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咕作文迷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說課稿(精選4篇)作文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說課稿(精選4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8.72W 次

篇一: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說課稿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說課稿(精選4篇)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七組的課文。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講述了少年周恩來在感受到中華不振的現實之後,立志爲振興中華而讀書的事;

學習本文目的一方面讓學生了解一代偉人周恩來少年立志爲振興中華而讀書的志向,引發學生思考自己讀書的目的,激勵學生將自己的學習生活與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大業聯繫在一起;另一方面是爲了引導學繼續學習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2、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帝國主義、伯父、模範、風和日麗、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耀武揚威、巡警、吵嚷、得意揚揚、懲處、抱負、胸懷、喝彩、振興中華”等詞語。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深入地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並通過閱讀當今中國被國外人所欺負的事件,樹立爲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3、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學的難點是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二、說教法學法

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創新精神,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爲了實現這一目標,同時也爲體現新課程標準中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時我採取情境導入法,以“中國受帝國主義欺凌的視頻”爲切入口,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激發起作爲一箇中國人深藏於心的愛國情感。接着引導學生談談觀後感,從而引入課題“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然後組織學生探究並體驗,最後結合實際進行拓展延伸,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語文課的開放性和語文課與社會、與人生相結合的特點。

三、說教學過程

我的課堂結構是:檢查生字詞語預習——情境導入課文——感受周恩來的遠大志向的樹立過程——結合實際進行事情與思想的拓展

(一)課前準備

有關於周恩來資料的蒐集閱讀。

識字預習:主要包括讀音、字形、字詞的意思。

語文學習是母語的學習,學習的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所以,語文學習決不能僅僅侷限於課本,侷限於課堂,應該把語文學習深入到各個環節,拓寬語文學習途徑,爲此,我在課前補置作業,並與電腦教師進行協調,讓學生在信息課時學習搜索周恩來事蹟,並做好摘記。

又根據四年級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獨立識字能力,而且課文中的生字都有注音,所以我把識字任務放到課前讓學生自學自查,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終身學習的學習習慣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檢查生字詞語預習

這一部必不可少,監督是形成習慣的關鍵,在進行該環節的時候,我對學生的識字進行深化:對少數不容易讀準或容易混淆的字作適當指導。而字意方法的解釋放在隨文學習。

(三)情境導入課文

情境的創設是通過多媒體呈現出來的關於中國人被帝國主義列強所欺凌的視頻片段,對於現在出在安定社會心靈麻痹的小學生來說最能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也同時爲感受才12歲的周恩來有“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抱負做好鋪墊。

(四)感受周恩來的遠大志向的樹立過程

一、由課題進行提問:爲什麼周恩來會有“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抱負。

二、根據學生回答,引導解釋“中華不振”這個詞語的意思,並提問:中華不振在哪裏?(1、沒事不要到外國租界去玩。2、婦女在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卻沒出說理。)

四、感受周恩來在看到這種現狀時內心的變化過程。

1、疑惑:指導有感情朗讀的方法引導學生體會。如,在讀周恩來與伯父的對話時,“爲什麼?”“那又是爲什麼呢?”要讀出不解和追問的語氣,體會周恩來對這些事情的關注;“爲什麼中國人不能去那兒,而外國人卻可以住在那裏?這不是中國的土地嗎……”要讀出疑惑不解的語氣,體現出周恩來在疑惑中不斷地追問和思考。

2、沉思:從“同學們常常看到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誰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麼”,“周恩來一直靜靜地坐在那裏,沒有搶着發言”看出周恩來一直在覺思,並適時提問,周恩來在沉思什麼?

3、立志:“周恩來站了起來,清晰而堅定地回答道:‘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生可以體會到周恩來絕不是出於一時衝動,而是在此之前經過了認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遠大志向,他的志向異常堅定,以後也不會有絲毫動搖。

4、結合周恩來看到“中華不振”的現實和他在修身課上鏗鏘有力的話語等內容,讓學生談一談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來的內心世界。

五、結合實際進行內容與思想的拓展

畢竟周恩來那個時代的事情離我們這一代的學生在時間與思想上都有了些距離,學生並不能真切的感受到振興中華,匹夫有責的道理。爲此我在網上找了一些現今中國人被凌辱的一些事件在課堂上講述,並讓學生談談:爲什麼而讀書?從而真正樹立愛國主義的思想。

篇二: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說課稿

認真聽完張蓓蓓老師老師執教的《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有一種情感的震撼,更有一種精神的享受。一節課,簡簡單單有方法,紮紮實實有提升,平平淡淡有激情。在充滿詩意的課堂上,張老師的教育語言、機智很有特色,尤其是方法的滲透,慢慢地滲透到學生的內心深處。這堂課處處彰顯着精彩,其中給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幾點:

一、思路清晰,步步深入

整節課,張老師的教學思路非常清晰,步步深入引導學生學習生字、初讀文本,走進文本。張老師從課文的初讀,到生字的學習及理解,再到主要內容的概括,都很有條理,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最終達到教學目標。

二、語言精彩,適時點評

整節課,張老師的語言精練,並且有很強的感染力,或悲傷或憤怒或高昂或低沉,都深深地打動學生。而對學生的回答,張老師也能適當地做出激勵性的點評。如“你真會預習”、“你們都有一雙慧眼,真會讀書”……這些語言對孩子有很大的鼓勵性。

三、注重方法的引導及遷移。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語文的學習也不僅僅是知識的學習,更應該是方法的學習,張老師在上課過程不斷在向學生潛移默化着各種學習方法,如概括主要內容等,這樣能讓學生在這堂課上學到知識,以後在沒有老師或者獨自讀書時也能夠自己完成,完成方法的遷移。

四、以學生爲主體,處處彰顯教學的智慧。

在張老師的課堂上,始終是以學生爲主體,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真正做到了讓學生從不會到會,體現着課堂的真實性,而且十分注重激發孩子的興趣,如朗讀課文時沒有按照常規傳統的方式分段讀,而是讀錯了找人接着讀,這樣學生爲了自己能夠讀的多,勢必就會在課下好好讀,一下子班級的學習勁頭就提上去了。

5、以讀傳情,品讀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動,不應以教師剖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自動積極的思維和情緒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緒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所以,課堂情緒的交換,離不開文本,引導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體驗。課堂上張老師通過不同形式的讀來感悟,如齊讀,個別讀等。

綜觀張老師本課教學,這節課給了我很大的啓示,值得我好好學習。張老師極好地把握了語文學科特點,以生爲本,立足文本,又走出文本,三維目標充分體現。真正做到了老師簡簡單單教,學生紮紮實實學。

篇三: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選自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七組,本組以“成長的故事”爲專題,從不同角度講述了別人的成長故事,讓學生在體驗別人成長經歷的同時,思考自己成長中的問題,學習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何與別人相處本篇課文寫的是少年周恩來,在親眼目睹中國人在外國租界裏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後,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爲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

本課位於本組教材的第一篇,意圖是引導生思考自己讀書的目的,激勵生將自己的學習生活與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大業聯繫在一起;引導生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爲本組其它課文的學習奠定了學法基礎和感情基調。

二、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依據新課程理念,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與能力目標: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目標: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通過形式多樣的朗讀,品味語言,深入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爲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三、教學重難點: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是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四、說教法:

“教有多法,但無定法”,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在本課中我主要採用自主探究法、朗讀感悟法、討論法和多媒體輔助法進行教學,從而讓生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爲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五、說學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在教學中,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通過形式多樣的朗讀,讓學生感知文本,體驗情感,經過合作交流,發展思維,培養能力,在學習中滲透“讀——思——議——悟”的學法。

六、教學時間及教材處理:

本文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整體感知,理清課文思路,學習(1——8)自然段,體會文章情感。第二課時:學習(9——17)自然段,深入探究,聯繫實際,樹立遠大志向。

七、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一)、創設情境,導課激趣

1、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新課程標準也指出:語文教學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上課時,我充滿激情的語言對學生說:同學們,有這樣一個人,在飛機遇險的時候,不顧個人安危毅然把自己的傘包送給一個小女孩,你知道他是誰嗎?有這樣一個人,不僅全中國的人愛戴他,全世界的人也愛他,在他逝世的時候,聯合國爲他降半旗表哀悼之情,你知道他是誰嗎?有這樣一個人,他在12歲時就說出了一句令所有人都喝彩的一句話,你知道他是誰嗎?[通過教師語言情境的創設,吸引學生的興趣,自然引出本文課題“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生齊讀課題,談談你對課文題目的理解,師做點撥:“崛”是興起的意思,“之”是“的”的意思。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藉助漢語拼音朗讀課文,提出自學要求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因此,在初讀課文時,一、要求學生藉助漢語拼音拼讀生字,通過查字典或聯繫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詞語意思,把課文讀通順,讀準確。二、-觀察田字格中的字,想想:怎麼記住它最容易。[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師做有針對性的指導,如:“嚷”讀後鼻音,“懲處”中“懲”讀二聲,“處”讀三聲,“範”是上下結構不能寫成左右結構,“巡”中的撇點不能寫成半圓,通過老師的示範,學生的抄寫,即培養了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又紮紮實實地完成了識字教學由“讀到認到寫”的任務]。

2、生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本文圍繞着少年周恩來寫了哪幾件事?並找出相關段落。引導生以“地點、人物、事件”爲線索進行概括,通過生生交流,師生互動,理清課文結構,明確:本文圍繞着少年周恩來寫了三件事。1、周恩來來到瀋陽,與伯父的對話(1~6)2、周恩來在租界裏親眼目睹婦女受人欺凌卻無處說理。(7~8)3、周恩來在修身課上,立下“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這一環節的設置,讓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整體感知,把握課文結構,理清課文思路]

(三)、初步探究,把握脈絡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我以“問題”入手,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培養生的思考能力。

1、初步探究,找切入點:我拋出問題:周恩來爲什麼會立下“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志向?文中的哪個詞最能體現?這個詞在文中出現幾次?通過多個問題的設置,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生通過自己讀課文,很快就能找出本文的關鍵詞“中華不振”,在文中出現2次,進而引導生劃出句子

2、比較閱讀,交流發現:讓生反覆閱讀兩個句子,比較兩處出現的“中華不振”有什麼不同,然後在班上交流自己的發現,通過仔細比較閱讀會發現:第一次的“中華不振”是由伯父告訴周恩來的,第二次的“中華不振”是由周恩來自己親身體會到的。這一環節的設置,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讓學生學會在閱讀中進行比較分析,進一步的理解內容,體驗情感。

3、默讀課文,交流感受: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讓三四年級學生學會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通過讓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感受:文中的哪些句子能讓你感受到“中華不振”?劃出相關句子,然後在班上交流感受,通過交流,有的同學會說:我從伯父的話語中能感受,有的會說:從婦女的哭訴中感受[這一環節的設置,通過讓生讀課文,找句子,談感受,加深對“中華不振”的理解,更深入的體會當時周恩來的心情,理解周恩來立下志向的原因。

(四)、精讀課文,體驗情感

1、角色朗讀,把握情感:請同學們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第一部分,根據自己的理解,把握人物說話時的語氣,然後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分角色朗讀,對學生讀得不到位的地方,師給予及時的指導:例如,當讀到“爲什麼?那又是爲什麼呢?”這句時,要引導學生讀出周恩來不解、追問的語氣,體現他對這些事情的關注;讀到“爲什麼中國人不能去,外國人卻可以,這不是中國的土地嗎?”這句話時,要引導學生讀出疑惑不解的語氣,體現周恩來在疑惑中不斷地追問和思考。[通過角色朗讀,讓學生入情入境,進入人物的內心,感受周恩來第一次聽到“中華不振”時疑惑的心理,進而理解周恩來後來爲什麼會不聽伯父的話,闖入租界,爲第二部分的教學做下鋪墊]

2、發揮想象,深入體會:請生朗讀課文第二部分,邊讀邊想象:當時那位婦女是怎樣哭訴的?中國巡警是怎樣訓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會說些什麼?聯繫人物當時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切身體會“中華不振”的悲哀

[新課程標準指出: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情感、培養語感的基本途徑。這一環節的設置,主要通過形式多樣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思考,讀中想象,打開學生情感的閘門,以心感悟文本激起共鳴]

(五)、小結全文,佈置作業

因爲“中華不振”,周恩來在年少時就立下了“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志向,請同學們課後蒐集相關資料,體現“中華不振”的事實,並抄寫生字詞。

第二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課激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上課一開始,我運用多媒體手段,播放“華

人與狗不得入內的圖片,中國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飽受凌辱的圖片,外國人在中國的土地上耀武揚威的圖片”,讓生談一談作爲中國人看到這樣的畫面你是什麼樣的感受?然後讓生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資料,進一步體會當時我國貧窮落後、遭受侵略的社會現實[這一環節的設置,通過師播放的觸目驚心的畫面及生口中敘述出的事實,讓生多角度、深刻地理解“中華不振“的具體含義,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深刻體會周恩來當時的心理感受]

二、精讀課文,體驗情感

1、請學生朗讀(9~16)自然段,思考:周恩來親眼目睹了“中華不振”的事

實之後,他做了什麼?——引導生抓住關鍵詞“沉思”

2、交流體會:從“沉思”一詞中,你讀到了什麼?這一問題的設置,關鍵是

讓生體會到周恩來立下“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並非一時衝動,而是經過充分思考的,他的志向異常堅定,以後也不會有絲毫動搖,引導生抓住“清晰而堅定”進一步體會。

3、結合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請同學們想象: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什麼?讓生

寫一寫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來的內心世界,然後在班上進行交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這一環節的設置,通過學生的朗讀、想象和練筆,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生的想象和創造潛能,師在這一環節,應充分尊重學生的想法,不能粗暴的否定,扼殺學生的想象]

4、比較閱讀,思考周恩來讀書的目的與其他同學讀書的目的有何不同?通過

生自己的比較、體會,引導生明白:爲明理、爲做官、爲吃飯而讀書,都是爲了滿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則是把個人的學習與民族的振興聯繫起來,進而感受到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抱負。

三、聯繫實際,暢談感想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在教學後,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想想自己讀書是爲了什麼,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認識,昇華情感。[通過交流,讓生明白,人不能僅爲自己活着,應該活得更有意義些,引導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爲學生今後的學習明確遠大的方向。]

四、讀寫結合,練筆實踐

讓學生回憶自己的成長經歷,通過閱讀、寫信等多種渠道,瞭解別人“成長的故事”,可以瞭解名人的成長故事,也可以瞭解熟悉的親人或小夥伴的成長故事。然後用講故事、寫文章的方式,展示學習的收穫。

篇四: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說課稿

一、說教材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義務教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七組的課文。這組課文講述了別人成長的故事,學生在閱讀時一定會受到啓發,在體驗別人成長經歷的同時,思考自己成長中的問題,學習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何與別人相處……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裏受外國人欺凌都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爲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少年周恩來立志爲振興中華而讀書的志向,引發學生思考自己讀書的目的,激勵學生將自己的學習生活與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大業聯繫在一起;二是引導學生繼續學習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說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會寫本課生字。正確讀寫喝彩、振興中華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地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爲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三、說教學重難點: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學的難點是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激發學生樹立爲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四、說設計理念

這篇課文記敘的事情發生在90多年前,學生對當時中國的社會狀況和周恩。)情景,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在教學課文的第一部分時,可以用指導有感情朗讀的方式引導學生體會。在讀周恩來與伯父的對話時“爲什麼”?“那又是爲什麼呢?”要讀出不解和追問的語氣,體會周恩來對這些事物的關注;“爲什麼瀋陽有些地方是外國人的租界,不能隨便去玩,有事也要繞着走,免得惹出麻煩沒有地方說理。”要讀出疑感不解的語氣,體現出周恩來在疑惑中不斷地追問和思考。最後,分角色朗讀少年周恩來與伯父的對話。

這是第一課時完成的學習內容。

(二)體會“中華不振”,讀懂沉思,傾吐情感

細讀課文,主要運用已有能力抓住重點語句體會作者思想感情,是以學生爲主,教師在各個主要環節點拔,提問矯正、以達到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揣摩語言,是學習表達方法,這階段尤其要把握學生自學的“度”要留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把聽、說、讀、寫有序的結合起來,使課文具體、細緻的語言特點,作者的“表情”方式學生逐步認識。要表演,就必須對課文有一定的瞭解,這樣就可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在教學第二部分時,周恩來親眼見到中國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待遇,這是他立下“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個遠大志向的直接導火索,這件事不但使他真正體會到了“中華不振”的含義,而且引發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漸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教學時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當時那位婦女是怎樣哭訴的,那個中國巡警又是怎樣訓斥她的,站在一旁的外國人會說些什麼?再讓學生談一談作爲中國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還讓學生結合課前蒐集的有關資料,體會當時我國貧窮落後遭受帝國主義的強侵略的社會現實,更深刻地理解“中華不振”的具體含義,體會周恩來當時的心理感受。

教學第三部分時,先引導學生思考“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什麼意思,並聯系全文體會周恩來疑惑到靜思到立志的心理變化過程。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子,“有位同學一直默默地坐在那裏,若有所思”,到周恩來站了起來,清晰而堅定地回答道:“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樣學生可以體會到周恩來絕不是當於一時的衝動,而是在此之前經過了認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遠大志向,他的志向異常堅定,以後也不會動搖。抓住重點語句和結合周恩來看到“中華不振”的現實和他在修身課上鏗鏘有力的話語內容。讓學生推想一下週恩來一個人在沉思什麼,還讓學生回答讀書的有什麼不同。有爲父親,爲明理、爲光耀門楣而讀書、都是爲了滿足自已生活需求;而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則是把個人的學習與民族的振興聯繫起來,在這樣的對比中,使學生感受到少年周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抱負。畢竟周恩來那個時代的事情離我們這一代的學生在時間與思想上都有了些距離,學生並不能真切地感受到振興中華,匹夫有責的道理。爲此我在網上找了一些中國人被凌辱的圖片放在課件裏,適時加上一些解說詞。從而真正樹立愛國主義的思想。在課件裏,我也用圖片簡略地介紹了周恩來總理爲中華振興所做的貢獻。從而讓學生深深體會:“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不是空談,不是口號,說說而已。周恩來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這是周恩來年少時的抱負,是他一生追求的信念,更是終生爲之奮鬥的目標。

這是我第二課時要完成的學習內容。

(三)結合實際進行內容和思想的拓展

教學課文後,可以讓學生談談課文哪些部分給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暢談自己讀課文後的感受;可以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想想自己讀書是爲了什麼,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認識,昇華情感。

學生課外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周恩來總理爲中華振興所做的貢獻,在這課堂上交流。

本文地址:https://www.mgzwm.com/czzw/zhongkao/1286354.html

  • 標籤: 崛起 讀書 說課稿 精選 爲中華掘起而讀書作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說課稿(精選4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說課稿(精選4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咪咕作文迷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