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咕作文迷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作文載體作文 > 讀後感作文 > 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推薦10篇)作文

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推薦10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7.87W 次

篇一: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

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推薦10篇)

這本書,我讀了很久,也深深的打動了我。對於曾國藩,一開始的認知是教科書裏面的壞人,現在,我知道他是多數人的信仰。

下面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曾國藩。曾國藩出生於嘉慶十六年,也就是1811年十月十一日,出生於湖南省湘鄉縣白楊坪村(今屬雙峯具)1816年他開始在家塾讀書,1833年考取秀才,入縣學,1834年又考取湖南鄉試舉人,之後就被二品錄取,開啓了爲國家做出貢獻的開始。他幫助清朝將馬上由盛轉衰的局面拉了回來,從不會打仗到帶兵打仗,從對戰敵人多次失敗,到最後終於將敵人打敗,這些都是曾國藩所有經歷過,並實現的事情。

但曾國藩的一生非常坎坷,首先他的資質較差,無論是智商還是身體狀況,與常人相比都處於弱勢,這估計是和基因與環境有關,曾國藩的家鄉至今還是個交通不便、消息閉塞的地帶,那個地方的人自然也不怎麼聰慧,曾國藩的父親在家教十分嚴厲的條件下,

仍然連考了十七次秀才均以失敗而告終,曾國藩本人也如此,十六年寒窗苦讀,六次考試均落榜,還受到了考官的當衆諷刺,然而也正是這次恥辱,如當頭棒喝、醍醐灌項,曾國藩竟咬牙發奮,第七次終於成功,從此開啓了自己飛黃騰達之路。

本書要講晚清重臣曾國藩跌宕起伏的一生,他爲了挽救晚清政府而鞠躬盡瘁,然後成爲了一代重臣深受皇帝的喜愛,可是最終這個爲晚清朝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卻只落得了個毀譽參半的結局。我個人認爲曾國藩是一個清廉的官,他沒有因爲皇上喜歡他就不務正業,而是一直努力想要將他帶領的軍隊培養好,只是一開始幸運之神並沒有眷顧他。他創建了湘軍後,接連吃敗仗,甚至有一次絕望到投江自盡,只是他並沒有放棄,而是更加努力的去查找原因最終他終於掃清了叛軍,解救了晚清局面。我很敬仰這位爲民造福的清朝忠臣,他從不離職

文學修養更是了不得,從小就能熟背《逍遙遊》。《史記》、《文選》等古今名作,從這一點看,我很是敬佩他的記憶和耐心,因爲就拿史記這本書來說,這本書非常厚、非常難讀,如果換作是我,早就扔在

一邊玩了。而他卻能堅持不懈、永不放棄更讓我敬佩的原因是他組建的湘軍在被太平軍打得落花流水、片甲不留的時候,他的意志卻沒有被打散,而是再起,重整軍隊,繼續抗擊。在曾國藩功成名就之

時,前往恩師的墓前進行祭拜,讀到這兒你不禁要問了,爲什麼這時他纔想起他的恩師,他的孝心在哪呢?我只能說忠孝兩難全。在閱讀了《曾國藩傳》之後,我首先感覺他是一個光明磊落的中國人,他身上有着典型中國讀書人的特質,那就是修身,齊家和治國。儘管他服務的是那個

腐朽的滿清王朝,但是拋開歷史和階級的侷限性。他那份對國家、對民族、對家人的愛仍值得我們尊敬。

篇二: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

聽聞曾國藩這個名字,腦海中浮現的大多是以“賣國賊”來批判其本身,但未然。最近拜讀了張宏傑先生的著作,從心中對此古人有所改觀,也明瞭曾國藩老先生所說“不可輕率評譏古人”也確有其理。通過書中字裏行間寫出這篇感想。

在曾國藩同期有衆多官員家世顯赫,天賦也是一鳴驚人,與他們相比,曾國藩也不過是無名小卒,但又爲何能在衆多達官貴人中脫穎而出,被譽爲大清“中興第一名臣”呢?他的漫漫人生路引人深思。即使他七考中秀才,也是以紮實取勝。即使他躊躇滿志進京發現不及他人見多識廣,也是以靠廣交朋友自我提升,研讀經典陶冶品性。即使他多次對抗太平天國屢戰屢敗,兩次輕生陷入絕境,也是以蟄居自反,最後大悔大悟。他的一生處處絆腳但是走過的每一步都成爲了人生精進的基石,他以一種笨拙的精神,持續奮鬥,從笨人到聖人。

讀後我對於他本人性格特點的變化做了疏通,在反觀他所做的每件事就會豁然通透。曾國藩很注重處理人際關係,先是修正自己的性格,從乍到北京時的洋洋自得,和別人因爲雞毛蒜皮的小事發生口角,但每天他都會寫日記來反省自己,從而自己的性格也越來越平和。他願意爲自己的社交付出,廣交好友。再後來帶領湘軍性格也更加妥協,更加協和,他與沈葆楨上下級之間的包容。面對李鴻章對於自己利益問題寸步不讓但也在晚年將自己接班人的位置傳給他。他是不拘小節,爲人從容。

雖然他交友廣泛,但他從不越界,與朋友之間保持着一個良好的尺度,他不會與一個人情同手足患難與共,不然自己易受牽連。他一生做事謹慎懂得規避風險,例如當他與肅順、穆彰阿的交往也是很有分寸,屬於是正常的工作範圍所以他纔不會一同倒臺。

從社交角度來判斷他從容且從不輕信他人。再從做事角度看,曾國藩沒有什麼心眼,不懂得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總是表裏如一。對於本不是他的職務:練湘軍時毫不懈怠。他回拒了皇帝辦一支民軍的旨意,招募了兩萬人花了幾年練成一支湘軍。如此可見曾國藩做事的特點就是從最基礎的地方做起。

曾國藩做的這麼多事情中最令我感慨的是他對後輩們的培養,那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李鴻章了。在那個年代以權貴稱官而培養年輕人爲自己效力是非常必要的,他與同時期更多人只想着自己的地位和能力相比下更加謀慮深遠。

曾國藩是一個很有大局,很堅韌的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他的事業並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面對多次挫折也都咬牙堅持。對於自己的智商平常,體弱多病但也靠自己的努力奪得權威鞏固地位。

書中大多都是都對曾國藩一生所爲進行描摹,且讚美也是佔大比。不能靠“賣國”來否定他,歷史見證了他靠自己攀登的百折不撓的精神。如作者所說,曾國藩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後一個偶像。

篇三: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

“你真是太笨了,這麼簡單的問題都不會。”

從小到大,不管是學習也好,初入職場也好,很多人都經歷過這種質疑和打擊。

那麼,一個人成功與否,真的只是取決於他智商的高低、學習的快慢嗎?

160年前的曾國藩,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

作爲晚清的“中興四大名臣”,曾國藩放在今天來說,絕對是草根逆襲的成功典範。

他沒有聰明的天分、顯赫家世背景,卻一次次鍥而不捨科考,直到走上仕途,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他勤儉自持、極其自律,一直把當“聖人”作爲心中的志向,最終名揚天下;他的曾氏家族兩百年間,人才輩出他留下來的《曾國藩家訓》,直到今天,依然給很多人以啓發和收穫。而他的那句“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更是鼓舞了多少心存夢想的有志青年。曾國藩究竟爲什麼這麼牛?從他的人生經歷裏,我們就可以找到答案。關於曾國藩小時候,流傳着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晚上,曾國藩在家中苦讀。有一篇文章讀反覆讀了很多遍也沒沒背下來。門外的小偷急壞了,跳進屋子生氣地說:“就你這麼笨還讀什麼書?我聽幾遍就會背了!”說罷,小偷流暢地背完一遍,就揚長而去。

這個故事雖然是民間傳說,無法辯證真僞,但是由此可見,曾國藩小時候的“笨拙”,那是在十里八鄉出了名的。

爲什麼曾國藩學習這麼慢,還一直在堅持呢?這與他爺爺曾玉屏的教育,有着極大關係。

曾玉屏年輕時候不務正業,遊手好閒,但是到了35歲那年,突然發憤圖強,日夜苦幹,終於改善了全家人的生活。

而從自己的經歷裏,曾玉屏深深體會到:很多事,只要堅持到底,就一定能守得雲開見月明。

曾玉屏開始把希望寄託在子孫身上,像中了邪一樣,發誓要讓子孫走讀書科舉的道路。

於是,在這樣的家庭教育環境下,在同齡孩子還只知道玩泥巴時,8歲的曾國藩就在父親的教導下讀完了五經,九歲開始學習八股文,十四歲,就跟父親一起開始了科考。

父親曾麟書先後考了十幾次,纔在43歲那年考中,成了老曾家五六百年來的第一個秀才。

而曾國藩則直到22歲那年才考中秀才,之後又如開了掛一般,先後考中舉人、進士,又在“朝考”中,考得一等第三名,被授翰林院庶吉士。

和17歲就中秀才的李鴻章,還有一考即中的胡林翼相比,曾國藩可謂是“笨拙”至極。

就連曾國藩後來也這樣評價自己:“餘性魯鈍,他人目下二三行,餘或疾讀不能終一行。他人頃刻立辦者,餘或沉吟數時不能了。”

但是曾國藩卻憑藉一股不服輸的恆心,最終在科舉這條路上笑到了最後。

後來,他更是在給家人的書信中,反覆強調“恆”的重要:

“凡人作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恆,終身一無所成。”

篇四: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

曾國藩,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是晚清時期政治家、戰略家。

說起曾國藩,許多人對他的印象是“賣國賊”,“反動頭子”,但我並不相信。抱着半信半疑的態度,我翻開了這本由張宏傑創作的《曾國藩傳》,瞭解他的一生。

相傳老曾家,世代務農,生活貧困,曾國藩的祖父聽到別人評價他們貧窮且目標短淺,十分生氣,於是他開始不拘泥於勞作,開始做生意,賺了不少錢,成功使老曾家富了起來。到了中年時期,以爲一切都很圓滿的曾祖父突然想到,老曾家從來沒有出過讀書人。於是他便逼自己的兒子讀書、科舉。可惜他的兒子並不是讀書的料,從一個人科舉,到帶着曾國藩一起科舉,他都沒有成爲秀才,倒是他的兒子曾國藩,十分聰慧,接連中了舉人與進士,被道光帝親拔爲朝考第二名。

曾國藩是一名從湖南鄉下來的人,雖然中了舉成功當上了官,但實際上他看過的書不過四書五經,完全是爲了應付科舉,所以他說話比較低俗。他還說他十分好色,曾經去朋友家做客,看到人家的小妾生的格外美麗,一直盯着小妾看,實在是不懂禮節且十分下流。爲了改掉這些缺點,他堅持每天記日記,看書來自省,慢慢地,接近了他想成爲的聖賢之人。

在官場上曾國藩也處處碰壁。首先是同事與同事之間的關係。曾國藩一直都很看不慣他的同事們壓迫百姓得到贓錢,或者到處拉幫結派。他所主張的是廉正之風,行禮法之仁正,反對暴政、擾民,對於那些貪贓枉法、漁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嚴懲。其次是曾國藩每次給皇帝上書時,總是一針見血,毫不留面子的指出皇帝的不足。咸豐皇帝剛繼位時,批奏摺還十分認真,但幾個月後,咸豐就堅持不住了,遇到奏摺基本寫個“毋庸議”就仍一邊不管了,毫無誠意。曾國藩在一次上書時直接指出咸豐帝這種智能獲得肯於納諫之虛名而已,咸豐帝卻因此對曾國藩心生芥蒂。

1851年1月,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組織起事,這之後發展成爲了著名的太平天國運動。1852年,太平天國運動愈演愈烈,幾乎席捲半個中國。清政府當然不會坐以待斃,從全國各地調集大量軍隊來對抗太平軍,可惜這些隸屬於清政府的軍隊,都是脆皮,不堪一擊。曾國藩在家鄉湖南威望很大,依靠自己身邊複雜的人際關係,建立了一個地方團練,這就是湘軍的雛形。

多虧人曾國藩所領導的湘軍,能夠在敵人不備之時發起攻擊,打得他們措手不及,爲清政府取得了戰役的勝利。儘管有一次重大失敗,但湘軍也趁太平軍內訌時重新調整狀態,再次打了太平軍一個落花流水。曾國藩也因此重新取得皇帝的信任,後面更是提出“師夷智以造炮利船”的主張,開展了洋務運動。

但爲什麼別人會罵他爲“賣國賊”?在1870年時,發生天津教案,一共死了十個人,在辦案時,曾國藩一直處於妥協的狀態,當外國人說要讓張光榮、劉求和陳國端三人抵命時,他不同意,只好賠了外國人46萬兩白銀,並派使團去法國道歉。這個交涉結果,使民衆不滿,但曾國藩深知清政府的無能與腐敗,不可與外國反抗,這是保全全國人民的最好方法。

從現在向過去回望,曾國藩是有過,因爲他打倒了太平天國,使清政府的統治延續了更久,但是從當時的國家角度來看,曾國藩功不可沒。他興辦了洋務運動,強大了國民的軍事力量,促進了中國人民思想的進度。因此,他一生清廉,爲後人也留下了一大筆財富。

這就是曾國藩,一個時代的偉人,他用自己的方式爲祖國貢獻了力量,值得我們稱讚。

篇五: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這世界上有誰不向往神仙自由自在的生活?古往今來有多少人煉丹修仙?又有幾人真正修成正果?凡人想成神仙,卻也有不凡之人人一心追求聖賢之道,曾國藩便是其中一個非凡志士,更是極少數終成聖賢的偉人。即使不想成爲聖人,縱觀他的修聖經歷,對於我們的爲人處世也有極大啓發。

曾國藩有志向。他在無盡的學海行舟時,志向由一心苦讀考取功名昇華爲當聖賢。立志也非簡單的事,首先,你不能是一條不想翻身的鹹魚,不是一個安於現狀的井底之蛙,時時當對自己保持不滿意,雖然會痛苦,但“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啊!其次,志向不止是一個想法這麼簡單,立志不是隨便立下一個遠大目標就好,需要考慮到實現途中可能經歷的一切困難並做足心理準備,懷揣必勝之心。就如“十指連心”是我們想想都害怕的酷刑,然而實現大志的路上經歷的大難未必比這輕鬆。然而“立志”也僅是修得正果路上的第一步而已。

曾國藩很自律。暫不提他在現實爲官之中所遇困難,單論他在爲人處世上的困難就是極大,他認爲自己性情浮躁、爲人傲慢、虛僞、好色,於是開始記日記反省自己,定下自我管理的十二條日課嚴格執行。它通過自律克服了性格上的缺陷,戰勝了一大困難。自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難比登天,直到現在這也是一個廣泛又持久的話題。就如我們現在鍛鍊健身,一天跑兩千米不難,堅持兩天容易,但想要連續一年就真的只有“聖人”才做得到了——沒錯,聖人不一定多麼有學識,聖人應當是做自己想做的,所做的一切自己回想起來都不後悔,這樣所達到的從心所欲、淡然的人生境界。然而想達到這樣的境界,是必然承受巨大心理困難的。曾國藩承受巨大痛苦戒菸,只因多看了幾眼漂亮女人就在日記中痛罵自己爲“禽獸”,甚至連宴後多看了幾盤棋都要悔恨自己的不自律。正是他如此蹂躪自己,嚴格要求自己,才成就聖人之名。

曾國藩堅守自我。在晚清渾濁的官場中,官官相護,無人不貪,皇帝昏庸,清官不受待見,他受着同僚們的鄙夷陷害,仍然堅守底線,一心爲國,不厭其煩地上書,後來來到湖南,不顧其他貪官,嚴整土匪流氓,建立了強大的湘軍,真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就算不在晚清時期,想在一個混亂的集合體中保持清白也是難事,尤其是曾國藩保持廉潔正值的代價可能是生命。這正需要通過自律鍛煉出來的鋼鐵般堅定的信念,始終如一的宏大志向,這正是聖人所爲啊!

我們不求做聖人,不強求事事盡善盡美,只求一輩子過完覺得值了,這也需要像曾國藩一樣立志、自律,要保持自己的底線操守,不管資質有多平凡,也能做自己心中的聖人。

篇六: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

“曾文正者,豈唯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物也已。豈唯我國,亦全世界不睹之大人也。”這是梁啓超評價曾國藩的一句話。拜讀完《曾國藩傳》,我逐漸瞭解了曾國藩61年的人生的艱辛、苦楚,與奮鬥中鑄就的篇章。縱使他有負面的性格缺陷,其對國家的使命感與責任感仍值得稱道。

從湖南的邊緣山村走出,考7次科舉終於斬獲進士,官至二品。而後在國難當頭之際棄筆從戎,自建湘軍,爲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做出卓越貢獻,爲清朝鞠躬盡瘁,終在兩江總督之任上病死。短短几行字,概括了他苦難的一生,但無法概括他的精神。

大凡提到曾國藩,很多人想到的是“拙”。從十六年寒窗苦讀落榜六次還被考官評價爲“文理不通”,與後來圍攻安慶時採取“修牆”的笨拙作戰方式,還是傳聞中比樑上小偷背書更慢的故事,都可見曾國藩的“拙”。然而,笨拙並沒有阻攔他的步伐,反而成爲了他獨特的優勢和契機。因爲他時刻督促自己堅持,用矢志不渝的態度和毅力攻克難關,他造就了一手創辦的湘軍的堅定的信念與戰意,擁有大心臟、大氣度。才能在困難面前從容鎮定。

曾國藩之所以成功,還因爲他的“律”,即嚴於律己,時刻反思自己的行爲。他每日讀經卷,記日記,總結工作。這個習慣伴隨了他一輩子。他在日記中發現自己的不足而改正,這種方法放在現在依舊難有人長期堅持。在被咸豐皇帝解除兵權中的幾年,他不斷反思,意識到自己鋒芒過露,總是懷有強烈的道德優越感,辦事過於耿直,容易引起反感。於是他改正自我,再出山時,待人接物,判若兩人。正是這種自省的習慣,曾國藩身上的弊病能日益減少,最終向他夢想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聖人轉變。

另外然我感到欽佩的是曾國藩“忍”的能力。初建湘軍時軍人抱怨不斷,甚至把事鬧到了巡撫衙門。但即使他成了湖南官場的笑話,許多人落井下石,可他留下“好漢打脫牙和血吞”的話,選出一千多人帶去衡陽,一心練兵,形成了湘軍的雛形。試想如果當時他直接對薄公堂,也就不會有後來名垂青史的曾國藩了,只有他經歷了靖港慘敗,九江慘敗,忍辱負重,纔有後來一場場的大勝。

縱觀曾國藩的一生,是逆天改命的過程,也是不斷鬥爭的過程。他與新任的咸豐皇帝鬥爭,不斷違背君命作戰;與自身的笨拙鬥爭,真正詮釋了“勤能補拙”的道理;與曾經看中但恩將仇報的沈葆楨爲軍糧之事鬥爭;和自己身體的孱弱鬥爭。昔日譏諷過他的人,最終看到了他在不斷鬥爭中崛起,成爲晚晴四大名臣之首。

當然,曾國藩也並非完人。在攻打太平天國運動時對士兵過於殘忍的殺害,處理天津教會事件時對英法列強的偏袒,被很多人視爲賣國的行徑。但無可否認的是,他在反抗中國的沒落和對洋務運動等強國運動的貢獻無人能及,所以功大於過。同時他又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對聖人之道上有極高的追求,對母親、兄弟關愛,時刻心繫家族和國家,直到完成事業,爲中華民族鞠躬盡瘁。

合上書本,彷彿見證了傳奇的落幕。這位晚清功臣,用行動詮釋了天資不是成功的關鍵,直達頂峯的信心、忍辱負重的信念、嚴於律己的信條纔是。這樣的精神,激勵着各族人民奮勇向前。

此之爲曾國藩。

篇七: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

“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這便是《資治通鑑》的由來。讀人物傳記,也是求在茫茫過往中窺見一縷善意的光輝,然後平心靜氣,修身養性的過程。

曾國藩不同於後來的李鴻章、梁啓超等人,他的一生,起點極低。他智力平常,一個秀才考了七次;他身體稟賦很差,一身與多種嚴重疾病相伴;他出身也很平常,祖上幾百年間都是平頭百姓;更差勁的是,他年輕的時候,性格中還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比較差。但他通過不懈的個人努力完成了脫胎換骨、超凡入聖的變化,達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與其說他生來便是模範,不如說他是每個平凡卻不甘平庸的人的縮影。可恰恰是他這樣,如同修仙文中,起步一無所有的男一,在旁觀者的默哀注視下,卻憑自己一招一式不斷累積的朝朝暮暮,而走上人生之巔,這樣普通又落俗的人設,才最最戳人心窩。畢竟天才少有,平凡才是大多數。由此見得,曾國藩的進階之道,何嘗不是大多數人忙忙碌碌一直追尋的應試或是職場生存之道?

作爲一個中學生,我很樂意談談曾國藩的一生於我們學習有何借鑑之處。

最想談的是努力。亦可分爲勇於承認努力和敢於努力兩部分。

常常看到高考後的狀元採訪,把自己說得是個不靠什麼努力就取得了好成績的頂級牛人。排除真的是天賦異稟這一可能,那爲什麼狀元們,括弧所有人,都不願承認自己十分努力呢?似乎努力常常與笨掛鉤,而誰又願意每天在腦袋上頂個“笨”字沉迷刷題,生人勿進呢?其實努力的人才是聰明人。不是每個人都找得到學習的捷徑的,那誰先開始走路,誰便握有勝利的最大可能性。承認努力,是自己心底的輕鬆同時也可獲得衆人的監督,而所謂衆人亦會因你的努力而岌岌自危。這也是爲什麼大家看不慣努力之人的原因,大抵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罷了。

“葡萄”自然不是所有人想有就有的。許多執着於“面子工程”的人幡然悔悟,想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卻發現無從下手。因爲努力其實是一種能力。不僅要想努力,更要會努力。曾國藩深諳其道,只有放空一切的日夜兼程與腳踏實地才能給予那些看不上自己的人最好的回擊。他讀書是笨辦法,不背完理解完一本決不開始下一本。不是鼓勵這種方法,而是讚揚他這種銖而累,寸而積的信念。寫到這兒,已經有點像心靈雞湯了。的確,努力這話題太大,談着談着便有種給人畫了一張大餅的感覺。那實際究竟該如何操作呢?

曾國藩同樣給予了我們答案。我們可以自由發揮。總覺得莊子的齊物觀有另一種解讀。泰山大,而螻蟻小,但有時用着的卻是衆人眼中效用較小的螻蟻。天下萬物各司其職,故可說是齊物。同樣,我們學習,一定是功利心極強的考點一二三嗎?曾國藩在翰林院時考試,不同於其他人般平日縱情高歌,考前臨時抱佛腳,他得益於考秀才前的腳踏實地精神,而輕鬆了很多。所以,知識的積累努力的邊界無邊無涯,我們自由發揮橫衝直撞,終歸會在將來有一天付諸回報。

《曾國藩傳》教導我們的絕對不止這些,有些史越讀越感慨,有些真理越辯越明白。

篇八: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

曾國藩,中國歷史上的半個“聖人”,晚清時期的第一中興大臣,評價相當高遠。也有人說,他是一個“賣國者”,在天津教案中出賣了中國的利益。各種說法紛紛云云。在閱讀了張弘傑老師所著的《曾國藩傳》後,我對此有了深刻的理解。

曾國藩是湖南人,建立的湘軍集團以平定太平天國,推動了洋務運動馳名於世,體現出曾國藩卓越的能力,令人深信,以他的才能,若不是處在晚清,他可以施展更大的抱負。但曾國藩其人,卻是一位“笨拙”的小鎮青年。祖上毫無廕庇,身處腐朽昏庸的晚清政壇,以一己之力,爲清王朝延續了五十年壽命。

這位“笨拙”的人,科舉七次才成爲秀才,比起晚清同時代的大人物,左宗棠、李鴻章都是天資聰穎之輩,隨後的梁啓超更是才華橫溢。但唯有曾國藩的高度令人仰望。他曾在日記中記載,他成事的唯一方法就是“拙”,不去走捷徑。源自於曾國藩年輕讀書時的領悟,幫助他成就不世之功。可見即使世上天才很多,但成大事者數幾。縱然先天不足,也有最樸素的方法彌補,甚至趕超。這是一種大智若愚、大工不巧的方法。

曾國藩是儒家文化的最後一位精神偶像,清王朝最後的領航者,一生都恪守行自己的道德準則,日記中記錄下的十二清律,家書中對家人的細心教誨,無不體現出他崇高的道德水準。從三十歲立志做聖人開始,至死不渝。無論是在京城得罪咸豐,還是在湖南逆官員之流而上建立湘軍,都是他立德、立功、立言的行動。他心中崇高的理念鑄就了極高的道德標準。

儒家教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曾國藩從未忘卻自己的初心,宦海沉浮一生,始終以“誠”“勤”等字作爲自己的座右銘,嚴以律己。在家書中也留下了“一家之中,勤則興,懶則散;一國之中,廉則親,貪則敗”等語。在對於中華民族有着深遠的影響。連毛澤東都將他作爲道標。

人無完人,曾國藩也有暗處,剛成京官時,他功成名就,成了翰林,自視甚高。朋友們常說他傲慢,還有皇帝的猜疑,統兵湘軍之際,曾因糧餉一事與左宗棠。沈葆楨等人糾結。處理天津教案時,因爲統治者和國民的知識水平不高,以及對洋人的認知不足,而被迫成爲“賣國賊”。在江西被解除兵權,回家,蟄伏兩年,脫胎換骨。他將一生的困難和阻礙全部跨過,走出了一條自己的康莊大道。以獨特的精神魅力統領湘軍,立下赫赫戰功。

曾國藩的一生,以精衛自許,盡心竭力,延長清王朝的壽命;嘔心瀝血,更新清王朝的精神;殫精竭慮,脫換清王朝的胎骨。蹉跎一生,死前回首,突然發現自己好像一事無成。可在行動中,所散出的輝光,照亮了沉寂的一角,他是晚清中最熠熠生輝的明星。歷史早已走過,時間未曾停滯。曾國藩的“勤、誠、悔、拙”數字都是我們學習的瑰寶。願我們以後也可以達到他那崇高的精神境界,完成內聖外王之宏願。

篇九: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

第一個字是忠。

曾國藩是典型的浸潤在儒家思想中、由科舉制度選拔產生的官員,他的一生,都在踐行“臣事君以忠”,爲大清帝國殫精竭慮。

他在做京官期間,十年七升,傲視羣曹,從一個普通進士迅速成爲副部級官員,這在晚清極爲罕見。如果他追求的只是功名,那麼只要像同時代的官員那樣,奉行“多磕頭,少說話”的原則,因循疲沓,苟且偷安,就能安安穩穩地守着自己的官位。但強烈的愛國情懷,讓官場得意的曾國藩鬱懷如焚。在因循懈怠的政治氣氛下,他數次上疏諫言,試圖改進官場作風,因此得罪了衆多京官,甚至激怒了咸豐皇帝,爲自己原本平順的仕途增添了諸多障礙。

帶領湘軍攻下南京後,他沒有恃功自傲,不僅讓自己的九弟曾國荃回了湖南老家,還向朝廷請示——我沒那麼大的功勞,不要給我升官。對國家的忠誠,可見一斑。

曾國藩不僅自己始終貫徹這個“忠”字,還把忠誠教育貫徹到軍中。他深知依靠“武弁(biàn)自守備以上,無一人不喪盡天良”的大清軍隊,要打敗太平軍是不可能的,因此練兵時首重給軍隊注入“良心”和“靈魂”。他在中國軍事史上,首先發明瞭“政治教育”,創立湘軍之後,每逢三日、八日,都要把軍隊召集到操場上,進行政治動員。他親自訓話,用“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孔孟之道和“不要錢,不怕死”的岳飛精神激勵將士,教育他們忠君愛國,不得擾民。正是這支武裝到思想的軍隊,徹底剿滅了太平軍。

由此可見,我們開展隊伍思想教育,強調政治建警、忠誠鑄警,意義重大。

第二個字是學。

蕭一山在書的引子裏寫道:“曾國藩的事業之成就,完全由學而來,無關乎命運,今昔人的議論都是一致的。”

由於大興文字獄,導致清朝的知識分子噤若寒蟬,形成了熱衷考據的風氣,天天考據各種歷史上的書,最後就比誰肚子裏考據的這些學問多,比誰認識的字多,比誰解釋的字更全面。

曾國藩逆流而上,他以經世致用爲指導思想,學習的內容涉獵甚廣,不僅學儒家經典,還學軍事、科學、歷史、風水,爲了治好眼病,甚至還學過氣功。

蕭一山評價曾國藩治學的方法,是“由博返約、由約返博,兼歸納演繹而爲一”。他的思想體系,經歷了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的這麼一個演變過程。年輕時像所有修習儒家思想的知識分子一樣,想做聖人;而後經歷了官場沉浮、沙場生死,在學中用、在用中學,這個曾經世人眼中的平庸之人,終成通才、奇才。

這讓我想起駱駝和兔子理論。駱駝知道自己要穿越沙漠,就會儲存許多的水、長很多肉;兔子則每頓只吃一丁點兒,剩下的物料途中再補充。讀後感·積累顯然很重要,但光積累不實踐,這些積累能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所以我們不僅要廣泛學、深入學,更要學以致用、以學促行,在提升個人能力素養的同時,不斷提高執行力和效能。

第三個字是恆。

我們剛纔說,曾國藩通過“終身學習”這條路徑,終於成就大業。這個路徑意味着以中人之資,人人可爲,但最終成之者甚少,關鍵就在於一個“恆”字。

篇十: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

我對於曾國藩一開始的認知是教科書裏殺人如麻的暴君,直到我讀完這本書才知道他是很多人的信仰。對於一個人的評價,不能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而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之前就聽說過一句話大概意思是:好人做了一件壞事,那就會被指責爲壞人,壞人做了一件好事就會被認爲是好人。現在回想起來不由覺得有些諷刺。

當我瞭解完他的經歷後,不得不感慨曾國藩這個人太堅韌了,從平凡到不凡,他好像早就想好了自己的一生該怎麼做,而且他能讓我感覺到他能做到的,只要通過努力,我也肯定能做到,就像他當初勵志學做聖人的時候,在家書中說的那樣。他說過原來范仲淹,韓琦那樣的大政治家和司馬遷、韓愈那樣的大文學家也並非高不可及,如果我們切實努力,腳踏實地,也可以達到他們那樣的高度。

十來年五次科舉不中,22歲的時候,第六次科學舉院試被懸牌批責文理欠通,他苦苦反思,把自己的文章和別人的同體文章主骨作對比,終於打通了關節,領悟到文章怎麼寫才能體現自己見解,怎樣把道理講通、講透。終於在第七次考取秀才。剛到北京的他是那麼的普通,從小地方出來土裏土氣,見識短淺,觀念粗鄙。但是當他意識到後,除了自卑和焦慮,他付出了行動。他如飢似渴地讀書,把交友當做生活的一件大事。他向倭仁學習記日記,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咸豐六年他被拿掉了兵權蟄伏在家,除了鬱悶痛苦,他仔細回憶過往種種,寫信給朋友,讓他們給自己提意見,他意識到這麼多年處處碰壁,除了外部原因,自己的性格也是很大一部分原因。於是再次出山的曾國藩更加謙和,更能委曲求全了,他更能和光同塵了……

縱觀曾國藩一生,他的人生軌跡並非一帆風順,可以說佈滿了荊棘與坎坷,可這些苦難和挫折卻造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每一次的跌入低谷,讓他又一次鉚足勁彈到高峯,他成功用自己的實踐向世人證明:即使天賦平庸,也可通過真心實意的鍛鍊,陶冶變化,功不唐捐,玉汝於成。可見曾國藩的早年勵志和內在精神信念在他的一生中發揮着不可替代作用。

曾國藩剛開始記日記的時候也跟我們一樣有很多的不足之處,但爲了寫好日記,他把他的日記抄寫給他的親人朋友看,讓他們監督自己。因爲一個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總有盲點,他曾經說過:“天下是爲而成者極少,有所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我通過這句話明白了自己在學習生涯中不盡意,一方面是因爲不不自律,沒有恆心,另一方面是太佛系,對自己還不夠狠,然後用佛系掩蓋了自己的無能,把責任推給別人。所以我希望以後自己能向曾國藩學習,嚴格管理自己,正面自己的錯誤,用努力和汗水換來自己想要的生活。

本文地址:https://www.mgzwm.com/zuoweizaiti/dhgzw/1377735.html

  • 標籤: 讀後感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推薦10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推薦10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咪咕作文迷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