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咕作文迷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作文載體作文 > 觀後感作文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觀後感(通用10篇)作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觀後感(通用10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6.18W 次

篇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觀後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觀後感(通用10篇)作文

在人生的長河裏,能將自己擺渡上岸的人,只能是自己。(題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講述了蛤蟆先生原本愛說愛笑,突然一反常態,開始鬱鬱寡歡,繼而陷入抑鬱不能自拔。小夥伴們看到他這個樣子十分心疼,就介紹他去看心理醫生。在心理醫生蒼鷺十次面談的幫助下,蛤蟆先生逐漸拔開雲霧,勇敢地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終於找回了原來的自己,重獲新生。

蛤蟆先生屬於討好型人格,他在童年時就一直受到父親的打壓和批評,所以他一直都在尋求別人對他的肯定,他甚至說:“大家對我生氣時,我就會不自在,只要能讓他們重新喜歡上我就行。”在蒼鷺的引導下,他發現自己一直處在“童年的自我狀態”中。什麼是兒童的自我狀態呢?比如一個孩子面對父母的批評,他會感到憤怒。但是如果父母長期批評他,並且不允許他表達自己的情緒,那麼孩子就會適應這種情況,把自己的憤怒隱藏起來,反之,開始取悅父母,對父母順從、依賴。孩子也許會對父母感到憤怒,也會因爲這種憤怒而產生內疚,這時候就只能犧牲自己的情緒,但是這種情緒並不會消無聲息地消逝,他會變成另一種怒火,這種怒火看似沒有什麼攻擊性,比如撒嬌、任性、慪氣、鬱悶、拖延、厭煩等,會有一些小孩子脾氣,彷彿回到了小孩子的狀態。

我們的童年一旦決定處於什麼樣的模式中,那麼後面就會無意識地堅持這種模式,這些態度和觀點成爲了我們爲人處世的底層結構。也就是說,在後面不刻意改變的情況下,一個人的“童年模式”將決定他的一生。

與其等待治癒,不如學會自愈。

蛤蟆先生徹底頹廢之後,一度想要輕生,好在朋友河鼠及時制止了他,並給他推薦了心理醫生蒼鷺。在之後每週一次的問診中,蒼鷺只是拋出問題,任蛤蟆自己分析原因。蛤蟆先生才明白:他必須爲自己的人生負責,不能指望別人來救贖自己。在蒼鷺的引導下,蛤蟆開始正視自己內心的傷痕,開啓了自我性格的探索之旅。

人生苦難重重,想越過苦難,撫平傷痕,最終只能靠自己。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自己的醫生,與其等待治癒,不如學會自愈。

幾個月以後,重獲新生的蛤蟆即將結束它的治療之旅。雖然他偶爾還會難過,爲過去的傷害耿耿於懷。爲此,蒼鷺在最後一次問診中,告訴蛤蟆:“如果你爲自己負責,你就會知道你有力量改變環境和自己。”在自我療愈的過程中,蛤蟆不僅重拾快樂,還找回了魄力和勇氣。

蛤蟆先生用它自己的故事告訴了我們,生活能治癒的,永遠是自己願意走出來的人。想要掙脫厄運,旁人無能爲力,只有靠自己的覺醒和行動,才能讓自己獲得救贖。生活中所有的痛苦都源於我們內心的感受,而所有的治癒,也得靠自己的力量,想要擺脫生命中的傷痛,就要敢於邁出自己的第一步。

也許我們也像蛤蟆先生一樣,曾經有過或者正在經歷情緒的低谷期,想要擺脫困擾,只有發自內心的行動才能帶來真正的改變。工作和生活中難免會經歷挫折,失去信心或不快樂的時候,我們可以主動找機會與朋友聊聊,慢慢釋放自己消極的情緒,讓自己成爲自己的擺渡人!

篇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觀後感

張恩熙

冬天已經到來,春天還會遠嗎—題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是我在逛書攤時無意間發現的,剛開始讀它,也已經是一年前的事了,那時我剛上初三,正是最重要的時刻,而我卻無比的迷茫,如同書中的蛤蟆先生一樣陷入了抑鬱。

蛤蟆先生的童年非常糟糕,嚴厲的父親從來不會給他笑容,甚至覺得小蛤蟆一直達不到他的要求,而母親又極其的對丈夫唯命是從,雖然小時候也曾和母親嬉笑打鬧,但因爲母親十分害怕惹丈夫不滿,也就常常收起慈母的形象,連與小蛤蟆擁抱的次數都是極少,一個童年缺愛的孩子長大了總是會更加渴望獲得被愛的權利,可是,在後面蛤蟆先生逃出監獄被扔到河中後,救起他的河鼠第一時間並不是關心或者安慰他,而是數落他,長輩獾也總是像他的父親一樣教導他,說他很失敗,這導致了原本就缺愛的蛤蟆先生一點點沒了自尊,沒了生活的動力,逐漸頹廢起來。

我一度的覺得我和可憐的蛤蟆先生是相似的,沒有父母陪伴的童年,沒有獲得肯定的鼓勵,往往是被忽略的那一個。但是蛤蟆先生很幸運,他的難過被朋友們發現了,在朋友們的勸說下,他去看了心理諮詢師—蒼鷺。擁有豪宅豪車,當着校董的蛤蟆先生對蒼鷺喊着“我這一輩子幹了什麼?”他看似什麼都不缺卻丟了最重要的東西—自己,他渴望獲得愛,渴望被接納,卻又否定自己,所以纔在痛苦中掙扎,存在主義治療師歐文亞隆曾說“當我們壓抑或否認自我,哪怕只是一部分,代價也是高昂的。因爲身心會受到無形的束縛,終日惶恐。只有找回完整的自我,才能讓心靈獲得自由”。在每一次諮詢中,蒼鷺醫生都會提出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就像一條看不見的線,指引蛤蟆不斷認識自我,並完成痛苦的蛻變。從一開始的牴觸到後面的敞開心扉,從一開始的難過、憂鬱到後面的活潑、熱情,十次的談話讓蛤蟆先生解開了心結,也讓他認識到了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他開始整頓蛤蟆莊園,和朋友們聊起了理想,重新變成了那個幽默風趣的蛤蟆先生。看這本書時,我也在積極配合治療,如今也有了好轉,我相信我也會和蛤蟆先生一樣康復。

書中的心理諮詢師蒼鷺就是這本書的作者羅伯特·戴博德的化身,他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心理學研究者,爲了讓人們更加充分的瞭解心理諮詢從而創作了這本著作。但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讓人們認識了心理諮詢這個專業,更讓人們深刻的瞭解到抑鬱症患者的內心世界,也許他們並不是無病呻吟,也不是矯情,而是長久的壓力無處發泄才導致的精神障礙。2021年我國確診了超過5400萬名抑鬱症患者,每年超過20萬人自殺身亡,不難想象如果蛤蟆先生的朋友們沒有及時發現他情緒低落,也許他也會走上不歸路。家人的理解、陪伴以及朋友的鼓勵是抑鬱症患者最需要的精神食糧,若連身邊最親近的人都不相信他們,那他們又怎麼會相信自己能夠好起來呢?

相信每個人在讀完這本書後,會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但最重要的應該就是要照顧好自己,理解自己,包容自己,別人的評價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讓自己開心!

篇三: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觀後感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間,我的寒假生活也快結束了。在這期間,我閱讀了許多課外書籍。然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本外國名著——《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英國作家羅伯特。戴伯德所寫。他是一本關於心理諮詢的書,通俗易懂,讀起來溫暖而又治癒。

這本書講了蛤蟆先生與心理醫生的十次面談,在讀的過程中,讓我想到了我的諮詢師,也會把自己帶入到蛤蟆的角色裏,但我走的沒有他快,我和現在的諮詢師已經進行了4次諮詢了,還在探索中。

剛開始的時候也會像蛤蟆一樣,期待諮詢師告訴我該做什麼以及該怎麼做,但諮詢師沒有給我答案,而是讓我更多的瞭解自己,陪着我去尋找答案,就過程會比較慢,但卻讓自己內心更有力量。

在書中看到“共謀”的時候,讓我很有觸動,“共謀”。是我們偷偷的或無意識的配合對方,讓自己產生某種感受。我們會覺得是別人“讓”我們產生了某種感受,但卻沒有意識到是我們“選擇”了。自己的感受,別人或許會影響你,但最終還是自己在決定要選擇什麼樣的感受。這樣的觀點是讓自己爲自己的行爲包括情緒負責,只有這樣我們纔會認識到對自己是有自主權的,我們有力量來改變處境,也有力量改變自己。我認爲當我們爲了自己負責後,改變是自然而然發生的,而不是爲了改變而改變。

其實與自己相處的方式沒有絕對的好與壞,適合自己的方式就是好的方式,就像諮詢師一樣,有很多種流派。不同的風格,也沒有絕對的壞,只有適不適合自己。

我們要認識自我,做自己的主人,不爲他人而活,只爲自己而活,認可自我,提升自尊,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篇四: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觀後感

英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戴博德曾說:“人生就像一條河流。水面上往往風平浪靜,緩緩流淌,但水下卻常是暗流涌動,危機四伏。走在人生這條路上,你永遠不知道哪一步走下去就是暗涌。”

在表面平靜的生活背後,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遇到洶涌的暗流,都會留下一些傷羅伯特結合多年心理諮詢工作的心得,撰寫了這本書,演繹了一個心理諮詢療程的標準模板和蛤蟆從患上抑鬱都康復過程。

書中的蛤蟆先生看似樂觀,但一路走來內心早已傷痕累累。他從小就生活在父母的壓迫和控制中,他有一個嚴苛的父親和軟弱的母親,他的童年沒有愛和溫暖,只有責怪。

蛤蟆7歲被送去私立學校,大學選擇拉丁語專業,畢業後繼承家族產業,他人生中的每一步,都由別人決定。

長大成人後,童年傷痛依然影響着蛤蟆,他爲了獲得朋友們的認可與接納,總是去討好、取悅他們,但換來的卻是指責與辱罵。這些事深深傷害到了蛤蟆。

後來他患上了抑鬱症,徹底頹廢了。

他的朋友幫他聯繫了心理諮詢師蒼鷺,在第一次心理諮詢時,蒼鷺就問蛤蟆:“你能告訴我,爲什麼來這兒嗎?”並且告訴他:爲諮詢負責的只能是你,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在之後每週一次的問診中,蒼鷺只是提出問題,讓蛤蟆自己分析原因,尋找答案。

而蒼鷺的問題,也一直是這三個:

“這件事,你怎麼看?”

“你有什麼感覺?”

“你會怎麼做?”

在蒼鷺的引導下,蛤蟆開始正視內心的傷痛,深入瞭解自己。在就診的這幾個月中,他始終記得蒼鷺說的一句話:“要不要與生活和解,你自己說了算。”

在蒼鷺的幫助下,蛤蟆漸漸好了起來,開始關注自己的情緒。在最後一次諮詢中,他給自己的情緒溫度計打了八分,而他第一次給自己打的是一到二之間。

《肖申克的救贖》中說:“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棄自己了,還有誰會救你?”

人生中充滿磨難,想要跨過坎坷,撫平內心的傷痛,只能靠自己。就像蒼鷺所說:“再好的心理諮詢,都出於就診者的自願。自愈的過程,都是爲了讓你自己找到答案。”

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自己的醫生。想要走出陰影,只有靠自己掙脫。

篇五: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觀後感

王袁鋮昊

“你認爲我會好起來嗎?”

“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

煙花似火,猛烈灼燒着江南。

身上,感受到的分明是透心的涼。窗外玻璃珠猛往地上砸,颱風帶來的不止黑暗,還有無盡的空虛,無止的孤獨。心中壓抑着一塊大石頭,翻來覆去都無法入眠。挑本書看吧,往往書就是最好的安眠藥。煩悶地拍亮燈,湊到書櫃旁掃視着一排排書名。終於,雜亂中抽出了它——《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一讀便是一晚上的深思。孩時曾翻看過一遍又一遍的《柳林風聲》,帶來歡樂與趣味。卻從未料想,主人公蛤蟆在奇幻充實的冒險後,會宅在落寞的莊園中,不再與任何人交談,在灰塵與黑暗中一動不動。顯然,他有些抑鬱。好心的朋友請來了諮詢師蒼鷺,纔在一次次交談中走出自我。

童話的外表下,卻比原著多了一份內在。在勇敢與善良之下,蛤蟆也曾生活在父母的嚴格教育中。從未受到過表揚鼓舞,將憤怒轉化爲撒潑慪氣,以至於退縮,將對他人的憤怒都看作自責與內疚。長大成人,縱使再也沒有親人命令,卻依舊生活在“兒童自我狀態”中,來自朋友的責怪,終使他遠離社交,遠離恐懼。

事實上,很少有恐懼或是自責,可卻依舊不能入睡。究竟糾結着什麼,獾,給出了答案。看似不起眼的配角,卻在無形之中將自己當做朋友的“父母”,站在自己的角度評判着他人的一切行爲,將蛤蟆一步步推入深淵。試問自己,有沒有曾將一切責任推給過犯了錯的同學,有沒有曾自以爲是的在討論中下定結論,有沒有耐不住性子去打斷對方?回想起自己之前曾可能做出不恰當的行爲,不禁一陣寒顫。原來無形中,也在對身邊的人造成傷害。可能老獾從未發現自己的強勢給人所帶來的不安,以至於最後的聚會上依然威懾住了蛤蟆和許多人。而現實中我們能做到的,便是發現自身的不足,去改正自我。

蒼鷺沒有告訴過蛤蟆任何治療抑鬱的方法,一直在提問與解釋中開導蛤蟆。在一次次的訪談中,他們瞭解了蛤蟆所處在的孩子狀態,分析了讓蛤蟆不舒服的成人狀態,最終點入關鍵的成人狀態,都是在蛤蟆的感悟中而得出的。他們都向往着成人狀態的獨立卻有愛,可真正進入,只能是自己的不斷嘗試,不斷在接觸人們時調整對自己、對他人的態度,從而達到心理的完善。

所以,該如何不再去傷害他人,還得在一次次的交往中尋找答案。

心中的落寞,被一陣不知何處吹來的微風輕撫而漸漸消散,輕煙中浮現了紅的暖,橙的柔。雨聲變淡,在深思中,漸漸進入夢鄉。

進入成人狀態吧,對自己的行爲承擔責任,無需將能力提升得多高,於眼前的生活中與每個人處好關係,放平心態,做好自己,就是最好的變化。

篇六: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觀後感

這本書主要講的就是,蛤蟆先生和蒼聲的十次面談,蛤蟆先生通過這十次面談,逐漸走出抑鬱,去真正的瞭解發現自己,並在最後找到了自己努力的目標。這個轉變表現的最明顯的就是在每次面談後蛤蟆先生都會去有意識的去思考面談時得出的結論,把自己身上的問題結合到自己的生活和以前發生的一些事情上,並不會像之前那樣整天不知道該幹些什麼。印象最深的就是在蒼鳶第一次問蛤蟆先生“你覺得怎麼樣”時蛤蟆先生的侷促還有自己下意識的就回答道“很好,謝謝你”和之後迫不及待的向蒼鰲分享自己的感受,這都是蛤蟆先生進步的過程。

書裏的每位角色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他們是蛤蟆的好朋友,但卻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想要對他好,忽視了蛤蟆自己內心的感受。在看到後面的幾次談話後,我認爲導致蛤蟆變得糟糕的原因除了朋友們對他的所作所爲,更重要的是原生家庭對他的影響。

最開始蛤蟆先生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的波動,認爲自己只是太累了,需要休息,可他的朋友們卻執意讓他去看看心理醫生,面對醫生的問候,也只是不耐煩,到了後來蛤蟆先生哭着跟心理醫生說道“我感覺自己好像沒什麼價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像一個皮球慢慢泄了氣,做什麼都沒力氣,甚至覺得活着都沒意義”。

我印象最深的是蛤蟆先生與蒼鷺醫生的第一次會談,僅僅只是簡單的幾個提問,卻頓時讓蛤蟆先生意識到心理諮詢的意義所在是他想讓自己變好,不是別人,也不是出於其他目的。在更多的情況下,蒼鷺醫生都採用傾聽和詢問的方式,而不是單方面一味的灌輸思想,更多的是逐步引導蛤蟆先生主動訴說,給無助的人一個安心的發泄口。

這本書不僅是在給蛤蟆先生做心理檢查,也是在跟我們,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因爲學習或工作的繁多,導致心理和精神上有些波動,這是自己察覺不了的,看了這本書,我忽然間認識到自己的重要性。

篇七: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觀後感

吳茜靚

蛤蟆先生本是一個活潑開朗、有幽默感、時尚又愛冒險的人,卻突然間變成了頹廢、沮喪甚至患上抑鬱症,看見的世界都是黑暗的。而在此時,我們可以從書中看出朋友的重要性,當我們在遇見困難時,朋友會挺身而出,爲我們尋找解決辦法,痛苦可以被分擔掉。書中的蛤蟆先生也是如此,他有他的好朋友們,提出建議,帶他去找心理醫生諮詢,是這個決定使得蛤蟆先生的生活開始出現新的轉機。

在心理醫生蒼鷺的幫助下,面對面溝通,瞭解蛤蟆先生內心深處自己的障礙所在,剖析出蛤蟆先生抑鬱的原因,帶領他搜索童年,揭露他憤怒的真像,引導他說出人生的故事。蛤蟆先生終於知道自己總是偷偷地、無意識地配合對方,來製造自己的不快,逃避它不敢積極面對它,是他自己構建的心理遊戲,遊戲輸掉的人,反倒在他這都是勝利者,自己永遠都是敗者,永遠都做不公平的裁判,審判自己,懲罰自己,懷疑自己。經過十次的面談,蛤蟆先生最終拋棄過去,向前看,往前邁,走上陽光大道。

這本書是具有故事性的,讓人隨之前行,沉浸其中,同時,也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審視自己,與自己的內心深處進行思考,我們是否也會像蛤蟆先生一樣呢?總是一味的迎合他人,卻從不敢對他人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不會訴說也不會傾聽。當我們遇到問題時,逃避真的是最好的辦法嗎?我想,顯而易見的,我們都知道逃避並不是一個好的方式,一件事情總是多面性的,你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問題回饋給你的答案也自然會不一樣。所以每當我們遇到問題時,應該學習改變後的蛤蟆先生,而絕非“黑暗”的蛤蟆先生,迎難而上,開闊思維,用積極的心態看待問題,把自己的想法大膽的說出來,讓別人也瞭解你,懂你更多一些。相信在這樣做之後,不管結果與否,都一定不會差,永遠都會比你不說要好的多。這樣看事情的方式就好比是兩個人在飢餓的時候,一碗看似不是很好的飯菜擺在桌前,一個人說:“哇,這裏有飯誒,真香,太好了!”而另一個人卻遲遲不肯動筷子,他嫌棄這裏的飯菜,而如果在長時間的飢餓狀態下,他不是吃不吃的上飯菜的問題了,而是他活着都成問題了。

如同我第一段所講,“朋友”這個詞在生活中可以算的上普遍存在了吧!對我而言,朋友真的非常重要,我的世界中如若少了朋友就等於少了色彩,關係好的朋友如知己一般,甚至可以算得上自己的家人,你的冷熱,他(她)都知曉。朋友可以互相欣賞,互相鼓勵給予溫暖,陪你瘋陪你鬧陪你學。你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一言一行,朋友都會領會。不用過多解釋,不用大聲表達,就會心意相通,是隻屬於我們之間外人不懂的默契。我願稱之爲一種享受。所以蛤蟆先生心態的改變,也是因爲非常幸運的碰到了一羣懂他、關心他的好朋友們,我爲他的幸運感到開心。相信在以後的旅途,蛤蟆先生都會與他的好夥伴們一起前行,不再被困難所阻擋,一路向前,衝破羈絆!

篇八: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觀後感

彭佳琦

“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這句話出自英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戴博德所寫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這本書主要講的就是:蛤蟆先生和蒼鷲的十次面談,蛤蟆先生通過這十次面談,逐漸走出抑鬱,去真正的瞭解發現自己,並在最後找到了自己努力的目標。這個轉變表現的最明顯的就是在每次面談後蛤蟆先生都會去有意識的自己去思考面談時得出的結論,把自己身上的問題結合到自己的生活和以前發生的一些事情上,並不會像之前那樣整天不知道該幹些什麼。印象最深的就是在蒼鷲第一次問蛤蟆先生“你覺得怎麼樣”時蛤蟆先生的侷促還有自己下意識的就回答道“很好,謝謝你”和之後迫不及待的向蒼鷲分享自己的感受,這都是蛤蟆先生進步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蛤蟆先生和蒼鷲討論到了兩個狀態分別是“兒童自我狀態”和“父母自我狀態”在書中這兩個狀態最典型的人物就是蛤蟆先生和獾,蛤蟆先生在小的時候就一直順從某個人,從來就不會與他爭辯,甚至有些時候還會去想着該如何去取悅那個人。而獾則是屬於“父母自我狀態”中的“挑剔型父母”愛批評別人,很嚴厲,在之前對於蛤蟆先生做的一些事幾乎都是在批評他,這也讓蛤蟆先生時常能想起他的父親。

這樣類型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比如商場裏孩子因爲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而躺在地上翻來覆去的引起父母的關注;在工作中因爲上司當天的心情不好,你上交的文件剛好就有一個小錯誤上司就把你叫到辦公室裏罵你,那在這個時候上司就正處於“挑剔型父母”的狀態裏,這類情況有很多種,在生活中也比較常見。

遊戲是現在人們經常玩的一個活動,在心理學中也有許多遊戲,書中寫到的大部分類似於角色扮演這類,如“我很可憐”“猜猜我在想什麼”“我真不幸”等,比如“我很可憐”他可以隨時講出一大堆讓別人覺得他可憐的事,最後可能只記住了那些讓他覺得難過悲傷的事,而一直在忽略發生在自己或是身邊的美好。在書中的一段裏蒼鷲就和蛤蟆先生玩了個遊戲“猜猜我在想什麼”用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方式——提問來讓蛤蟆先生去理解,並在這些面談中潛移默化的幫助蛤蟆先生從兒童自我狀態轉化爲獨立個體。

在這本書中蛤蟆先生的形象與現在生活中的部分人是有相似點的,有時候你可能會遇到困難或是一天天下來不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每天像是飄在水裏的浮萍,隨波逐流,不知道去哪,自己該做什麼,但身邊總會有一羣朋友,在你身旁鼓勵着支持着你,幫你一起想辦法一起做出行動。只要你想出來,離開現在的困境,找對正確的方法和途徑,就一定會成功。

在這本書的最後,蛤蟆先生騎着自行車放聲高歌,很累但也很開心,所以在生活中不管有什麼困難,只需要你自己調整好心態,明確好目標,就努力去實現完成它。

篇九: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觀後感

蛤蟆本是一個熱情、時尚又愛冒險的傢伙,惹出過不少麻煩和笑話。可他因原生家庭的原因陷入抑鬱,不能自拔。他的朋友帶他去接受心理諮詢,通過和諮詢師蒼鷺的十次面談,蛤蟆走出了心理陰影,擁抱新生活。

這個故事看似很簡單,事實上它包括了太多案例和典型心理活動。首先,我想談談蛤蟆爲什麼會抑鬱。在第三章時,獾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蛤蟆連我的忠告都聽不進去,他的健康狀況一定十分糟糕的了。”這樣一句話不僅可以看出獾性格上有些自大,這幅場景也更像是一個大人在批評孩子。相處模式,朋友影響,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

在第四章中,在蛤蟆的回憶中,父親曾對他說過一句話:“他是個好孩子,可生性輕浮善變!”這也反應了蛤蟆原生家庭中父親的嚴厲,與對他“輕視”的評價。原生家庭,挑剔型的父母,爲蛤蟆埋下了一顆抑鬱的種子,使蛤蟆處處順從,處處迎合他人,下意識地以父母行爲去左右自己,去判斷是非對錯。蛤蟆,完全成爲父母的翻版。

第三,蛤蟆本身原因。從整本書來看,蛤蟆前期一直是小孩子的狀態,我們將之稱爲“兒童自我狀態。”這種狀態使他的一些感受和客觀事實發生了偏差。這也導致在朋友生氣時,蛤蟆會下意識討好,且那可能並不是他的錯。當然,狀態沒有好壞,只看場景,就像情緒和性格一樣。

也就是說,因爲原生家庭父母的挑剔,因爲朋友指責,因爲自身情緒化,蛤蟆怎會不抑鬱?當然,我認爲自身原因最重要,畢竟心態決定一切嘛!

很慶幸,蛤蟆經歷成人自我狀態,成爲自己人生的主角。

接下來,我想談談,諮詢過程中我的想法和感受。蒼鷺,我們暫且將他稱之爲智者。智者與蛤蟆的第一次談話讓我記憶猶深。他們只是坐着沒有說話,照常理,做爲心理諮詢師不應該先入爲主,說點什麼嗎?爲什麼不呢?我認爲,他是想讓蛤蟆知道,心理諮詢是個自發的過程,想要變好也得是自願。

第二次談話,蒼鷺幫助蛤蟆打開心中的怨念,蛤蟆說出了那一段不想回憶的往事。其實,抑鬱的過程不過就是:壞情緒,壓制。壞情緒,壓制……這樣反覆下去,總有一天會抑鬱。而智者便是要蛤蟆自己把壞情緒放出來,像氣球一樣,把氣放出。經過第十次談話後,蛤蟆獲得新生,幸福地規劃未來。蛤蟆走出來了!蛤蟆終於走出來了!蛤蟆心裏充滿陽光,哪裏還有黑夜呢?

最後,我想說,讀完這本書,我的內心五味雜陳。因爲我也有那麼一段時間像蛤蟆一樣悶悶不樂,可即便如此,我也和蛤蟆一樣走了出來。其中,我認爲十分關鍵的一點——自身強大的信念!要相信:我可以,我可以,我一定能走出去!記住:縱使世界再黑暗,心中再痛苦,也要選擇微笑,選擇快樂,選擇自信,好好照顧自己,好好愛自己。真正能治癒你的,還得是你自己!

篇十: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觀後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一本關於心理諮詢的書,通俗易懂,讀起來溫暖而又治癒。蛤蟆先生由於原生家庭的原因,在自己的成長環境裏,遇到一些考驗,讓自己越來越迷失了方向,最後變得抑鬱了。從前那個詼諧幽默、助人爲樂、願意在各種場合下嶄露頭角的蛤蟆先生,變得不修邊幅、憂鬱孤獨,完全是一副挫敗感的樣子。

他的朋友河鼠、鼴鼠還有獾子大哥都非常擔心,他們不願自己的好朋友被心理疾病糾纏,於是幫他聯繫了蒼鷺醫生。朋友的關心,讓蛤蟆先生無法拒絕,他迫於面子去跟蒼鷺醫生見面了,然而蒼鷺醫生並不接受蛤蟆先生的這個被迫的態度,他希望拿出蛤蟆自己的態度。

蒼鷺讓蛤蟆先生給自己的情緒打分,10分最高,表示心情愉悅,5分居中,表示情緒不好也不壞,蛤蟆在1和2之間給自己做了標記。蛤蟆告訴蒼鷺自己曾經有過自殺的念頭,他覺得自己一事無成,生活過得一團糟,說着說着竟然掩面哭泣起來。在心理醫生蒼鷺的引導下,蛤蟆先生把自己的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影響,以及自己多年來的憂鬱和煩惱一股腦地傾訴出來。

每一次的溝通交流,都能讓蛤蟆先生看到自己的問題所在,從而糾正自己的思想和態度,蛤蟆先生漸漸快樂起來了。他們一共做了十次諮詢,最後一次見蒼鷺醫生,蛤蟆先生給自己的情緒打9分,他說盡管自己已經很開心了,但還是留1分,希望自己的未來越來越好。

蛤蟆先生重新換一個視角看待問題,從父母到朋友,再到自己,他覺得一切都變了,原來所有的不快樂都源於自己的態度。蛤蟆先生已經從憂鬱中走出來了,他的那些不堪過去再也不會影響到他的情緒了,他要重新規劃自己的人生。朋友們爲蛤蟆先生慶祝康復,大家舉杯共飲,暢想未來,每個人都說出了自己的打算,他們爲彼此祝福加油,唱起快樂的歌。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的作者是英國資深心理諮詢師羅伯特。戴博德,根據自己多年的心理諮詢經驗撰寫的一本書。這本書用經典童話《柳林風聲》的動物們作主角,來演繹一個心裏憂鬱的人去做心理諮詢療程的標準版本。這本書被認爲是國民級的大衆普及版的心理諮詢書籍,比起那些晦澀難懂的心理學專業書籍,任何人都能看懂,而且讀起來輕鬆愉悅不乏味,一氣呵成。

做一個能夠掌控自己情緒的人,有強大的自我意識,瞭解自己的情感,能從悲傷和不幸中重新振作起來,在自我成長和自我完善的路上走得更遠。這個世界上沒有不帶傷的人,無論什麼時候都要相信,真正能夠治癒自己的人,還是自己。

讀完這本書,我跟隨蛤蟆先生的成長與改變,也讓自己經歷了一場心理療愈,從孤獨到快樂,自己完全可以做到。

本文地址:https://www.mgzwm.com/zuoweizaiti/ghgzw/1413201.html

  • 標籤: 通用 心理醫生 蛤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觀後感 觀後感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觀後感(通用10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觀後感(通用10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咪咕作文迷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