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咕作文迷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作文載體作文 > 讀後感作文 > 曾國藩傳讀後感(精選7篇)作文

曾國藩傳讀後感(精選7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6.9W 次

篇一:曾國藩傳讀後感

曾國藩傳讀後感(精選7篇)

初讀《曾國藩傳》前,覺得曾國藩只是個衆人皆知、無人不曉的“賣國賊”,勾不起我的閱讀興趣。但翻閱數頁之後,似乎有點愛不釋手了。

從國家和民族角度而言,曾國藩的確是個置民族的安危、人民利益不顧,屈服於西方列強對華政策而又竭力維護清王朝封建統治的“賣國賊”。對於其一生的罪惡我覺得不應該歸咎於他個人品質,而具有歷史性和社會性,由他出身的半殖民地條件下的地主階級決定的。從個人角度而言,我覺得曾國藩是個修養頗高,有頭腦、有遠見和有謀略的人物。

他的一生經歷大致可以分成七個階段:躋身六曹、創建湘軍、坐困江西、決戰安慶、攻陷天京、剿捻失敗和抑鬱而死,可謂有起有伏,人生變數無窮,讀之頗有感觸。

首先,曾國藩精通古文,廣泛獵讀,在學術上向很多當時有名人士請教,這些不僅增長了個人方面的見識,也大大提高了個人聲望。曾國藩能如此順利成爲二品官,一方面是由於自身勤奮好學和聰明能幹,另一方面是由於受到穆彰阿的垂青和舉薦。也許是這一切對於曾國藩來說太順利了,造就了他當初鋒芒畢露、自恃清高的性格,使他在坐困江西期間處處碰壁、受到地方官員的百般排擠和刁難。

曾國藩到了三十歲的時候,才幡然醒悟。也和一開始的情況差不多,三十而立的年紀卻蹉跎了十載歲月。可是他沒有抱怨,也沒有認命,而是開始了改變自己。

經過一年的大徹大悟,他再度出山,受命爲欽差大臣和兩江總督,爲其大展夙志提供了舞臺。其實曾國藩受命爲兩江總督是清政府爲形勢所逼,迫不得已,由於清政府所依靠鎮壓太平天國的江南大營就在此時潰敗,只能依靠曾國藩集團所創建的湘軍來鎮壓太平天國了。湘軍攻陷天京以後,曾國藩自剪羽翼,釋清廷疑忌,自保末路,足見其經驗豐富,政治嗅覺之靈敏,審事詳明,處事果斷。

最後,曾國藩是個愛才如命,求才若渴的賢人。行軍打仗,每到一地,必廣爲訪案,凡具一技之長者,必設法延至,收爲己用;聞有德才併兼者,更不惜重金,馳書禮聘。他還能虛心納言,鼓勵衆幕僚直言敢諫,故能收到集思廣益的效果。他在事業上能夠取得如此成功,與其有很大的關係。

中國有多少包括毛澤東、蔣介石在內的政治家、政客都把《曾國藩》作爲官場的聖經,同時也把曾國藩本人當作中國官場的教父。的確,從一個普通的湘鄉子弟,走到官居一品的大學士,曾國藩是一個仕途上的成功者。他的挺,他的忠,他的嚴,他的謹,的確爲中國封建社會官僚之極,也正因此他才能坐到中國封建官位之極。

祈盼自己在往後餘生中,能夠珍惜時光,做到堅持本心、不卑不亢,遇見自己的樂趣所在,並溫火慢燉堅持下去。

篇二:曾國藩傳讀後感

曾幾何時,中國處於危難之中,面對帝國的侵略和國家內部的分裂,有這麼一位偉大人物站在了抵抗的前線——曾國藩。

或許有很多人會產生疑問,曾國藩不是一個自私自利、將國家與人民安危置之不顧的人嗎?其實,曾國藩並沒有自私賣國的初心,一些看似對國家與人民不忠的行爲其實只是爲了保全自己的一部分力量,從而能更好地爲國出力。例如,曾國藩在湘軍攻陷天京之後,曾自剪羽翼,解開了朝廷的猜疑,自己保全了自己,足以看出他在政治上的敏銳嗅覺。

曾國藩爲何成爲如此出色的一位人物呢?且看他的幼時經歷:曾國藩出生於晚清一個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爲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曾國藩一生奉行爲政以耐煩爲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爲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爲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而他的眼界,也遠不止於國內,他還倡議印刷翻譯西方書籍,安排赴美留學生。在他的這些對國家發展有着重要意義的倡議的引領下,中國也在一步一步強大起來。

至於曾國藩被稱爲“賣國賊”的導火線,是“天津教案”的發生。當時的法國領事與天津知縣發生衝突,導致法方數十人傷亡。曾國藩到天津後,考量當時局勢,沒有與法國開戰,“但冀和局之速成,不問情罪之一當否”,在法國的要求下,商議決定最後處死爲首殺人的8人,充軍流放25人,並將天津知府張光藻、知縣劉傑被革職充軍發配到黑龍江,賠償外國人的損失46萬兩銀,並由崇厚派使團至法國道歉。這個交涉結果,朝廷人士及民衆輿論均甚爲不滿,使曾國藩的聲譽大受影響,從而被稱爲“賣國賊”。但他真的是賣國賊嗎?顯然,這個答案是否定的。他爲國家做的貢獻,遠超很多爲國獻身的忠義人士。

《曾國藩傳》讓我瞭解到了曾國藩波折但又傳奇的一生,他所經歷的挫折,也是他能有這般成就的基石。曾國藩提倡忠君衛道,以儒家學說治軍的這一宗旨還貫徹在選將、募兵、軍隊管理以及協調軍內外關係等方面。曾國藩的軍事思想內涵極豐,集顯過人之處。他認爲,兵不在多而在於精,“兵少而國強”,“兵愈多,則力愈弱;餉愈多,則國愈貧”。主張軍政分理,扣負其責。他購買洋槍、洋炮、洋船,推進中國軍隊武器的近代。他先進的思想,與他忠於國事的偉大衷心,是我們所應欽佩與追尋的。

篇三:曾國藩傳讀後感

在歷史上,毛澤東、蔣介石、梁啓超都對他盛讚有加。

毛澤東曾說過:“吾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美無缺。”

他同時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一個人。

百年來,對他的譭譽都很極端,他被人稱之爲“古今完人”、“官場楷模”、“功比周公孔孟,名垂萬世千秋”,也被人稱之爲“賣國賊”、“劊子手”。

他就是曾國藩。

他天資平平,考了7次舉人考試才中了秀才,倘若按這個“劇本”發展下去,估計在歷史的洪流中,還不能聽到“曾國藩”這三個字。

而逆境中的堅挺與忍耐,支撐他不斷向前。從古至今,農民們要擺脫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困窘生活,唯有讀書。他5歲開蒙,6歲開始上學。他從14歲開始參加考試,當曾國藩第6次失敗時還遭到了人生第一次“懸牌羞辱”,考官跟他說:你寫的文章太垃圾了,字也不好看,還是回家多看書吧。但他不在乎別人的譏笑,甚至還給自已取了一個別號,“滌生”。意思是:要把失敗的過去忘掉,滌盪過往,獲得新生。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他開始在失敗中總結經驗和教訓,讀書靠的是“笨功夫”。他不讀懂上一句,不讀下一句。不讀完這本書,不摸下一本。不完成一天的學習任務,絕不睡覺,打下了紮實的基礎。終於厚積薄發在第7次考試中了秀才,第二年又中了舉人,又五年之後,28歲的曾國藩中了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曾國藩的湘軍,前期根本打不過太平天國,最慘的一次被全軍覆沒,曾國藩羞辱難當,跳河自盡,還好有小夥伴把他救了起來。正因爲經歷了這些恥辱和失敗,才讓他總結出戰勝太平天國的辦法——“打呆仗、結硬寨”,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對於“笨”字,他有言若有憾、實則喜之的看法:“吾輩讀書人大約失之笨拙,即當安於拙,而以勤補之,以慎補之,不可弄巧賣智,而所誤更甚。”方可見成功道路沒有捷徑,補拙和堅持而得以不在低處沉淪。

在成功路上,也不乏順境中的自律和自省。在進京後,他便發現了自己學識的不足,視野的狹隘。他在給弟弟的信中說道:君子之立志也,有“同胞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而後不沗於父母之所生,不愧爲天地之完人。立志成爲一名君子,擁有聖人的品德,做出一番大事業。於是他給自己定下了人生“日課十二條”,日復一日地執行。但同時他的日記上也不乏對自己的批評:“無事出門,如此大風,不能安坐,何浮躁至是!”“說話又多戲謔”“應酬稍繁之際,便漫無紀律”“心浮不能讀書”……從29歲起到他61歲去世,每時每刻都要求自已遵守聖人的標準,一生持之以恆,從未間斷。在細節中貫徹自已的約定,嚴格執行研讀經典,廣交朋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因此他才能在京期間飛速升遷,鞭策自己,走向下一個目標。

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曾國藩就是這樣腳踏實地的堅持着自己心中所想,任憑處境或明或暗,都不斷前行,潛心,用切實行動,書寫了自己精彩的一生,在那繁華之上,再生繁華。

篇四:曾國藩傳讀後感

父子攜手,進京趕考,國藩六次落榜;南風驟起,水流迅急,湘軍兩回敗歸。曾國藩的人生,看似滿是挫折,他卻堅定前行,成爲晚清一代賢臣。這本書記錄了曾國藩的一生:他的生平經歷,對我們來說,無疑有極大的借鑑意義;他的作風習慣,也值得我們體會學習。

越笨拙越努力——勤奮

曾國藩第六次落榜時,被學臺“懸牌批責”。對一個書生來說,作文被評爲“文理不通”之類,難堪至極。這也使得曾國藩受了極大的刺激,開始尋找失敗的原因。他認爲,雖然自己在記憶力上比不過別人,但這一切都可以用勤奮來彌補。因此,他越加努力,在學習思路中突破,把自己與他人的同題作文進行比較,找到問題,並在此方面下功夫。經過一年的苦學,他成功考上秀才。

學習與進步沒有捷徑,唯有勤奮纔是真理,曾國藩將這一點道理詮釋得淋漓盡致。這在當今社會中的各方各面都適用。放眼望去,以即將舉辦的亞運會爲例,運動員想達到優秀成績也沒有捷徑,唯有刻苦勤奮努力練習。這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用到學習當中。

上奏警示咸豐——勇敢

一道驚世駭俗的《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試圖以當頭棒喝的作用使咸豐幡然猛醒。曾國藩頂着失去生命的風險,直言進諫皇帝,寫出了這道奏摺。可咸豐年輕氣盛,自卑敏感,怒摔奏摺,想給曾國藩治罪。在大臣的勸諫下,曾國藩保住了性命,但在朝中卻處處受到咸豐的排擠。有人說曾國藩不識時務,可我卻認爲他打破了朝廷拘謹迂腐的態勢,是勇敢的表現。

從古至今,多少人因懼怕而唯唯諾諾,屈服於強權之下;更有甚者,迷信權威,一味阿諛奉承。曾國藩,不愧晚清名臣的名號,敢於站出來批判,這種勇敢在當時難能可貴。令人欣慰的是,現在的社會,這種勇敢的人也越來越多:不怕苦累、奮力練習的運動員;不畏病魔,毅然逆行的白衣天使……他們傳承了曾國藩身上的精神品質,一路勇敢向前。

學習生活中“盡信書不如無書”正是反對迷信的勇敢體現。我們要學會傳承這種品質,勇敢地堅持下去,同時敢於挑戰權威,並能夠表達自己的觀點,那麼我們的學習道路走得將一帆風順。

爲國漸圖自強——責任

到了晚年,曾國藩似乎意識到這個國家已經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但他從沒有放棄實現民族自強的夢想。他與李鴻章、容閎等人開設工廠,效法西方國家的技術。即使被他人認爲是賣國賊,但仍不改對朝廷的忠誠,想用最後的力量挽救整個民族。這便是他對這個國家所具有的獨特的責任感。

這責任感是如此的強烈!倘若社會裏的人們都有這種責任感,社會將以更快的速度進步與發展。從做好每一件屬於自己的事開始,不斷向上深入,到達愛國、愛世界、愛人類的地步,以人類的命運爲己任,那我們纔算真正的有責任感。

即將召開的亞運會無疑是一個極好的例子。來自各國的運動員揹負着國家的使命,帶着沉重的責任感走上賽場。他們是爲自己拼搏,也是爲國家拼搏,更是爲了人類的記錄而拼搏!這強烈的責任感,難道不值得我們去學習嗎?

尾聲

似乎一切的不幸都降臨在了曾國藩的身上。可他憑藉自己的優良品質,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問題,還從中領悟到了人生哲理。如果我們都能擁有這些品質,無論有多大的問題,想必都可以迎刃而解。借鑑曾國藩的行爲作風,我們也能成就屬於自己的燦爛人生!也許不會完美,但至少我們不會後悔!

篇五:曾國藩傳讀後感

清朝晚期,太平天國運動盛行,步步緊逼搖晃中的清朝政府,戰勢愈演愈烈。少有壯志的曾國藩,審時度勢,在太平天國席捲半壁江山時,創建湘軍,欲一展雄才。不曾想屢戰屢敗,兩度投江,數立遺囑。在困窘不堪中,他信奉“好漢打脫牙和血吞”,已知人善用的見識、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圓融活絡的策略絕地反擊,最終擊潰太平軍。位極人臣時,卻又自請裁軍,主辦洋務,興學堂,建工廠,力圖中興,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他的一生,幾乎是按照《周易》中“初難知,二多譽,三多驚,四多懼,五有功”的順序走過來的,不同的是,在“飛龍在天”後,他小心而謹慎,認認真真地裁撤湘軍,避免走上“龍戰於野”的慘烈境地。之後,又經歷了使自己遭受重大恥辱的天津教案和疑雲重重的馬新貽被刺案。一生如一場夢,終於走到盡頭。

如果說每個人都負載着歷史這一任務前進,那不得不承認,曾國藩是極大的推動器。曾國藩對人性的觀察,對人情世故的尺度的把握,對戰事的敏銳,對君主的傾心盡力,對親人的嚴苛禮教。無疑是當時社會的寶藏。其本領和胸懷可見一斑。

《管子》言:其所謹慎小,則其所立亦小;其所謹慎者大,則其所立亦大。曾國藩的謹慎也體現在各個方面,如爲官謹慎,交友謹慎,用人謹慎,謹言慎行,時時反思自己,力圖避免一切缺點,從不授人以柄,以便別人無暇指責。在動盪的晚清王朝,位極人臣卻全身而退,保全自己。他倚重過穆彰阿,肅順,奕,這幾位大臣彼此有不共戴天之仇且最後都不得善終,而倚重他們的曾國藩卻巋然不動。正是曾國藩運用“心友三犀,不露痕跡”的謹慎之策而獨身事外。

“謹慎”即有所畏懼。只要有所畏懼,做事就會認真,會多加準備,會考慮周詳。而“敬畏”是一種尊重和珍惜,是對人生的透徹領悟。對生命的倍加呵護,更是對客觀世界和人類共性的真切認識。曾國藩曾說自己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他在家書中時常告誡自己的家人——常存敬畏之心,纔是惜福之道。曾國藩的敬畏,讓我們看到了他的潔身自律、清醒的頭腦,謙虛的態度,謹慎的作風,強烈的危機意識。有這樣的敬畏之心,一個人才能戒驕戒躁,永遠把自己放在學習者的位置上,這樣就能有所顧忌,有所遵守,有所爲而有所不爲。

曾國藩對弟弟曾國荃說,他們兄弟二人是爲抗擊太平天國而生。對康福說,自己終究不過是一枚棋子。胡林翼臨死之前對朝廷的擔憂,對曾國藩的囑託,經歷史的驗證,宿命般準確。洋人的堅船利炮對於清朝的打擊甚於太平軍,而這些東西的出現,也強烈衝擊着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思想觀念。受戰爭的衝擊,曾國藩對中西邦交有着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侵略中國的行徑,認爲“臥榻之旁豈容他人熟睡”,並反對借師助剿,以藉助外國爲“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張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

曾國藩一直以來,都希望自己能匡扶王室,拱衛疆土,開闢盛世,名留千古。然而他所謂的志向與忠君愛國的理想,在那樣一個岌岌可危的清王朝成爲了迂庸,成爲了愚忠,成爲了笑話。

“除了通過黑夜的道路,人們不能到達黎明。”

人生之路,道阻且長。慢慢地去磨,磨鍊自己的心性和毅力。

笨笨地去熬,熬過所有的艱難和坎坷。

篇六:曾國藩傳讀後感

以前學歷史的時候,老師在PPT上只點了一句李鴻章在甲午海戰時後撤走北洋艦隊,將地盤拱手讓人,而我由於偶然把李鴻章記作了曾國藩,加上對歷史事件瞭解不夠透徹,我對曾國藩沒有太多好感,更多是疑惑,於是翻開《曾國藩傳》,爲自己解疑答惑。歷時許久,可算讀完了,卻大受震撼,確如後人評價,不愧爲晚晴的半個聖人,名臣,值得“文正”這個諡號。

曾國藩天資不及他人聰慧,家境不夠優越,七次科舉之痛,也曾作爲他人生中的一大絆腳石。然而,他並沒有因爲種種先天弱勢而埋沒自己的雄心壯志,曾發誓背完岳陽樓記後睡覺,怎奈何背了幾天幾夜,磨滅了小偷的耐心;曾被懸牌批責,即自己的作文曾被當作反面典型,做了個不光彩的“名人”,卻在別人慶祝父親上榜之時自己躲在房中刻苦讀書;曾學了十六年而沒出路,卻苦苦反思,終是悟出作文之道,終成了位秀才……看到這,我不禁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換做我,早就耍小聰明,此路走不通就換條路走了!他的刻苦,他的反思,把自己一步步推上了仕途,可算是出人頭地。

然而,光學習學出一點名堂,又有何用?平日交往中,他給朋友的印象,逃不出“自傲”、“虛僞”、“浮躁”幾字:成爲同學中唯一的進士,言談舉止中無一不露出飄飄然之氣概;喜歡不懂裝懂,阿諛奉承,故作高深、油滑;無正事之時,不想着再提升自我,而想着串門聊天喝酒下棋,想着看殺人,好似魯迅筆下活生生的一位看客……我越看,越能隱隱約約看到幾分自己的影子,而讓我無法效仿或比較的,則是他不僅能意識到這幾點,不僅能考慮到自己做的確實不好,而且能寫在日記上,批評並反思,用“爛筆頭”去克服不咋樣的記性,且日復一日,竟把“吾日三省吾身”這一古語演繹得淋漓盡致!記日記,竟成了他脫胎換骨的一大捷徑!就連人性中不可避免的七情六慾,他也會記錄,大罵自己,以“禽獸”一詞。他終修成正果,而果必有因。

我大受震撼,不由得上網查了查印象中的,才發現自己的愚笨,又張冠李戴了。不過更值得注意的是,我自以爲是地依賴自己的好記性,卻驀然回首,要麼張冠李戴,要麼摸一摸頭卻再也記不起剛剛想到了什麼。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我一朝被蛇咬,警惕三分鐘,待到第二次,才猛一拍頭,卻又爲時已晚。假使我做到“三省吾身”,而因所謂好記性,抵不過爛筆頭,又將反思所得全然拋之腦後,又有何用?這樣一比,我卻敵不過天資愚笨,先天漏洞極多的曾國藩了。

其實並不曾奢求自己能成爲曾國藩一樣的名臣,但求能像他一樣“三省吾身”,提升自我,不奢求聖人或是“半個聖人”,但求自己能變成一個自己理想之人,便足矣!

篇七:曾國藩傳讀後感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的名人,他的前半生的治學精神令我佩服,論述了曾國藩一生的功與過,他無望的努力在人類精神征途上樹起了一座令人不得不肅然起敬的豐碑。

在這本書中,曾國藩是一個光明磊落的中國人,他身上有典型讀書人的特性,修身、齊家和治國。讓我感受深刻的無疑是他的家庭背景,祖上都是農民,直到他的祖父才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自己發奮種田成了小地主,又做出讓曾國藩的父親上學的決定,但他父親考秀才考了十幾次都沒中,所以很小時候就讓曾國藩開蒙,到十三歲就去考試,後來父親比他考上秀才,但已四十多歲,而曾國藩考上秀才後,不斷反思,總結自己的缺點,他父親讓他不讀懂上一句就不去讀下一句,他就憑着這種超強的意志接連考中舉人、進士、探花、榜眼,在殿試中被皇帝相中進了翰林院,他爲什麼能如此順利的成功,正是因爲他的不懈努力,鑽研,超人般的意志力與頑強的自控力,讓曾家好好出了一口氣。立功、立德、立言,曾國藩全做到了。他從一介書生起家,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使清王朝的生命又延續了六十年。在五十年後,蔣介石和毛澤東將他作爲偶像,他是中國最後一個大儒,造詣極深,同時也說明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他的以天下爲己任的強烈使命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大志向,立大志的博大胸懷都是在傳統文化的支撐下去完成的。

同時,他對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太平天國入侵時,他知道靠政府那些懶散的八旗兵是不行的,於是在湖南創辦湘軍,他覺得湘軍是中國最後的希望,於是四處籌款補充軍需,在皇帝幾次讓他出徵,他都覺得軍隊還未訓練完畢,不能出征,再一次下詔後,他迫不得已出了一部分軍,結果慘敗,他想跳河自殺,但被救了回來,得知另一部隊獲勝後,重振信心,在後面的戰爭中勝利了。還有洋務運動,在“師夷長技以自強”的口號下,購買國外先進設備,僱傭外國專家進行科學研究,雖然沒能挽救腐朽的清政府,但也爲救國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經驗。

他每日堅持寫作,將當天的感受記錄下來,堅持到生命的前夕,他從一個地方百姓一步步走向中國歷史上的聖人,他將修身、齊家和治國發揚到了極致,他的挺、忠、平、謹,爲中國封建社會史上的模範,而且他的家書中教育子女十分嚴格,值得每一個人學習。他和容閎還開創了派員留學,讓學生們進入學校學習,學習原理,熟悉機械,親身實踐,掌握技術,而在學習十五年後,回國時恰好三十歲上下,剛好可以報效國家,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三十名幼童從上海乘輪船去美國,這是曾國藩臨終前爲國家辦的最後一件大事。他尊重孩子人格,鼓勵孩子爲主,沒有傳統家長那種居高臨下的不平等作風,他樹立的良好家風令曾家到現在爲止還人才輩出,他功比周公孔孟,名垂萬世千秋。他也培養了無數學生,翻譯了不少著作,爲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奠定了基礎。

他說:“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爲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他讓我們知道,有夢想並且付諸行動,就一定能成功。

本文地址:https://www.mgzwm.com/zuoweizaiti/dhgzw/1380016.html

  • 標籤: 讀後感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曾國藩傳讀後感(精選7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曾國藩傳讀後感(精選7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咪咕作文迷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