板書課題,認識“虎”字:(板書課題)課題中有一個生字,這個字念hǔ,用手指跟老師一起在空中寫這個字,一邊寫一邊說筆畫的名稱。

3、對課題表示質疑:看着課題,你有疑問嗎?(學生質疑)預設:爬山虎是植物,怎麼可能有腳呢?它的腳是什麼樣子的?長在哪裏?它的腳怎麼爬的?

4、導入:是啊,爬山虎怎麼會長腳呢?它的腳有什麼特點呢?我們來學習課文。

(二)、自學課文。

1、出示自學提示:請同學們按照下面的步驟自學。

1)、(出示本課生字組的詞)初讀課文,在文中找出下面的詞語:爬山虎、佔地、鋪上、均勻、重疊、空隙、葉柄、觸角、痕跡、逐漸、休想、引人注目、莖、蛟龍,讀準字音。

2)、讀通課文。

3)、想想課文每一段講了什麼?

4)、結合每一段的段意,想想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三)、檢查自學情況。

1、小組內互檢。教師出示檢查要求:請同學們按照以下的步驟在小組內互檢,看哪個小組完成得又對又快。檢查完請坐好,在心裏記一記黑板上的詞。

1)、組長出示卡片,叫組員認讀,每個組員讀一個詞,大家給他正音。

2)、每人讀一句課文,把字音讀準,把句子讀通順。一起說說段意。

3)、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2、教師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小黑板詞語:老師想知道同學們的自學情況,每一個同學站起來讀一個詞,其他學生跟讀。我們要注意下面的字(一邊講一邊用紅筆標出關鍵字。):“均勻“是前鼻音,重疊的重念“chóng”,是多音字還念重量的重,疊字的下面是“且”,莖字的第四筆是橫折撇。

2)、檢查讀文:下面老師分別找幾個同學讀課文的每一個自然段,大家認真聽,聽聽他們有沒有讀得不準確的詞語,再想一想每一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學生讀文,正音,說段意。教師簡單地書寫段意。(攀援生長,葉的特點,腳的特點,怎樣爬,腳的特點。)

3、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同學們看一看黑板上板書的每一自然段的段意,把每一段的段意連起來就是主要內容,你能用“課文先介紹了…然後介紹了…最後介紹了…”這樣的句式來說一說嗎?

導語:那麼課文是怎樣具體地描寫爬山虎的特點和怎樣爬的呢?讓我們帶着這個問題細緻地學習課文。

(四)、提出問題

1、出示大問題教師大聲讀:默讀課文,用“―”劃出描寫爬山虎葉和腳的句子,體會葉和腳有什麼特點;用“n”劃出描寫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體會爬的過程;在旁邊做上簡單的批註。再用“?”標出你弄不懂的問題。先獨立解決,再在小組裏交流你沒弄懂的問題。注意,是交流你沒弄懂的問題,如果你已經弄懂了的,就不要在組內交流了。

2、學生獨自讀文解決問題,教師巡視。

3、學生組內合作解決問題,教師參加,幫助解決部分問題。

5、學生提出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

預設:1)爬山虎的葉子爲什麼一順朝下?2)爲什麼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的?3)、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細絲怎麼一彎曲了,就能使緊貼在牆上呢?4)、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五)、細讀課文,解決問題。

師:好,同學們的問題很有深度。下面我們就來學習課文,解決問題。我們先來學習葉的特點,(板書:葉)請同學們來說一說你畫的是哪一段的哪一句,寫出了爬山虎的什麼特點?

葉的特點:

1、全班交流,教師點撥

(1)、我畫的是第二段第一句“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這是葉的顏色特點。(板書嫩紅嫩綠,)

師導語:是的,作者是抓住顏色由嫩紅到嫩綠的特點來寫的。還有別的特點嗎?

(2)、我畫的是第二段第二句和第三句“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這是說長大的葉子引人注意,綠得新鮮、葉尖朝下、鋪得均勻、沒有重疊、不留空隙。(板書新鮮、朝下、均勻、無疊、無隙)

師導語:(指着板書,是的,爬山虎的葉子不僅v得新鮮,而且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就像哪位高明的畫家創作的一幅畫。當微風吹來,滿牆的葉子更是美麗,誰來告訴我們?

一生回答:是第二段的第四句“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板書波紋好看)引導:同學們再讀一讀這一句,你覺得這一句寫得怎麼樣?

學生出這一句寫法上的好處。

教師點撥:漾、波紋是說水的,在這裏來形容葉子被風吹得顫動時美麗的樣子,很形象,很生動。(板書形象、生動)

教師點撥:同學們,你們知道葉聖陶爺爺怎麼能把爬山虎的葉子寫得這麼形象生動嗎?(學生試着回答)對了,是因爲他細心地觀察了,正因爲細心觀察了,才知道葉的顏色和樣子。板書(細心觀察)

2、感情朗讀,背誦。

(1)出示圖片問:看着這麼可愛的綠葉,你感覺怎樣?(學生彙報感覺,並用朗讀表達自己的心情。)

(2)、葉聖陶先生這麼準確生動的描寫,我們應該把它背下來。試着背一背第二段吧。(學生背誦)指生看黑板背誦。

六、書寫練習:下面還有一點時間,我們來抄寫詞語。提醒學生寫字姿勢。

第二課時

一、回憶導入

1、讀詞:請同學們輪讀上節課的詞語。每生讀一個詞。

2、回憶上節課內容:上節課我們重點學習了第二段,我們來試着背誦第二段,不會背的可以看書讀。

3、回憶大問題:我們來看一看大問題。誰願意讀給大家聽?(指生讀)

4、導入: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爬山虎葉的特點,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爬山虎腳的特點和是怎樣爬的。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到上節課圈畫的有關腳的特點和怎樣爬的句子,讀一讀,體會體會。

二、品詞析句,解決問題。

一)、學習腳的特點。

師導語:好,下面我們來學習爬山虎腳的特點。(板書腳)誰來告訴我們,你劃了哪一段的哪一句,寫了爬山虎的腳的什麼特點?

1、學生彙報

1)、我畫的是第三段的第三句“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寫出了爬山虎腳長的位置是莖上。(板書莖上)

師導語:是的。還有嗎?

2)、我畫的第三段第四句“莖上長葉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寫出了爬山虎腳的形狀。(板書細絲)

師導語:啊,原來爬山虎的腳是六七根細絲,長在莖上葉柄的反面。還有嗎?

3)、我畫的是第三段的第五句“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寫出了腳的顏色。

導語:嗯,腳的顏色也是嫩紅的。

2、點撥寫法、

1)、教師出示對比閱讀的句子:(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長葉柄的反面,是伸出的六七根細絲,顏色也是嫩紅的。)同學們看老師這裏也有一段描寫,對比剛纔我們學習的書上的第三第四第五句,哪個好,好在哪?

2)、學生說寫法上的好處:第四句寫出了腳是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還寫出了像蝸牛的觸角。很具體,很生動。

教師點撥:是的,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同學們知道了葉聖陶爺爺非常善於細心觀察,不僅如此,他還善於運用了生動具體的描寫,爲我們展示了爬山虎腳的特點的,這種寫法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板書具體)

3、指導朗讀背誦。

1)、出示圖畫:同學們看圖,你認爲爬山虎的腳怎麼樣?(學生說感覺怎麼樣。)那你就朗讀一下這三句,表達一下吧。(三個學生讀)

2)指導背誦:現在,你已經知道爬山虎腳的特點了嗎?看着圖片給你的同桌介紹一下。

3)、不看圖會說嗎?大家齊說。

導語:這就是爬山虎的腳。那他是怎樣爬的?我們接着來學習。(板書爬)

二)、學習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導語:誰來給我們讀一讀你畫的句子。

1、找學生讀第四段第一第二句:大家認真聽一聽,我們來初步瞭解一下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2、請學生再讀第四段第一第二句,找出能夠表現爬的過程的詞語,再體會一下爬的過程。

3、學生彙報,教師板書觸、巴、彎、拉、緊貼、爬。

4、演示爬的過程:同學們看這些動詞,再拿出事先老師給你們的圖紙,跟老師一起來把這幾個動詞表示的動作畫出來。

1)、師生一起一邊說一邊畫。

導語:爬山虎就是這樣長出一段莖,就長一片葉子,然後長出一隻腳,接着

2)師生一起一邊說一邊畫。

導語:爬山虎就是這樣長出一段莖,就長一片葉子,然後長出一隻腳,接着

3)學生說,老師畫。

導語: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正是長出一段莖,就長一片葉子,然後長出一隻腳往上爬,所以他的葉子很均勻,沒有重疊的。着也體現了爬山虎的聰明,均勻無重疊的葉子有利於充分吸收陽光。

5、理解動詞之間的關係:同學們再看看這些動詞,他們的順序能互換嗎?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師講解:這些詞是有先後順序的,不能互換,他們之間也存在着因果關係,比如,正是細絲由直變彎曲,縮短了莖與牆的距離,產生了拉力,才使他在牆上貼得緊。現在同學們知道爲什麼細絲由直變彎曲,就緊貼在牆上了吧是因爲產生了拉力。葉聖陶爺爺運用了這些動詞,準確地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這種準確表達的方法,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學習最後一段:爬山虎的腳還有哪些特點呢?誰來告訴我們,沒觸着牆的腳怎麼樣了?(萎了)觸着牆的呢?(變成灰色,牢固地巴住牆。)

師指板書點撥:通過剛纔學習第四段爬山虎爬的過程,第五段腳的變化,你知道,葉聖陶爺爺的觀察是一時的嗎?(不是)是的,葉聖陶爺爺懂得連續的觀察,才爲我們展示了這麼可愛的爬山虎。

三、歸納概括

導語:同學們看着板書,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1、更加了解了爬山虎的特點,和怎樣爬的。

2、準確生動形象的表達、

3、按順序表達。(引導學生看黑板寫葉的部分寫腳的部分,是按照一定的順序表達的)。

4、仔細觀察,繼續觀察的方法。(問:知道葉聖陶爺爺爲什麼能把爬山虎的特點和爬的過程寫得這麼形象,生動嗎?(靠的是仔細觀察)僅僅是一時的觀察嗎?

5、學生抄寫表達方法。

6、讀“閱讀鏈接”,體會觀察,記錄的好處。

師點撥:觀察是思維的觸角,是把握事物特徵、瞭解事物與事物之間連續的主要手段。我們應該從小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好習慣,這樣,我們會終生受益的。

四、鞏固應用。

提出練筆要求:我們已經知道爬山虎的特點了,你能不能用第一人稱寫一下“爬山虎的自述”?我們可以這樣的順序寫:我的名字叫爬山虎,我長在……。我的葉子的特點是……。我的腳的特點是……。我爬的時候,腳先……,然後……,最後……。

爲了節省時間,每一個小組寫一處。分別找各小組彙報。

五、拓展創新

同學們,世間萬物豐富多彩、美不勝收,而且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能發現許多大自然的奧祕。想知道嗎?那就趕快行動吧。回家觀察自己感興趣的動植物,做記錄。也可以讓媽媽幫忙泡豆子,看看他們有什麼變化。

篇四:爬山虎的腳教案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

2.理清文章的脈絡,通過圈畫關鍵詞句,畫圖瞭解爬山虎的腳以及腳是怎樣往上爬的。

3.學習作者細心、耐心的觀察方法,學習用寫觀察記錄的方法觀察周圍事物。

教學重難點:

理清文章的脈絡,通過圈畫關鍵詞句,畫圖瞭解爬山虎的腳以及腳是怎樣往上爬的。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課前戴老師拍了一張非常漂亮的照片,想看嗎?認識嗎?你看到了怎樣的爬山虎?

2.這節課,就讓我們跟着葉聖陶老先生一起走進爬山虎的世界,去找一找爬山虎的腳。

3.板書課題。(指導“虎”,虎是本課的生字,停頓下,虎頭寫小,半包圍結構)

4.齊讀課題

二、初讀(分段朗讀+解決生詞+梳理課文)

1.打開書,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2.一共5個自然段,誰願意讀?

第一自然段讀了這段,我們就知道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板書:地方

第二自然段預習單指出第二段最難讀,老師發現原來是有很多生詞,看看你會不會讀?

出示:嫩紅嫩綠嫩葉

別急,還有呢?

出示:葉尖兒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記住這句話,等下有大作用。

這一段主要介紹了爬山虎的葉子。板書:葉子

葉子長得這麼樣呀?

再來看看這一句:“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記住它,等下有大用處呢。

第三自然段這裏有幾個非常有意思的詞語。

出示:莖葉葉柄(出示圖片,請生來指一指,出示圖標註莖、葉、葉柄)

這一段主要介紹了爬山虎的腳。板書:腳

第四自然段正音:觸着牆(zháo)這一段主要介紹了爬山虎的腳。板書:腳

第五自然段這一段主要介紹了爬山虎的腳。板書:腳

3.小結:三、四、五這三個自然段都是在寫爬山虎的腳。你看這題就叫《爬山虎的腳》,所以作者花了大量的筆墨在描寫爬山虎的腳。

4.理清文脈:這下我們就清楚葉聖陶先生是如何觀察爬山虎的?首先留意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接着觀察了爬山虎的葉子;然後重點觀察爬山虎的腳。

5.那你最感興趣的是哪部分內容呢?(腳)好,讓我們跟着葉聖陶爺爺一起去看看爬山虎的腳吧。

三、精讀

1.過渡:同學們,我們知道本單元的單元導讀是“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細緻的觀察”出示單元導讀。

2.那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葉聖陶老先生觀察得特別仔細呢?默讀課文3~4自然段,找一找,畫下來。

第3自然段(抓住:密+小)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

這個位置好找嗎?(回看“重疊”“空隙”和“莖、葉、葉柄”部分)

形狀:枝狀六七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看蝸牛的觸角)(細、數量少)

顏色:嫩紅的

(1)葉聖陶爺爺觀察的很仔細,你查找的也很仔細,了不起!現在呀,戴老師要考考你了。

(2)課前大家預習時,部分同學根據課文中的語句自主畫了爬山虎的腳。翻看了同學們的學習單,發現大致分爲這樣幾種,我選擇了三幅具有代表性的圖畫。

(3)可是,哪一幅畫得最貼近葉聖陶爺爺的觀察和描寫。請同桌討論交流,根據剛纔圈畫的關鍵詞句,選出最準確的一幅畫,要能說出自己的理由。看看你是不是葉聖陶爺爺的小知音。

(4)在大家選出這幅圖的時候,把爬山虎的腳看得清楚真切了。同學們,你看,咱們畫一畫、記一記,就可以形成這樣一份觀察記錄。這樣我們不看書,就能像葉老一樣把爬山虎的腳寫活了。

(5)讓我們再走進第三段,一起來感受作者的細緻觀察。齊讀第三段。

第4自然段(抓住:動作多、時間長)

1.過渡:還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葉聖陶老先生觀察得特別仔細呢?(說動作)

2.那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呢?葉聖陶老先生不僅觀察到了這一個動作,還有呢?找一找,圈畫出。

3.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這麼多的動作,都被一個人看在了眼裏,誰?(葉聖陶)你有什麼想說的?(你看他觀察的多仔細)

4.你能不能學着爬山虎的樣子,一邊讀讀課文,一遍做做動作。請生展示。

5.老師也迫不及待想學學爬山虎的樣子,請大家讀課文,老師做動作。

看,老師的長手臂就是莖,我的手指就是細絲。一邊做向前生長的動作,一邊細化每一個動作。(如:觸、變、巴、拉、緊貼、爬)

6.透過這些動作,你感受到什麼?(爬山虎努力向上生長)

7.是呀,你已經走進葉聖陶的心裏。正如葉老所寫,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上畫的蛟龍的爪子。(出圖)像不像(樣子像,有力量)

8.想不想看看爬山虎是怎麼爬?

視頻只有短短1分鐘,可是現實中呢?葉聖陶卻觀察到了,你有什麼想說的。

9.是呀,看來正是葉聖陶先生仔細觀察、連續觀察,才能把爬山虎腳的樣子、腳是怎麼爬的,寫得準確、形象。

10.讓我們捧起書,再次閱讀3~4自然段,一起來感受爬山虎腳的風采。

總結:同學們,這節課我們隨着葉老先生的文字,去觀察了爬山虎的腳,看到了它的樣子,是怎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那第5小節又是寫爬山虎腳的什麼呢?

下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並嘗試像葉老這樣觀察周圍的事物。

四、生字+學歷案

1.出示“嫩”和“疊”

共同點:筆畫多,都要寫得緊湊點。不同點:左中右、上中下。點評。

2.學歷案題,自主寫。2分鐘點評。

篇五:爬山虎的腳教案

(設計理念)《爬山虎的腳》是一篇精讀課文。葉聖陶老先生細緻精準地描寫出爬山虎充滿了勃勃生機的“葉”和“腳”,形象生動、栩栩如生,這也是課文的重點。設計時分兩課時教學,第一課時重點研究“葉子的特點”,第二課時重點討論“腳”的特點。教學中立足工具——課本,注重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理解文章受到情感薰陶,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審美能力,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統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習生字、詞語,積累好詞好句。

過程與方法:能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緻、有序的觀察習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培養學生像爬山虎一樣的向上精神。

(教具準備)教具(爬山虎實物,教學課件);學具(水彩筆)

(教學重點)瞭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有順序的觀察事物的方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具體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感受作者生動具體的描寫和長期細緻的觀察。學習觀察和描寫的方法。)

一、複習導入

師: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這篇課文主要講了爬山虎的___和____?(爬山虎的葉子和腳)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爬山虎的腳。

1、板書:爬山虎的腳(齊讀課題2遍)

2、質疑:學習爬山虎的腳,你最想知道什麼?(隨機板書)

板:樣子?

怎樣爬?

……

3、小結:同學們提出的這些問題很有學習的價值!課文第3自然段就就講了爬山虎的樣子,還講了它生長的位置和顏色,請同學們打開課本默讀課文,畫出這樣的句子。

(通過質疑提出問題,來引發學生對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學習興趣,直奔教學目標。)

二、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找一找:學生默讀課文,畫出描寫爬山虎樣子、生長位置和顏色的句子。

說一說:你找出了哪些句子呢?從這些句子中你知道了什麼?(板:莖上長葉柄枝狀細絲嫩紅)

誰能說說蝸牛的腳是怎樣的?(觸角很細,頭上有圓片)

師:哦,原來爬山虎的腳就是這些細絲。

畫一畫:請同學們用筆畫出你瞭解到的爬山虎,看誰畫得又快又好!(學生繪畫)

評一評:誰願意把自己的畫讓老師展示一下,請同學們對照板書評評這幅畫。(投影爬山虎實物)

讀一讀:誰能通過朗讀讀出你瞭解的爬山虎嗎?

(利用對比教學,讓學生感悟爬山虎腳的特點,採取說、畫評的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語感和表達能力)

三、瞭解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過渡:師:作者把爬山虎描寫得多麼細緻呀!是什麼原因呢?書中有這樣的一句話,誰能獨具慧眼找出來呢?

對了,正是因爲作者“注意”了,所以對爬山虎的腳長的位置、形狀、顏色瞭解得那麼仔細。剛纔同學們提出了“爬山虎是怎樣爬”的問題,帶着這個問題我們來學習第4自然段。(板:爬)

1、默讀課文,畫出爬山虎爬的句子,重點標出表示動作的詞交流。(誰能說說你畫出了哪些句子,標出了哪些詞)板:觸巴拉

2、理解:觸巴拉

質疑:你認爲“觸”在這裏是什麼意思?(挨)

追問:爲什麼不用“挨”而用“觸”呢?

提示: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細小圓片;小輕,只能觸)

“巴”可以換成什麼詞?(抓貼)爲什麼不用抓呢?老師做抓的動作。(不是爪子)

演一演:老師想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做動作,注意觀察。(指名一人做“巴”;一人做“貼”)誰在“巴”,誰又在“貼”,你是怎麼知道的?(巴用力,植物也是有生命的)

爲什麼用“巴”不用“貼”呢?(爬上虎的腳是小圓片,它是有生命的)

你能把這種感受讀出來嗎?(讀第一句)

你讀時注意了什麼?(“觸”讀得輕,“巴”讀得重)誰還能讀一讀

爬山虎的腳又是怎樣“拉”的呢?誰來讀讀寫拉的句子。(指名讀)

演示:(老師拉一名同學)老師在拉誰?

文中什麼拉什麼?(腳拉莖)

是怎麼拉的呢?(學生說,老師做動作)

3、說話練習:用自己的話說說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提示:四人小組用自己的話組內交流,交流時一人說,其他人聽,聽完後可補充。)

全班交流,(誰能說說)

4、出示CAI:他們說得怎麼樣,讓我們看看畫面吧!現在誰還想說。

5、感情朗讀:讀到這,你對爬山虎的腳有何感受?(提示:對本身,對自然?)

太有趣了,

太神奇了

用你的朗讀把你的___的感受展示出來嗎?

齊讀第4自然段

(抓住關鍵語句,啓發學生挖掘,揣摩它在特定語言環境中起到的作用,既訓練了學生思維,又活躍了課堂氛圍;恰當的肢體語言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寓教於樂;感情朗讀,悟出了爬山虎向上攀登的精神,在全班產生共鳴;演、說培養學生的觀察和表達能力)

四、學習第5自然段

1、師:爬山虎的腳都能觸着牆嗎?那是怎樣呢?

板:觸着牆(牢固)沒觸着牆(萎了)

2、原來爬山虎的腳還有這些變化,這是作者一下子看出來的嗎?

3、啓示:從中你受到什麼啓示嗎?(談啓示、說方法)

(可提示學生從作者的觀察順序、作者的觀察方法、文章圍繞一方法和時時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這些方面去談。)

(引導發現,發散思維,總結寫法。)

五、小結:

1、我們觀察事物時要耐心,細心,還要長時間的觀察,這樣才能把認識的事物寫清楚,你們明白了嗎?

2.生活中,肯定也有你們喜歡的植物。課後仿照課文寫法寫一種植物。

篇六:爬山虎的腳教案

教學目標

1.能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緻、有序的觀察習慣。

3.學習生字、詞語,積累好詞好句。

教具準備

1.實物展示臺。

2.學生準備水彩筆。

3.爬山虎實物。

教學課時:2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初讀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生字、詞語。

教學過程

一出示實物,引入:認識這種植物嗎?對,它叫爬山虎。你們知道它什麼特點嗎?誰能給大家介紹介紹。看來你真是個會觀察的孩子。葉聖陶爺爺不僅喜歡觀察,而且會觀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筆下的爬山虎的腳。齊讀課題。

看看作者是怎麼觀察的,又是怎麼寫的,自由讀課文。

二、學生自讀,教師巡視指導。

三、反饋讀書情況。

1.出示詞語讓學生認讀。

2.朗讀課文,可以讓學生小組互讀,可以請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點檢查生字、詞語的讀音。

四、初步瞭解爬山虎的特點。

讀了葉聖陶爺爺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麼特點?你有什麼感受?葉爺爺爲什麼會把爬山虎寫得那麼生動具體?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具體瞭解爬山虎的特點,感受作者生動具體的描寫和長期細緻的觀察。學習觀察和描寫的方法。

教學過程:

引入語:同學們,大自然是神奇的,你們曾跟隨老師一起領略過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欣賞了世界上最深最長的河流峽谷;感受了被稱爲鳥的天堂的大榕樹給我們帶來的歡樂……今天老師帶同學們更加仔細地去觀賞一種植物──爬山虎。讀課題。

一、請同學們看實物。

1.你看到了什麼?

2.有什麼特點?

3.你能用一兩句話把這些特點連起來說說嗎?

4.葉聖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怎樣呢?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5.讀了有什麼感受?(美)哪些地方寫的美?你喜歡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做一做拂過、漾起的動作,你能讀好這句話嗎?想欣賞一下風吹爬山虎的樣子嗎?

7.老師指導讀出美來。可以採取老師讀前半句,學生補充後半句的讀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組讀,讓學生充分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

8.作者爲什麼把葉子寫的這麼美呢?(認真觀察)所以我們要學習作者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地鋪滿牆,這跟它的腳有密切的聯繫,爬山虎的腳又是什麼樣的呢?

二、請同學們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腳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觀察:a、腳的樣子;b、腳的形狀;c、顏色

1.誰來告訴老師你觀察的結果。

2.書上又是怎樣寫的呢?找出寫腳的句子讀一讀。

3.你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嗎?

4.根據自己的觀察和學習,請畫出爬山虎的腳,看誰畫得最好。(教師巡視,拿一張好的評價)

5.這一段哪一個詞說明作者進行了認真仔細的觀察?(注意)

因爲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腳的特點寫得這麼具體。爬山虎有自己獨特的爬的本領,想盡快知道答案嗎?那就請你們趕快學習第四自然段吧。聰明的你一定會找到答案的。

三、根據以下幾個方面自己分組學習,看哪一些同學學得認真,學得更快。(老師巡視)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來;b、找出爬的動作詞;c、自己演示爬的過程(怎樣爬)

1.誰來告訴老師你們學懂了些什麼?(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其它學生補充,教師充分表揚)

2.哪一組的同學能上來給大家演示一下怎麼爬的嗎?你們同意他的這種爬法嗎?(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學演示)

3.你們想知道究竟怎麼爬的嗎?看大屏幕演示,學生可根據演示說出怎麼爬。

4.你們知道答案了嗎?誰正確?(長一隻腳,巴住牆,再長出另一隻腳,再巴住牆,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斷的長出新腳來,所以葉聖陶爺爺說,“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隻往上爬的?你怎麼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還往左爬,右爬,爬滿整個牆,所以纔有葉聖陶爺爺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寫的“一陣風吹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的很”。真是會讀書的孩子,懂得運用聯繫上下文的方法。

觸着牆的爬山虎的腳能爬,沒觸着牆的爬山虎的腳又怎麼樣呢?

四、學習第五自然段。

學完了這段,你知道了什麼?(自由說)

(沒觸着牆的腳萎了,觸着牆的牢固,腳與牆有密切關係。)2.課文哪一個自然段還說明了這種關係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運用了首尾照應的方法,使文章的結構顯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讀一讀。(男、女分開讀)

五、發散思維。

1.學了這課,你知道了些什麼?

2.你要向葉聖陶爺爺學習什麼?(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

3.生活中,還有哪些與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牽牛花……)說說你它們的特點,好嗎?(學生說)

篇七:爬山虎的腳教案

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來寫好片段的方法;

2、認識大自然的神奇,培養自己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

教學重點:

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方法;

教學難點: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1、在黑板上畫好一幅爬山虎(缺腳)的圖案。

2、多媒體課件:爬山虎的腳爬牆示意圖;

教學過程:

一、設問激趣,整體感知,導入新課:

1、謎語:(1)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我們要是種絲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項什麼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

2、導語:同學們知道了,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爲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25課《爬山虎的腳》。

3、對課題質疑。

二、默讀、思考:檢查預習:對爬山虎的瞭解情況;

1、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

2、四人小組討論分段情況、彙報。

三、教學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讀、思考:(1)這一段講了什麼?

(2)你覺得爬山虎有什麼特點?

2、提問

四、教學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還記得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起我們注意的是什麼?(滿牆的葉子)你能說說你看到的葉子是怎樣的嗎?

2、現在我們來看看課文又是怎樣寫的。

(1)爬山虎的葉子在生長中有什麼變化?重點寫的是什麼時候的葉子?從哪個詞看出來?

(2)課文寫爬山虎的腳,爲什麼要寫第1、2自然段?

(3)討論、歸納:要寫爬山虎的腳,先要向大家介紹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等,然後才介紹爬山虎的腳,這樣寫就有條理了。

3、重點指導朗讀第3、4句。

4、指導學生看着板書上的提綱試背第2自然段。

導語: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在牆上爬的?我們就帶着問題來學習第三段。

五、學習第3自然段

1、默讀;用~~劃出爬山虎腳的句子,這幾句話分別講了什麼?

2、提問、出句子投影,齊讀。

3、指名在已畫好的爬山虎上添畫腳。以課文爲根據,對照學生在黑板上畫的爬山虎的腳,評議。

請學生到黑板前用課文的語言講述爬山虎的腳生長的位置、形狀和顏色,全班說。

4、這一自然段講了什麼?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腳寫得那麼形象具體,說明了什麼?課文哪個詞語突出了這一點?(注意)

六、學習第4自然段

1、自由讀。

2、聽錄音,請同學們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樣在牆上爬的?

3、多媒體顯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樣在牆上爬的。)

4、用“▲”劃出爬山虎在牆上爬的動作:觸--→巴--→拉--→貼

5、齊讀

6、抓住重點詞,用自己的話說說爬山虎是怎樣在牆上爬的?自己說、提名說。

7、指導朗讀,感受爬山虎如何爬牆,體會作者的喜愛之情。

8、作者寫爬山虎的腳“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換成“一步一步”,行嗎?爲什麼?討論、彙報。(爬山虎並不像動物那樣用腳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長一隻腳就巴住牆,越往高處爬,就要不斷地長出新腳。)

9、多媒體再顯示(一棵--→滿牆的爬山虎)。

10、這一自然段主要講了什麼?

七、教學第5自然段

1、根據課後練習1(3),輕聲朗讀。

2、同桌討論、彙報。

3、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人注意的是葉子,可是作者卻能把隱藏在葉子間的腳寫得這麼具體詳細,說明了什麼?(觀察細緻、耐心)

八、總結: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先講它的生長位置、形狀和顏色,再講它是怎樣在牆上爬的,最後講觸着牆與沒觸着牆的爬山虎的腳有何不同。

九、課外作業:

根據平時的觀察,按描寫爬山虎的腳的方法展開想象寫你看到的大自然中的有關動物、植物,自己確定一個意思來寫片段;

板書設計:

生長位置、形狀、顏色

爬山虎的腳

觸--→巴--→拉--→貼

觸着牆←-→沒觸着牆的。

篇八:爬山虎的腳教案

學情分析

四年級小學教育中正好處在從低年級向高年級的過渡期,這時候他們開始從過去籠統的印象轉變爲具體的分析,偏重對自己喜歡的事物進行分析。開始意識到“自己”思維形式向抽象思維過渡可以進行復雜的分析,孩子的言語發展水平由口頭言語向書面言語過渡,是強化良好習慣和改變不良習慣的關鍵時期。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學會本課9個生字,正確讀寫“爬山虎,空隙,拂過,漾起,葉柄,彎曲,逐漸,瞧不起”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小組合作探究等方法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

重點難點

重點:領悟作者細心觀察、連續觀察的方法。

難點:1、知道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2、把觀察到的事物具體地、有順序地寫下來。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我們都知道了,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爲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6課。(板書課題)

誰知道老師爲什麼把“腳”這個字寫得這麼大嗎?那按照他這個意思,這題目該怎麼讀呢?指名讀。

老師把腳這個字寫這麼大,還有沒有別的原因呢?相信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會有新的理解。

二、交流預習,理清脈絡

(一)交流對爬山虎腳的初步瞭解

1.學生交流:課前,通過預習,你們對爬山虎的腳有了哪些瞭解?你是怎麼知道的?(學生介紹)

2.教師參與:課前,老師也瞭解了爬山虎的腳,我還從這本書(出示《十萬個爲什麼》)中瞭解到,爬山虎的腳其實是它的另一種根,因爲它生長在空氣中,所以叫氣生根。你看,老師這是怎麼了解的?觀察、讀課外書、查找資料都是預習的一些好的方法啊。我們運用這些方法都對爬山虎的腳有了一些瞭解。那麼,葉聖陶爺爺他是怎樣寫爬山虎的腳的呢?請同學們看第6課。

(二)初讀感知,讀準詞語

1.檢查字詞。出示課後生字,指名讀。

2.出示:嫩莖一順兒漾起波紋

觸着牆痕跡蛟龍

強調多音字及兒化音的讀法。

3.快速讀讀課文,看一看課文哪幾個自然段講的是爬山虎的腳呢?

(1)誰知道課文哪幾個自然段講的是爬山虎的腳?(3.4.5)

(2)課文除了講爬山虎的腳,還講了什麼?(葉子)

三、以讀代講第二自然段

1.自讀一讀第二自然段。注意:在這一段中有一句話非常重要,從這句話中我們就能知道這一段重點講的是什麼?請同學們一邊讀一邊把這句話畫下來。

2.出示:“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

(1)你能從這句話裏讀出這一段重點講的什麼嗎?(長大了的葉子)

(2)你從哪兒看出來的?(引人注意)

3.再讀讀這段話,看哪幾句話具體講的是長大了的葉子?(3.4.5句)

4.那誰能通過朗讀把這些引人注意的地方表現出來呢?(學生練讀)

(1)指名讀。(學生評議)

(2)欣賞爬山虎葉子畫面,聽老師讀。

(3)指名讀。老師給你配上一段優美的音樂。讓你來美美地讀一讀,其他同學一起來美美的感受一下那些引人注意的長大了葉子。

(這位同學讀的時候,聲音和感情都非常豐富,這可以用一個四字的詞來形容。哪個詞?聲情並茂。讀書就應該這樣去讀。)

過渡:剛纔我們一起欣賞了爬山虎長大了的葉子。那麼爬山虎的腳又是什麼樣呢?

四、讀文畫圖,自主學習“爬山虎的腳”

(一)讀文畫句

默讀第三自然段,畫出寫腳的有關句子。學生讀句子後,課件出示: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二)讀文畫“腳”

1.教師板畫,提出要求。

教師在黑板上畫出爬山虎的一根莖和兩三片嫩葉。

提出要求:請同學們認真默讀寫“腳”的句子,注意

要讀懂每一句話的意思。讀完之後,請同學們根據這一

部分內容在黑板上畫出爬山虎的“腳”。

2.學生讀書思考。

3.指名到黑板上畫“腳”。

①選顏色:老師這兒有紅、黃、綠三支粉筆,請一位同學選擇一種顏色來畫。

方案一:學生選擇的是紅色

說明這位學生認真讀書了,而且讀懂了書上寫顏色的句子。教師可請學生說說爲什麼選擇紅色。(說課文依據)

方案二:學生選的不是紅色

教師不能簡單地否定,而是把學生出現的這一偏差點作爲有利的訓練點在學生評議時進行強化訓練,從中培養學生的讀書能力和閱讀習慣。

②畫“腳”。學生在老師畫的莖、葉上畫出爬山虎的腳。

③全班評議。學生再讀書,以課文爲依據,對照同學畫的“腳”進行評議,糾正錯誤。重點理解以下幾點: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

形狀: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顏色: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方案一:學生畫得不對

請學生評議,主動發現問題並在黑板上改正畫錯的部分,結合課文內容說一說爲什麼這樣畫。

方案二:腳的位置畫錯了

腳的“位置”是理解的難點,學生如果發現把腳的“位置”畫錯了,但又不知道畫哪兒更準確,教師可引導學生再讀一讀寫“腳的位置的句子”,對照圖文評議、理解、感悟。

小結:是啊!只有認真讀書,才能讀懂每一句話的意思。

4.組合朗讀。咱們這樣來讀:

第一組讀黃色部分,這部分寫的是——

第二組讀藍色部分,這一部分是——

第三組讀紅色部分,這部分寫的是——

最後一句大家一齊讀。

過渡:你們看,葉聖陶爺爺寫得多清楚啊!這一段,通過同學們認真讀書,自己就讀懂了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那第四自然段呢?也請同學們這樣認真去讀,看看這一段,你們能知道什麼?

六、品詞析句,探究體驗,理解“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一)瞭解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1.讀第四自然段,看你知道了什麼?(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2.爬山虎是怎樣爬的,讀有關句子。

課件出示: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爬山虎就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3.爬山虎究竟是怎樣爬的呢?老師通過讀“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這一部分,抓住了關於爬山虎爬的一個重點詞“觸”。請同學們像老師這樣再讀讀後面的句子,想一想,還應畫出哪些重點詞,就能看出爬山虎是怎樣爬的了。

課件出示:(觸)()()()()()

4.學生評議。

方案一:說得不對

請學生再讀文並調整詞序。

變彎

觸巴拉貼

方案二:學生漏掉“變”和“彎”

教師引導學生分別討論去掉“變”、“彎”行不行,爲什麼?

小結:這些動作前後之間的聯繫都是非常緊密的,而且是有序的。

5.體會朗讀。注意:只要讀好這些詞,就能突出爬山虎是怎樣爬的了?教師指導重點詞的讀法。

(二)看畫面配解說

那爬山虎是不是這樣爬的呢?

(1)放動畫。你們注意了嗎?這個畫面和電視上的畫面比起來,是不是少點什麼?

(2)給畫面配解說詞。不過,解說要講究方法的,就是屏幕上演什麼,我們就說什麼。解說一定要與畫面同步進行。(試說後指名說)

(三)質疑問難

學到這兒,還有沒有不懂的問題?

(學生質疑:①爲什麼用“一腳一腳”而不用“一步一步”?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②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四)解決問題

1.爲什麼用“一腳一腳”而不用“一步一步”?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方案一:可以用“一步一步”

學生認爲:可以用“一步一步”,“一腳一腳”就是“一步一步”的意思。此時教師不動聲色,請其他學生髮表自己不同的見解。

方案二:理解“一腳一腳”和“一步一步”

學生認爲:“一步一步”是用腳交替着爬。而“一腳一腳”的爬是指長一隻腳就巴住牆,再爬,必須再長出一隻新腳再巴住牆。教師請學生動作演示,進一步理解爬山虎“一腳一腳”是怎樣爬的。

2.教師板畫描述啓發:爬山虎並不像動物那樣用腳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長一隻腳就巴住牆。爬山虎要想往高處爬,就要不斷地長出新腳。

3.在這兒,葉聖陶老爺爺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腳一腳”,你能體會出什麼?

(葉聖陶老爺爺連續觀察、細緻觀察、用詞非常恰當。)

小結:體會葉聖陶老爺爺作了連續觀察,觀察細緻,用詞準確。

七、交流爬山虎腳的變化

(一)自由讀第五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主要講的什麼?

(板書:萎了牢固)

(二)教師小結:第五自然段主要講爬山虎的腳觸着牆和沒觸着牆的變化。

八、迴歸整體,領悟方法

這篇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先講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又講了爬山虎是怎樣爬的;最後講了爬山虎的腳沒觸着牆就“萎了”和觸着牆的巴在牆上相當“牢固”。學到這裏,我們再來看看課題,老師爲什麼把腳這個字寫得這麼大,現在你有沒有新的理解和認識?(這腳在爬山虎身上可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沒有腳爬山虎就沒法往上爬了!)

九、拓展文本,課堂延伸

仿照《爬山虎的腳》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要仔細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麼特點,再把它具體寫下來。

十、作業

背誦三四自然段,仿寫一種植物。

篇九:爬山虎的腳教案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背誦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導學生自覺運用讀懂自然段、分段等閱讀方法讀懂課文。

3.使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繼續培養學生留心和細緻觀察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點:

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特點寫好片段的。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1.實地觀察爬山虎

2.寫觀察爬山虎的日記

3.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入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過渡語:葡萄是一種需要搭架才能向上生長的植物,今天我們也要來學習一篇關於植物的文章,爬山虎的腳(板書課題)爬山虎他不用搭架,自己有腳,他可以自己向上爬,想知道它是怎樣爬的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葉聖陶爺爺寫的這篇文章,爬山虎的腳,讀了課題,你有什麼疑問?

二、感悟課文。

1.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它是怎樣爬的?請同學們打開書25頁,大聲讀課文,要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難讀的詞語和帶拼音的詞語圈一圈,多讀幾遍。(指讀、分男女生讀)

2.看來這些詞語同學們都掌握了,把他們送回到課文中,你還能認識他們嗎?(指名分段讀課文)其他同學思考,課文向我們介紹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葉子和腳。)

3.哪些自然段寫了葉子?(第二自然段)哪些自然段寫了腳?(第3、4、5自然段)

過渡語:課文題目是爬山虎的腳,這節課我們就重點學習課文345自然段。

4.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三自然段,默讀課文,看能不能解決課前的疑問,爬山虎的腳到底是什麼樣兒的?(用橫線劃下來)

彙報:

(出示句子)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經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①從這段話裏,你知道了什麼?(位置,形狀顏色。)

②把細絲比作蝸牛的觸角,用了什麼方法?

③通過課文的介紹,你能把爬山虎的腳畫出來嗎?(請一名同學到黑板作畫,然後介紹各部分)

④課文的描寫真實,我們有一種霧在眼前的感覺,讓我們很形象的畫出了爬山虎的腳,此時你想對葉聖陶說些什麼?(觀察仔細,運用比喻句很貼切……)

⑤作者細緻入微的觀察,讓我們敬佩,讓我們帶着自己的感悟,再讀一讀這句話。

5.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向上爬的呢?請同學們默讀第四自然段,用橫線畫出相關句子,並圈出表示爬山虎動作的詞。

出示句子: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八柱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他緊貼在牆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的往上爬,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彙報:

①表示動作的詞:觸、扒、拉、緊貼。

②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③哪個動作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巴說明爬時很用力。)

④作者用這一系列表示動作的詞,細緻入微地描寫了爬山虎爬的過程,下面你能借助這幾個動詞,用自己的話說說這一過程嗎?

⑤此時作者又把爬山虎的腳比作什麼?(蛟龍的爪子)

⑥請同學們拿起書,再完整讀讀第四自然段,再次體會爬山虎爬的過程。

6.指名讀第五自然段。

①這一段寫了爬山虎腳的變化,是從哪兩方面來寫的呢?(沒觸着牆和觸着牆)

②分別講解沒觸着牆和觸着牆時的變化。

③讀到這兒,我真佩服這小小的爬山虎啊,讓我們帶着這樣的感情,齊讀第五自然段。

7.你從作者觀察爬山虎的過程中受到什麼啓發呢?怎樣才能寫出這麼好的文章來?(仔細觀察,按一定順序、連續觀察、抓特點、運用修辭方法等)

三、總結全文

今後我們也要做個有心人,仔細觀察周圍的事物,並且把平時積累的好詞佳句用到我們的寫作中去,相信我們也一定能寫出和葉聖陶爺爺一樣幫的文章。

爬山虎的葉子有什麼特點?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

篇十:爬山虎的腳教案

設計意圖:

以猜謎語的方式引入課文,在講解的過程中,採用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也就是導

思釋疑的方法貫穿全文,讓學生去領悟,感受文本,這樣既從感性上認識到語言的形象性,使學生

體會到作者對爬山虎的細心觀察。同時插入一些背誦訓練,培養學生的語言積累能力。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夠背誦3、4兩段。

2、瞭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知道它是怎樣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3、學習作者細心的觀察方法,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意識。

教學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夠背誦3、4兩段。

教學難點:瞭解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子,知道它是怎樣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入:

同學們喜歡猜謎語,今天就來猜猜老師出示的謎語吧:

1、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過渡:絲瓜和葡萄向上爬都是靠的什麼?搭架子

前幾天老師讓你去觀察的爬山虎,你發現爬山虎向上爬靠得是搭架子嗎?不是,靠的是腳。

二、板書課題:爬山虎的腳腳寫得大一點

看了老師所寫的課題,你有什麼疑問啊?

預設:

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

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子的?

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

板書學生回答

三、研讀第三段:

1、請你快速默讀課文,看看文中哪幾個自然段是寫爬山虎的腳的。(3、4、5)

這三段中的哪一段能回答我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

2、找一名同學來讀讀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學考慮咱們剛纔提出的問題: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的?

板書:位置:葉柄反面

形狀:枝狀像蝸牛的觸角,還像什麼?

顏色:嫩紅

作者之所以能把爬山虎的樣子寫得那麼具體,是因爲作者------“注意觀察了”。我們一起來細細

地讀讀這一段,自己背一背,體會作者的細心。三分鐘後抽查。

四、研讀第四段

作者還注意了什麼?

1、爬山虎是怎樣在牆上爬的。用“▲”劃出爬山虎在牆上爬的動作:

觸、變、巴、拉、貼、爬

學生彙報:教師演示,學生利用這些動詞來說爬山虎爬牆的過程。

總結:是啊,爬山虎就是這樣今天一腳,明天一腳。這個月一腳,那個月一腳,歷經兩三個月,甚

至半年,在你不經意間爬到房頂上去了,你要不花點時間,還真不知道它是怎麼爬的。所以除了認

真看之外,還要堅持觀察。

五、研讀第五段

作者還注意到什麼了?

觸着牆的------枯萎

沒觸着牆的-------變成灰色

“如果不仔細耐心地去看,就不可能發現……就不可能發現……

所以着個注意多麼重要啊!”

今年,作者注意了爬山虎的腳,過去沒注意,那他過去注意了什麼?

爬山虎的葉子。

六、小結:下節課我們就來一起看一下爬山虎那美麗的葉子。

課下爭取背過第五段。

篇十一:爬山虎的腳教案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背誦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導學生自覺運用讀懂自然段、分段等閱讀方法讀懂課文。

3、使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繼續培養學生留心和細緻觀察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特點寫好片段的。

難點: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1、(1)實地觀察爬山虎。(2)寫觀察爬山虎的日記。

2、投影片。

3、多媒體課件:(1)爬山虎的腳爬牆示意圖。

(2)一堵牆上的爬山虎。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2、學會生字新詞;

3、給課文分段;

4、瞭解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

教學準備:

1、實地觀察爬山虎。2、寫觀察日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謎語:

(1)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我們要是種絲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項什麼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

2、導語:

同學們知道了,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爲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25課《爬山虎的腳》。

3、對課題質疑。

二、檢查預習:對爬山虎的瞭解情況;

三、出示學習目標、自讀。

四、學習生字新詞

1、開火車拼讀、糾音。(字形重點:隙、漾)

2、解釋生字詞。

五、默讀、思考:

1、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

2、分段。

3、四人小組討論分段情況、彙報。

六、教學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讀、思考:

(1)這一段講了什麼?

(2)你覺得爬山虎有什麼特點?

2、提問

七、教學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還記得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起我們注意的是什麼?(滿牆的葉子)你能說說你看到的葉子是怎樣的嗎?

2、現在我們來看看課文又是怎樣寫的。

(1)爬山虎的葉子在生長中有什麼變化?重點寫的是什麼時候的葉子?從哪個詞看出來?

(2)課文寫爬山虎的腳,爲什麼要寫第1、2自然段?

(3)討論、歸納:要寫爬山虎的腳,先要向大家介紹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等,然後才介紹爬山虎的腳,文章這樣寫就有條理了。

3、重點指導朗讀第3、4句。

4、指導學生看着板書上的提綱試背第2自然段。

5、說說你最喜歡哪一個句子,你認爲哪個詞語用得最好。

八、質疑。

九、做練習3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來寫好片段的方法;

2、認識大自然的神奇,培養自己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

教學重點:

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方法;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1、在黑板上畫好一幅爬山虎(缺腳)的圖案。

2、多媒體課件:(1)爬山虎的腳爬牆示意圖;

(2)一堵牆上的爬山虎。

教學過程:

一、複習:檢查練習3(投影片出示)

二、導入課文:

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在牆上爬的?我們就帶着問題來學習第三段。(出示學標)

三、學習第3自然段

1、默讀;用~~劃出爬山虎腳的句子,這幾句話分別講了什麼?

2、提問、出句子投影,齊讀。

3、指名在已畫好的爬山虎上添畫腳,要求學生在幾種彩色粉筆中,選擇正確顏色畫腳。

以課文爲根據,對照學生在黑板上畫的爬山虎的腳,評議。

請學生到黑板前用課文的語言講述爬山虎的腳生長的位置、形狀和顏色,全班說。

4、這一自然段講了什麼?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腳寫得那麼形象具體,說明了什麼?課文哪個詞語突出了這一點?(注意)

三、學習第4自然段

1、自由讀。

2、聽錄音,請同學們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樣在牆上爬的?

3、多媒體顯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樣在牆上爬的。)

4、用“▲”劃出爬山虎在牆上爬的動作:

觸--→巴--→拉--→貼

5、齊讀

6、抓住重點詞,用自己的話說說爬山虎是怎樣在牆上爬的?自己說、提名說。

7、指導朗讀

8、作者寫爬山虎的腳“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換成“一步一步”,行嗎?爲什麼?討論、彙報。(爬山虎並不像動物那樣用腳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長一隻腳就巴住牆,越往高處爬,就要不斷地長出新腳。)

9、多媒體再顯示(一棵--→滿牆的爬山虎)。

10、這一自然段主要講了什麼?

四、教學第5自然段

1、根據課後練習1(3),輕聲朗讀。

2、同桌討論、彙報。

3、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人注意的是葉子,可是作者卻能把隱藏在葉子間的腳寫得這麼具體詳細,說明了什麼?(觀察細緻、耐心)

五、第三段總結:

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先講它的生長位置、形狀和顏色,再講它是怎樣在牆上爬的,最後講觸着牆與沒觸着牆的爬山虎的腳有何不同。

六、質疑

七、評議學生的一篇觀察日記。

八、課外作業:

1、根據平時對校內紫荊樹的觀察,自己確定一個意思來寫片段;

2、你將從哪幾個方面來表現這個意思。

篇十二:爬山虎的腳教案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9個生字,正確讀寫“爬山虎、空隙、拂過、漾起、葉柄、彎曲、逐漸、瞧不起”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至四自然段。

3.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4.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檢查預習情況,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見過爬山虎嗎?知道爲什麼把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嗎?(會爬牆)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新課:

(二)檢查預習,初步感知課文

1.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思考:課文圍繞,先講了什麼,再講了什麼,最後講了什麼?

2.檢查預習。

(1)字詞正音:

投影出示生字讓學生認讀,“漾”(yàng)“柄”(bǐng)是後鼻音,要注意讀準確,“隙”(xì)不要讀成(xī);拂(fú)不要讀成(fó)。

(2)識別字型。

(3)聯繫上文理解“舒服”、“均勻”的意思並造句。

3.默讀課文,並用鉛筆圈劃出描寫爬山虎腳的特點的句子。

(三)再讀課文,給課文分段

1.學生自由讀課文,分小組討論分段。

提示:

生長的地方

爬山虎葉子

2.檢查討論結果並說出各段段意。

(四)講讀第一段

1.指名讀第一段。思考:這段主要講什麼?

2.小組討論:

(1)這一段可以看出爬山虎在生長中具有哪些特點?

明確:會爬牆、佔一大片地方

(2)你是通過哪些詞語看出來的?

(五)講讀第二段

l.出示繪有爬山虎葉子的掛圖,指名讀第二段。

2.思考:爬山虎的葉子是什麼樣兒的?長大了的葉子有什麼特點?你是從哪些詞句中知道的?

3.齊讀第二段,體會“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4.指導朗讀第二段。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教學步驟:

(一)複習導入

1.爬山虎的葉子是什麼樣兒的?

2.課文哪幾個自然段是寫的?指名讀。

(二)講讀第三自然段

1.自由讀第三自然段,討論:

(1)用鉛筆畫出課文中描寫爬山虎腳的詞句。

(2)這一段講了爬山虎腳的幾個特點?每個特點是什麼?

(3)從哪一句可以發現作者是注意觀察的?

(三)講讀第四自然段

1.指名讀。思考: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它能夠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原因是什麼?

2.作者看到了,想到了什麼?

3.小結:

作者抓住了爬山虎的葉子、腳會爬的特點,向我們介紹了爬山虎。作者細緻入微的描寫,在我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那滿牆的爬山虎。

(四)講讀第五自然段

1.齊讀第五自然段。

2.思考:這一自然段講了幾層意思,主要意思是什麼?

明確:(1)觸着牆的爬山虎才能生存;(2)能牢固地巴在牆上。

(五)再讀課文,加深理解

1.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

2.讀後思考:爬山虎的葉子爲什麼能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

(六)指導背誦三、四、五自然段

1.自由讀第三、四、五自然段,並逐段背誦。

2.指名背誦。

(七)總結

這篇課文采用抓住事物特點進行觀察的寫作方法,生動地向我們描繪了爬山虎會爬的祕密。

(八)佈置作業

1.用“舒服”、“均勻”造句。

2.課後3、4題。

(九)板書設計

篇十三:爬山虎的腳教案

教學目標:

1、能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緻、有序的觀察習慣。

3、學習生字、詞語,積累好詞好句。

4、使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

教學重難點:瞭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緻、有序的觀察習慣。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時間:2課時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1、熟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2、學會生字新詞;3、初步瞭解爬山虎的特點。

教學過程:一、謎語導入:一物生來很平凡,身上小腳有萬千。天性好動牆上爬,庭院披上綠衣衫。

1、同學們你們來猜猜,這是一種什麼植物?

2、對,這就是爬山虎,我們在很多地方都能夠看到它,葉聖陶老爺爺用優美的語言爲我們描述了爬山虎的腳。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板書課題)

3、“虎”是本課需要會寫的生字,我們來一起寫一下。(集體書空)

4、質疑:看到課題後你有什麼想知道的嗎?二、初讀課文作者是怎麼觀察的,又是怎麼寫的,自由讀課文。三、檢查反饋讀書朗讀課文,可以讓學生小組互讀,可以請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點檢查生字、詞語的讀音。四、糾正讀音:“疊”讀dié,不讀diě;“隙”讀xì,不讀xī;“拂”讀fú,不讀fó;“莖”讀jīng,不讀jìng。

五、理清脈絡:課文是按照什麼順序介紹的爬山虎呢?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腳。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不但動物和人有腳,原來爬山虎也是有腳的,

多有趣呀!咱們班有的同學就更了不起了,還給爬山虎的腳畫了畫呢!咱們一起欣賞欣賞!(出示課件學生的作品)

師:大家發現了嗎?他們畫的都不一樣!你覺得誰畫的好?能說說理由嗎?生:(發表自己的意見,結合課文的理解。)

師:爬山虎的腳到底長在哪,到底什麼樣?咱們到課文中去找找好嗎?感悟課文內容,引入重點:

(一)

1、快看看到第幾自然段中能找到答案?(第三自然段)咱們就來看看課文的第三自然段。(讀第三自然段,彙報自學成果)

2、誰願意先來說說?

生:爬山虎的腳長在長葉柄的反面,像蝸牛的觸角。書上說“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大家見過蝸牛的觸角嗎?仔細觀察過蝸牛的觸角嗎?今天我特意帶來一隻小蝸牛,你們想不想看?(課件出示圖)——說說你的感受。

生:蝸牛的觸角給我的感覺有點滑,很有光澤。長得很漂亮。

蝸牛的觸角有光澤還特別滑,爬山虎的腳的樣子就是這樣,多漂亮呀!再讀讀這句話。

生:我覺得爬山虎的腳比蝸牛的觸角還要漂亮,因爲它的腳是嫩紅的,書上說“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所以我覺得它的腳更漂亮。你真會讀課文,還能結合後面的內容來思考問題。爬山虎的腳還是嫩紅的,比蝸牛的觸角還要漂亮!這是多美的腳呀!

(課件出示學生畫的畫)我想這幾位小畫家現在一定有新的想法了,他們一定能創作出更好的作品。

我想可能就是因爲它的腳長得太漂亮了,所以才藏起來的,看到它還真不容易呢!咱們別放過這次機會,再讀讀這個自然段,好好欣賞一下!生讀第三自然段。

今天咱們能看到爬山虎這麼漂亮的腳,你高興嗎?作者一定也特別高興,這種高興的心情應該怎樣讀?再讀讀這句話,讓我們每個人都能聽出“高興”的心情。

(二)

1、爬山虎的腳不僅長得很漂亮,而且還能幫助它爬牆呢!它是怎麼爬牆的呢?

2、生:一腳一腳地爬。

什麼是“一腳一腳地”呀?大家再讀讀書,想一想究竟什麼是“一腳一腳地”?生讀課文。

2、現在誰願意說一說,能演一演嗎?

大家分小組演一演,咱們把身體當作莖,手指當作細絲,手指頭就是爬山虎腳上的小圓片,結合課文想想應該怎樣表演?生分小組表演。

哪個小組願意來演一演?學生小組表演。他們表演的對不對呢?誰有不同的想法?

同學們意見產生分歧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快讀讀這個自然段,想一想爬山虎都做了哪些動作,再把動詞畫下來。學生邊讀課文邊思考3、彙報自學成果:

生:“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觸”就是接觸的意思。

那什麼是“巴住”呢?又是個什麼樣的動作呢?巴在牆上還動不動了?要是換成“抓”,行不行?如果換成“扣”呢?

大家看咱們換了兩個動詞都不行,可見作者用詞多準確呀!再讀讀這句話。還有嗎?

生:“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拉一把”就是拉一下。(做動作)

噢!爬山虎的腳不僅僅是“巴住”牆,它還拉了一把它的嫩莖,使它緊貼在牆上。現在誰願意再演一演。學生表演。

原來爬山虎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地向上爬的,我明白了。生:不是“一步一步”是“一腳一腳”。有什麼區別嗎?

生:“一步一步”是兩隻腳不停的交換,“一腳一腳”就是巴住了就不在動了,再長出一隻腳,再巴住牆。(一邊做動作一邊說)

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每走一腳都巴住牆,多有力呀!怪不得書上說像什麼?生:像“蛟龍的爪子”

師:(課件出示對比圖片)“蛟龍的爪子”多有力呀!再讀讀這個自然段。4、它的腳除了觸到牆的,還有沒觸到牆的,那它後來有什麼變化呢?生:它自己就萎了,慢慢的消失了。

第五自然段還告訴我們那些觸到牆的腳,逐漸就變成了灰色。對比下面這兩個句子,說說哪個好?爲什麼?

①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腳,那些腳巴在牆上相當牢固。

②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腳,那些腳巴在牆上相當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

生:第二句好,因爲它具體地寫出爬山虎的腳到底有多牢固。“休想”是什麼意思這句話誰能換一種說法,使句子意思不變?

生: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腳,那些腳巴在牆上相當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別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

(三)

1、課文除了向我們介紹了爬山虎的腳還介紹了什麼?

生:還介紹了爬山虎的葉子。

爬山虎的葉子長得怎麼樣?

生:長的好、到處都是、爬滿了牆。

請你再讀讀第二自然段,說說從哪些詞句中你感受到爬山虎的葉子長得非常好?學生讀課文。

2、這段葉子的描寫多美呀!那你們再看看課題,《爬山虎的腳》,這兒寫的是葉子,你有什麼問題嗎?

生:題目是《爬山虎的腳》,爲什麼要寫它的葉子呢?

是呀!明明課題是《爬山虎的腳》,爲何要寫它的葉子呀!不明白?

生:因爲我們都是先看到它的葉子,然後才觀察到它的腳,它的腳藏在葉子的下面。

生:就是因爲它的葉子不斷的吸收陽光它的腳才能長得特別好,爬山虎才能不斷的向上生長。

發散思維練習:

看來爬山虎的葉子對它的作用是十分大的,那如果有一天爬山虎沒有了腳將會怎樣?

生:它就不會再向牆上爬了,在地上爬的到處都是。

生:它只能在地上爬,吸收的陽光也不如在牆上的時候多了,它的葉子也會慢慢地長得不好了。

正因爲爬山虎有了腳它才能不斷地向上爬,每走一步都是那麼堅實。一步一個腳印,做人也應該這樣。你喜歡它嗎!把你喜歡的部分再讀讀吧!

(四)作業:

必做題:

1、背誦課文的第二自然段。

2、摘錄課文中的好詞句。

選做題:觀察身邊的一種植物,以《我發現了„„的祕密》爲題寫一段話。

篇十四:爬山虎的腳教案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腳》是小學語文第七冊裏的一篇觀察描寫植物的精讀課文。作者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葉聖陶。葉聖陶在本篇課文中用細緻簡潔的文筆分別介紹了爬山虎葉子和腳的形狀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牆的,來引導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細緻地觀察身邊的事物。本篇課文是安排在本冊中的第二單元組中,其目的是在讀懂,理解字、詞、句、段的基礎上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繼續學習和進一步鞏固怎樣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的知識點、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們觀察事物的能力,具有留心身邊事物的習慣。

二、教學目標:

1、能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細緻、有序的觀察習慣。

3、學習生字、詞語,積累好詞好句,背誦2~3自然段。

三、教學重難點:

瞭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描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本課詞句的理解,進一步來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這是課文的理解難點。

四、教具準備

1、爬山虎實物展示。

2、學生準備水彩筆及白紙一張。

3、多媒體課件:幻燈片八張。

五、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出示實物,你在哪兒見過?爬山虎是一種植物,一般的植物都是怎麼組成的?(由根、莖、葉組成,可爬山虎還有腳,覺得奇怪嗎?)

學了這篇課文你就會明白爬山虎的腳究竟是怎麼樣的。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著名作家葉聖陶爺爺寫的《爬山虎的腳》。齊讀課題。

2、介紹作者(課件出示)

葉聖陶,原名葉紹鈞,江蘇蘇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他創作了我國第一部童話集《稻草人》,我國現代文學史世上第一部長篇小說《倪煥之》。

二、初讀檢查

1、請大家自由讀讀課文,注意要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

2、找一找課文中那幾個自然段寫的是爬山虎的腳,剩下的自然段寫的是爬山虎的什麼?

檢查交流:

1、開火車讀,齊讀詞語。(課件)

嫩綠舒服均勻重疊空隙漾起拂過

葉柄蝸牛緊貼蛟龍枯萎逐漸牢固

隨機理解“葉柄”、“重疊”

2、課文中哪幾個自然段寫的是爬山虎的腳?(3——5寫的是爬山虎的腳)

剩下的自然段寫的是爬山虎的什麼呢?(剩下的自然段寫的是爬山虎的生長的位置和葉子。)

3、小結:作者按順序先寫再寫最後寫

三、學習第一自然段。

1、自由讀第一自然段。

思考:作者在哪兒看到了爬山虎?

這兩處地方有什麼共同點?(都在牆上)

2、教師小結:作者這樣寫是以這兩處的爬山虎生長的情況,告訴我們爬山虎長在什麼地方。其實爬山虎還可以長在岩石上。

3、齊讀第一自然段,思考:這兩句話除了告訴我們爬山虎長在什麼地方外,你還能從句中看出爬山虎的什麼特點?

從“滿是”,“一大片”看出爬山虎長得很茂盛。

4、再讀第一自然段。

四、講讀第二段:

1、自由讀第二自然段,把你最喜歡的句子劃出來。

2、小組交流,說說你爲什麼喜歡這個句子。

3、品味語言。隨機理解:新鮮、舒服、均勻、拂過、漾起等詞語。

新鮮指爬山虎的葉子綠得醒目,葉子生長旺盛,充滿生機。

舒服指看上去會讓人覺得賞心悅目。當你心情煩躁的時候,看一看爬山虎,會覺得所有的煩惱都拋到了九霄雲外;當你悲傷的時候,看着它心情會舒暢。當你疲憊的時候看到它會覺得神清氣爽。

一牆的葉子漾起波紋,好看得很。閉上眼睛,想象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做一做拂過、漾起的動作,你能讀好這句話嗎?這句話寫出了爬山虎的動態美。我們一般描寫植物只會寫植物的靜態,而葉聖陶爺爺把爬山虎的動態也寫得惟妙惟肖,值得我們借鑑。

區別“蕩起”與“漾起”的含義。

5、指名朗讀,要求讀出對爬山虎葉子的讚美之情。

6、練習填空。

那些葉子綠得那麼(),看着非常()。葉尖()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沒有()起來的,也不留()。一陣風(),一牆的葉子就(),好看得很。

7.作者爲什麼把葉子寫的這麼美呢?(認真觀察)所以我們要學習作者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地鋪滿牆,這跟它的腳有密切的聯繫,爬山虎的腳又是什麼樣的呢?

五、學習第三自然段

1、默讀;用~~劃出爬山虎腳的句子,這幾句話分別講了什麼?

2、出示課件,讀相關句子。

交流討論:生長位置在莖上長葉柄的地方的反面。

腳的樣子:枝狀的——指六七根細絲構成的樣子,像蝸牛的觸角——指每根細絲的樣子。

腳的顏色——嫩紅的。

3、指名在已畫好的爬山虎莖上添畫葉子和腳,要求學生在幾種彩色粉筆中,選擇正確顏色畫腳。

以課文的語言爲根據,對照學生在黑板上畫的爬山虎的腳,評議。

4、再次出示實物,讓學生觀察爬山虎的腳,如此細小的腳作者卻描寫得那麼細膩,這都是因爲作者在仔細的觀察課文哪個詞語突出了這一點?(注意)?

指導寫作方法。我們不瞭解爬山虎的腳,但是看見過蝸牛的觸角,即使沒有看見過蝸牛的觸角,你也能想象得出龍的爪子,所以說採用比喻的寫法能讓我們對描寫的事物瞭解得更加具體、形象。那麼爬山虎的腳有什麼作用呢?它究竟是怎樣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呢?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

本文地址:https://www.mgzwm.com/czzw/zhongkao/1286105.html

  • 標籤: 精選 教案 爬山虎 爬山虎作文150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爬山虎的腳教案(精選14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爬山虎的腳教案(精選14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咪咕作文迷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